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綠色保險發展的國際經驗

《中國金融》|綠色保險發展的國際經驗
2025年03月12日 11:27 媒體滾動

轉自:中國金融雜志

導讀:當前,保險機構正加快推進綠色解決方案與核心業務深度融合,重點聚焦于減少碳足跡、支持能源轉型以及應對氣候變化等關鍵領域

作者|王國軍 孫穎「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中國再保險(集團)公司博士后工作站」

文章|《中國金融》2025年第5期

歷史的長周期跨越了滄海桑田,地球的軌道和天體方位的變化導致地球以大約每10萬年為一個周期進行“冰期—間冰期”的循環,地球在過去的幾百萬年間一直在寒冷和溫暖之間進行周期性交替。今天人類關注到了這種變化,并在短期氣候劇烈變化的階段估測著人類的生產生活對氣候變化的影響,自然而然地推論為人類的活動導致了全球氣候變暖,恐懼著氣候變化可能造成的人類生存危機——冰川融化、動物滅絕、極端天氣事件頻發、繁華的沿海城市湮沒于汪洋大海之中。由此,節能減排、可持續發展成為人類的共同口號和聯合行動。

綠色保險的肇始與演進

19872月,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第八次會議在日本東京召開,發布了《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的報告,報告經第42屆聯合國大會辯論通過,首次提出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即“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此后,聯合國一直致力于可持續發展金融理念的推廣與普及。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倡議組織(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Finance Initiative,UNEP FI)于1992年成立,其目標是將可持續金融理念融入全球金融體系。UNEP FI提出了三個維度的指標:環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包括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退化、水管理、污染等內容;社會因素(Social factors)和治理因素(Governance factors),即ESG。其后,UNEP FI發表《銀行業、保險業關于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聲明》,國際金融機構公開承諾對可持續發展承擔責任,由此“綠色金融”的理念漸入人心。

保險業作為金融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綠色保險伴隨綠色金融的發展而生,在助力綠色發展轉型中責無旁貸。2012年,UNEP FI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上提出了可持續保險原則(Principles for Sustainable Insurance,PSI)的全球框架,號召全球保險業積極應對ESG風險與機遇,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其核心要點有四個方面。其一,將ESG議題納入保險決策中,確保環境、社會和治理因素得到充分考慮;其二,與客戶和商業伙伴合作,提升對ESG議題的認知,共同管理風險并開發解決方案;其三,與各國政府、監管機構及其他主要利益相關者攜手,推動全社會在ESG議題上采取廣泛行動;其四,定期公開披露執行可持續保險原則的進展,確保可計量性和透明度。

可持續保險原則得到了全球保險業的響應,有包括中國平安在內的140多家保險機構簽署了該原則。該原則被納入道瓊斯可持續發展指數(The Dow Jones Sustainability Indexes,DJSI)和富時社會責任指數(FTSE4 Good Index),成為全球保險業的行業標準之一。綠色保險已成為國際保險業經營和評價中的一個重要考量因素。

綠色保險是指融入環保意識及生態文明理念的保險經營活動,通過保險業的綠色轉型來保護生態環境和支持環保產業發展,是保險業在環境資源保護與社會治理、綠色產業運行和綠色生活消費等方面提供風險保障和資金支持等經濟行為的統稱。綠色保險早期主要是指環境污染責任保險,隨著各國保險業對綠色保險的不斷探索,其內涵逐漸豐富,外延也在不斷擴大。

國際綠色保險發展中的激勵與約束

  • 文化道德:社會責任與環保意識覺醒,奠定綠色保險思想基礎

文化道德對綠色保險的推動作用是重要且深遠的。社會責任與環保意識的覺醒,促進社會對綠色環保關注度不斷上升、影響政策制定、驅動消費者購買行為轉變、塑造企業社會責任感、助力綠色產業經濟發展,進而推動綠色保險市場的擴展與深化。例如,早期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發展與公眾環保意識的覺醒密不可分。20世紀初至60年代是西方工業化大發展時期,由于當時環境污染的成本極低,企業對環境污染毫無節制,導致環境公害泛濫,民眾開始逐步認識到環境污染的危害性,環保運動與現代環境立法由此興起,進而推動環境責任制度構建與環境責任保險的發展。

隨著全球環保意識的覺醒,消費者開始關注商品是否能支持綠色發展、減少環境污染、促進資源節約等。根據世界經濟論壇數據(2023),65%的消費者希望他們的消費選擇有助于實現更健康、更可持續的生活。這種消費趨勢的轉變推動了綠色消費場景持續擴展,有利于刺激綠色保險產品需求增長與相關解決方案的推廣。在全球可持續發展理念不斷深化的背景下,消費者、投資者以及政府對企業履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的要求顯著提高。為滿足利益相關方的期望,同時提升自身競爭力,企業通過投保綠色保險、支持綠色項目等方式,不僅展現了其履行環保責任的決心,而且有效提升了企業社會形象和品牌價值。從保險行業自身角度看,保險公司正逐步將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理念整合到自身業務模式中,推動綠色保險業務創新發展。綠色理念的普及與深化促進了市場需求與保險的雙向互動,構建起可持續發展的正向循環機制。

此外,當綠色保險被廣泛視為一種“社會責任”的體現時,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其中,為其發展注入了更大動力。例如,國際環保組織、非政府組織(NGO)通過舉辦綠色保險相關論壇、發布綠色保險行業報告、建立綠色保險評價體系等舉措,形成鼓勵綠色保險創新與發展的文化氛圍,為綠色保險發展創造有利的輿論和社會環境。

  • 法律制度:合規要求與政策引導并重,構建綠色保險制度保障

法律制度與綠色保險發展緊密相關。以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為例,將環境風險的外部成本內部化,離不開法律將環境責任落實到相關責任人身上,對于建立在環境責任基礎上的環境保險,其需求的產生更無法脫離于環境責任制度。20世紀70年代是美國的“環境十年”,國會通過了一系列保護空氣、水、土壤以及公民的相關法律,其中1976年的《資源保護和賠償法》(RCRA)要求危險廢物相關企業提供對第三方的經濟賠償能力證明,并對地下儲罐和可能引起海洋污染的石油設施實行強制保險,從而顯著刺激了環境保險需求。美國1980年出臺的《綜合環境反應、賠償和責任法》(CERCLA)確保企業承擔對污染場地的清理修復費用,并對潛在責任主體實行嚴格、可追溯和連帶責任,促使保險業推出了針對場地清理各相關責任主體的環境保險產品。德國環境保險發展同樣依賴于完備的法律體系。1991年德國實行《環境責任法》采取了嚴格連帶責任制度且執法嚴格,并且采用了有利于受害人追責的因果關系推定方式,企業的環境責任認定因而得到有效落實。德國企業出于風險規避的動機展現出對環境保險的強勁需求。

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變化挑戰,2015年12月,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1)通過了《巴黎協定》,該協定為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設定了長期目標,旨在通過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全球向低碳和氣候適應型經濟轉型。截至2024年6月,全球已有143個國家和地區宣布了碳中和目標,其中77個國家和地區通過法律或政策手段推進碳中和行動。各國相關法律和政策推動能源轉型與綠色產業發展、完善碳排放交易體系、拓寬綠色融資渠道,推進碳中和進程。隨著政策的不斷引導,綠色相關產業快速發展,其對風險管理的需求也日益增長,從而為綠色保險創造了廣闊的市場需求和發展空間。

  • 科學技術:技術創新推動綠色轉型,助力綠色保險加速發展

隨著科學技術進步,綠色低碳技術更為成熟,逐漸具備成本節約與競爭優勢,推動可再生能源、綠色交通、節能環保等領域蓬勃發展。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發布的《2024年可再生能源統計年鑒》,自2011年以來,全球總發電量年均增長2.4%,而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年均增長率達6.1%。Clean Technica網站統計數據顯示,電動汽車市場近年來實現了強勁增長,2023年全球電動汽車市場占有率達到16%,遠高于2020年的4%。綠色產業欣欣向榮不僅為經濟社會綠色轉型提供了堅實支撐,也為綠色保險創造了廣闊的發展空間。隨著綠色產業的擴張,保險公司不斷創新產品和服務,推出多樣化的綠色保險解決方案,如可再生能源項目保險、新能源車險、綠色建筑保險、碳信用保險等,以滿足綠色企業在風險管理方面的多樣化需求,并持續向綠色項目提供投融資支持。

綠色保險也能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和區塊鏈等技術,不斷提升風險評估、產品服務創新、精準定價、理賠管理等方面的能力,為客戶提供更加定制化、智能化的綠色保險方案。例如,美亞保險在2024年1月新加坡車展期間推出了針對駕駛者的移動應用程序,采用遠程信息處理技術,根據關鍵駕駛參數對駕駛者的駕駛表現進行測量和評分,為駕駛者提供更多有關其駕駛碳足跡的信息。該應用程序還能根據用戶的駕駛行為提供減少排放的提示,促進駕駛行為積極改變。

然而,綠色技術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新興風險,對綠色保險發展提出挑戰。例如,綠色技術設施(如風電場、太陽能電站)更易受環境因素影響;許多綠色技術仍處于發展階段,可靠性和穩定性尚未得到充分驗證等。這些風險要求保險公司更具靈活性與適應性,持續跟蹤技術發展,對新的事件和目標作出快速反應,開發動態風險評估模型與定制化產品,提升風險監測預警能力,以應對技術進步帶來的不確定性風險,推動綠色保險的可持續發展。

國際綠色保險發展的方向與前景

早期的綠色保險主要聚焦于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旨在為企業提供環境風險保障。這一階段綠色保險產品較為單一,市場覆蓋面有限。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峻,綠色理念內涵不斷深化,綠色相關領域逐步拓展至氣候風險適應、綠色產業培育及綠色消費引導等多個維度。在此背景下,保險業在環境治理和綠色轉型中的戰略價值日益凸顯,行業實踐不斷豐富。當前,保險機構正加快推進綠色解決方案與核心業務深度融合,重點聚焦于減少碳足跡、支持能源轉型以及應對氣候變化等關鍵領域,充分發揮風險管理專業優勢,助力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

一是制定凈零排放目標。為響應全球碳減排目標,眾多保險公司積極履行社會責任,致力于實現凈零排放目標。例如,2021年7月,包括德國安聯、法國安盛和瑞士再保險等在內的8家全球性保險和再保險公司宣布成立“凈零保險聯盟”(NZIA),承諾在2050年前實現保險和再保險承保組合轉變為溫室氣體凈零排放。NZIA成員公司承擔了全球相當大比例的保險業務,其承諾對推動保險業低碳轉型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二是調整承保組合結構。為積極響應凈零排放目標,保險公司采取雙向策略優化承保組合。一方面,逐步停止或限制對煤炭、石油及天然氣等高碳排放項目的承保支持。以瑞士再保險為例,其在2023年可持續發展報告中承諾于2040年前全面退出與動力煤相關的保險及再保險業務。另一方面,通過制定差異化費率政策,為能源轉型項目提供專項保障,積極支持生態友好型產業發展。具體而言,保險公司重點為風電、光伏、地熱等清潔能源項目提供定制化保險解決方案,助力綠色能源產業健康發展。

三是優化投資組合配置。保險公司通過雙重舉措推進投資結構綠色轉型。一方面,系統性減少對高碳排放項目的投資。根據全球化石燃料承諾數據庫(2023)報告,目前全球已有1591家機構承諾退出化石燃料投資,其中包括安聯、英杰華、曼弗雷、慕尼黑再保險、瑞士再保險和蘇黎世等國際領先保險機構。另一方面,持續加大對可再生能源項目和綠色金融工具的投資力度。以瑞士再保險為例,截至2023年,該集團已累計持有價值44億美元的綠色債券、社會債券及可持續發展債券,并額外配置12億美元資金用于支持環境和社會可持續基礎設施項目。

四是創新激勵機制建設。綠色保險通過創新定價機制和經濟激勵措施,有效引導項目方采用可持續經營模式,鼓勵消費者向綠色消費方式轉型,促進環境友好型行為的普及。以Metromile公司為例,該公司推出基于使用量的汽車保險定價模式,對減少駕駛里程的投保人給予保費優惠。這一舉措不僅有助于降低碳排放、改善環境質量,同時也可以降低保險公司的事故風險暴露。通過創新激勵機制,保險公司能夠充分發揮市場引導作用,為低碳選擇提供有力支持。

五是強化氣候變化風險應對機制。以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為例,受2020年勞拉颶風與2021年伊達颶風等極端氣候事件的疊加影響,11家保險公司在2021年7月破產,凸顯了加強氣候風險管理的緊迫性。面對氣候變化導致的災害損失持續攀升態勢,保險機構積極探索將氣候風險管理深度嵌入企業風險管理框架,并與企業治理體系進行有機銜接。保險機構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為客戶提供全面的風險專業知識支持與定制化解決方案,助力提升客戶應對自然災害風險的韌性。此外,氣候適應性風險管理的制度性建設也在積極推進。例如,英國審慎監管局(PRA)要求保險公司和銀行將氣候風險納入其業務戰略、規劃和管理,要求金融機構必須向監管機構證明已將情景分析納入其風險管理和業務規劃活動。

六是全面踐行綠色運營理念。盡管保險行業自身運營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相對較低,但保險機構仍積極履行環境責任,系統性地降低運營過程中的碳足跡。例如,AIG已制定明確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承諾在2030年或更早時間實現公司運營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瑞士再保險集團則通過優化差旅政策顯著降低商務航空旅行產生的碳排放,截至2023年,其商務航空旅行溫室氣體排放量較2018基準年減少60%以上。

盡管國際保險業已開展不少綠色轉型實踐,但當前的探索處于較為分散狀態,未來仍需進一步統籌規劃與整體推進。一是從保險價值鏈全環節推進綠色轉型,在產品開發、市場銷售、風險管理、運營理賠等環節全面滲透綠色理念。例如,通過推廣“修復優先”原則、應用遠程圖像識別技術等措施,進一步降低理賠環節碳足跡。二是提升碳排放量化的可靠性與透明度。當前,綠色轉型仍面臨數據缺失或可靠性不足等挑戰。進一步明確和統一衡量標準、引入第三方數據驗證機制等舉措有助于追蹤轉型進展,指導業務決策,防范“洗綠”風險,確保綠色轉型的真實性與有效性。三是注重綠色保險的可持續性。綠色轉型需尊重市場規律,聚焦提升相關業務長期盈利能力與經營績效。例如,關于英國主要保險公司的一項訪談研究表明,汽車供應鏈“去碳化”的最重要驅動力是成本節約和競爭優勢。因此,應優先推廣具有經濟效益的綠色解決方案,同步培育綠色消費文化,激勵制定綠色轉型長期戰略,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有機統一。四是構建多方交流合作機制。保險公司可以建立多方協作平臺,通過定期對話機制向客戶提供氣候風險緩釋建議,聯合供應商制定低碳轉型方案。深化與外部機構的數據共享與模型開發合作,建立行業相關標準,推動最佳實踐經驗交流,既有利于強化利益相關方的環境意識,又能通過協同創新提升綠色轉型效率。

(責任編輯 馬杰)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VIP課程推薦

加載中...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7X24小時

  • 03-14 勝科納米 688757 --
  • 03-14 浙江華遠 301535 --
  • 03-11 矽電股份 301629 52.28
  • 03-11 新亞電纜 001382 7.4
  • 03-10 江南新材 603124 10.54
  •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