來源:北京商報
作者:宋亦桐
金融機構個人消費貸款市場迎來重磅利好,3月21日,北京商報記者從業內獲悉,金融監管總局近日發布《關于發展消費金融助力提振消費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此次新政涵蓋額度提升、期限延長、還款方式優化、風控強化以及權益保護等多方面內容。《通知》明確,個人互聯網消費貸款金額上限可階段性從20萬元提高至30萬元;商業銀行用于個人消費的貸款期限可階段性由不超過5年延長至不超過7年。分析人士指出,《通知》的發布有利于鼓勵金融機構在兼顧風險及消費者權益的前提條件下,探索更高效、便捷、更符合消費者需求的消費金融類產品。
在提高個人消費貸款額度方面,金融機構應摒棄傳統的“一刀切”授信模式,轉而依據客戶的還款能力和風險情況實施差異化授信。《通知》明確對于信用良好、有大額消費需求的客戶,個人消費貸款自主支付的金額上限可階段性從30萬元提高至50萬元,個人互聯網消費貸款金額上限可階段性從20萬元提高至30萬元。
同時,延長個人消費貸款期限。優化個人貸款期限政策,針對有長期消費需求的客戶,商業銀行用于個人消費的貸款期限可階段性由不超過5年延長至不超過7年。可以看出,將貸款期限延長至7年的政策突破,實質上打開了耐用消費品金融的市場空間,以新能源汽車消費貸款為例,期限延長可使月供壓力下降,也能有效釋放消費潛力。
為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專業化能力,《通知》也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加大個人消費貸款投放力度,合理設置消費貸款額度、期限、利率。在內部資金轉移定價(FTP)中對個人消費貸款業務給予不低于10個基點的優惠。
對于政策的發布,業內早有預期,3月14日,金融監管總局有關司局負責人就發展消費金融助力提振消費工作答記者問時指出,金融監管總局從豐富金融產品、便利金融服務、營造良好消費環境出發,提出優化消費金融政策的具體舉措。兼顧供需,統籌加大對居民消費需求與消費供給主體的金融支持。適度優惠,針對長期、大額消費需求,從消費貸款額度、期限等方面給予支持。
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表示,在產品設計層面,個人消費貸額度的上調將有助于機構為金融消費者提供差異化的授信產品,且線下場景的擴容力度要優于線上;在貸款期限層面,“商業銀行用于個人消費的貸款期限可階段性由不超過5年延長至不超過7年”,能夠進一步拓展擁有長期消費的客群,同時針對傳統消費需求而言,拉長期限也有助于降低每期還款額,為消費者減輕負擔。
開展個人消費貸款紓困
2025年開年至今,消費貸市場“價格戰”打得愈發激烈,貸款利率更是降至“冰點”。北京商報記者此前了解到,蕭山農商行個人消費貸利率最低可以做到2.4%;寧波銀行“寧來花·直接貸”消費貸利率最低降至2.49%。
激烈的價格競爭,一方面反映了市場對消費貸業務的高度重視,另一方面也給金融機構風險管控帶來了挑戰。為有效降低違約風險,《通知》指出,銀行業金融機構可以根據借款人信用記錄、還款保障,針對暫時遇到困難的借款人,合理商定貸款償還的期限、頻次。有序開展續貸工作。銀行業金融機構可以根據借款人申請,提前開展貸款調查和評審,經審核合格后為符合條件的借款人提供續貸支持。合理確定續期貸款風險分類,加強貸后管理和風險預警,防范道德風險,確保續貸業務風險可控。
“銀行業金融機構可根據借款人信用記錄、還款保障,針對暫時遇到困難的借款人,合理商定貸款償還的期限、頻次。根據借款人申請,經審核合格后為符合條件的借款人提供續貸支持。”上述金融監管總局有關司局負責人此前表示。
博通咨詢金融行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認為,開展個人消費貸款紓困的意義在于有效緩解暫時遇到困難的借款人的還款壓力,避免其因短期資金緊張而陷入逾期等困境,增強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的資金流動性,更從容地應對消費支出。
除了上述應對策略,建立個人消費貸款盡職免責機制同樣刻不容緩。《通知》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完善個人消費貸款盡職免責要求,統籌考慮履職過程、履職結果和損失程度等因素,區分客觀情況與主觀過失,合理確定不良容忍度。明確個人消費貸款業務不同崗位、不同類型產品的盡職認定標準,細化免責情形,做到盡職免責。
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堅持放管結合,嚴守風險底線,注重審查借款人的真實消費需求和還款能力,避免過度授信、多頭授信、欺詐騙貸,提升獨立風險控制及系統能力建設,有效防控消費金融風險。
規范與第三方機構合作
互聯網貸款業務作為傳統線下貸款的有力補充,在發展初期備受青睞,風頭一時無兩,成為金融機構競相發力的重點領域。彼時,金融機構在展業過程中主要扮演“資金方”角色,將引流、獲客、征信以及風控等關鍵環節交給第三方機構負責。憑借第三方機構的流量優勢,金融機構看似不費吹灰之力就能輕松“拿錢”。
然而,這種展業模式過于激進,在帶來業務快速增長的同時,也埋下了諸多風險管理隱患,引發監管高度關注,為規范互聯網貸款業務,已有多份針對性文件相繼出臺,旨在引導行業回歸理性發展軌道,保障金融市場穩定。
此次《通知》再次強調了核心業務自主掌控的重要性,明確金融機構要堅持核心主業不外包原則,規范與第三方機構合作的范圍,合理確定合作業務費用,降低金融服務成本,助力消費者獲取價格合理的消費金融產品。強化行業自律,規范汽車消費貸款返傭等行為,促進相關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同時,整治黑灰產。加大對擾亂市場秩序、侵害金融消費者權益等行為的聯合懲處和打擊力度,整治金融黑灰產,維護金融行業秩序,營造清朗市場環境和社會氛圍。
針對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通知》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要規范消費貸款合同條款,向借款人明確展示貸款利率、罰息、分期費用、擔保費用等各類支出,明示最終綜合融資成本,不得設置侵害金融消費者權益的不公平條款。用好金融產品查詢平臺和金融消費者保護服務平臺,便利消費者查詢使用。完善金融消費糾紛 【下載黑貓投訴客戶端】多元化解決機制,妥善解決消費金融糾紛。
在王蓬博看來,規范與第三方合作則為了能夠有效避免一些不規范的第三方機構在業務開展過程中出現的違法違規行為,促使金融機構與第三方機構在合作中更加注重服務質量和效率,推動消費金融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蘇筱芮進一步指出,《通知》的發布有利于鼓勵金融機構在兼顧風險及消費者權益的前提條件下,探索更高效、便捷、更符合消費者需求的消費金融類產品,為推動消費高質量增長注入新動能,切實達成提振消費的成效。

責任編輯:王馨茹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