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5月16日訊(記者 閆軍)公募基金改革方案落地后,市場最為關心兩個話題:一是基金產品該如何掛鉤業績基準;二是首批浮動費率花落誰家。
圍繞這兩個問題的最新消息是,首先,業績基準已經在完善中,各家產品不會簡單粗暴僅以滬深300指數作為業績比較基準,而是針對產品選擇更為詳細、復雜合理的業績基準;其次,公募改革后的首批浮動費率即將在近期上報,目前20余家基金公司的上報材料已經準備就緒,托管行基本談妥。
浮動費率產品的推出,在公募改革中有明確要求:在未來一年內,引導管理規模居前的行業頭部機構,發行浮動管理費率基金數量不低于其主動管理權益類基金發行數量的60%;試行一年后,及時開展評估,并予以優化完善,逐步全面推開。這意味著主動權益類產品中,浮動費率基金發行將成為常態與主流。
浮動費率產品上報即將開閘,圍繞著近期市場討論較多的三大問題,財聯社進行了相關調查與采訪,試著先來解答市場關注的焦點。
一是首批20多家基金公司基本出爐,托管行就緒
在公募改革方案落地當天,就有消息顯示,有20余家機構做好申報發行浮動費率新產品的準備工作,其他機構也將在準備就緒后陸續上報。
目前看來,20余家基金公司基本敲定,幾乎包攬了主動管理基金前列的公司。
盡管要以證監會披露的最終消息為準,但綜合來自機構、渠道等多方消息顯示,公募改革后首批上報浮動費率的機構已經呼之欲出。
首先,2023年獲批的浮動費率基金的基金公司公司在列,這些也是頭部大廠。比如易方達基金、華夏基金、廣發基金、景順長城基金、交銀施羅德基金、博時基金、招商基金、嘉實基金、南方基金、富國基金、匯添富基金、工銀瑞信基金、銀華基金、大成基金、中歐基金、興證全球、華安基金。
而在業內主動權益發展較靠前的鵬華基金、萬家基金、東方紅資管、天弘基金也悉數在列,此外,平安基金、安信基金、信達澳亞基金相對有特色的公司或亦有實力角逐首批。此外,財聯社記者獲悉,此次首批浮動費率產品的上報,各家將派出良將堪當大任,其中基金經理的過往業績肯定也是未來銷售比拼的重要加分項。
“4月底決定上報浮動費率產品時,就展開了托管行的爭奪。”某基金公司人士表示,拼銷售渠道的話,不少基金公司第一時間去找國有大行,他所在的公司決定另辟蹊徑,將托管目標定位在第一梯隊的股份行,但是洽談下來發現,頭部股份行也是競爭滿滿。
財聯社記者獲悉,消息顯示,目前建設銀行、中國銀行、招商銀行、浦發銀行均有至少3只產品同時托管,其中建行高達6只,農業銀行、交通銀行則各有2只,中信銀行有1只。按照管理,托管行就是主銷行,有些銀行銷售或競爭激烈。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浮動費率并不涉及托管費率,所以主動權益基金依然保持0.2%的托管費率。
此外,也有不少基金公司在籌備第二批浮動費率產品上報,因此,不少銀行當前也在和基金公司積極對接中。
有基金公司表示,看好浮動費率基金的業務布局,可能規模不會做大,但是從投資者角度來講,也的確是利益的綁定。此外,主動管理權益類基金大力推行浮動管理費率也倒逼基金公司銷售考核的改變,從過去重規模變成重回報,重首發變成重留存、客戶盈利比。當前公募行業的生態的確在發生變化。
值得注意的是,浮動費率產品在實施路徑上,業內人士認為或采取新老劃斷方式,對于存量產品暫不做強制要求,并區分頭部機構和中小機構,分階段推進。
二是三檔浮動費率如何計提?
根據監管要求,這些產品推行基于業績比較基準的浮動管理費收取模式,那么會如何收取?
業內人士給出分析,比如有投資者買了一只浮動管理費的主動管理權益類基金,持有一年按照1.2%管理費率收取。
持有一年以后贖回產品,基金公司將會根據投資者持有一年期內產品的實際業績表現,來計提不同檔次的管理費,符合同期業績比較基準的,適用基準檔費率(比如1.2%);明顯低于業績比較基準的,適用低檔費率(比如說0.6%);顯著超越業績比較基準的,適用升檔費率(比如1.5%)。
這意味著,未來每個投資者被收取的管理費率可能是不同的,定投、分批買入的產品也可能是采取不同費率。這也引發了一個問題,即如何計提管理費?
當前行業慣例,基金公司是按照每日計提管理費率,如果基金按照三個檔位收費,該如何劃分?一位公募基金高管表示,并不難實現。
第一年主動管理基金將以當前1.2%的管理費率收取,所有產品均同統一,差異化收費是從第二年開始,這也是鼓勵投資者長期持有的目的;
第二年開始,將按照過去一年的漲幅與業績比較基準的比較來進行收取。比如過去一年該基金均顯著超越業績比較基準,就從當天開始升檔費率為1.5%,經過一段時間運營后,該基金過去一年的超額不能跑贏基準了,那就從當天開始按照1.2%收取;未來如果市場顯著回調,或者基金運作出現了問題,明顯低于業績比較基準的,管理費就降至0.6%。
“管理費率在一年之后是動態調整的,衡量的標準就是當下時間節點來看,過去一年的業績情況。”上述高管表示,管理費率的計提計算并不難,難在系統的改造與升級,隨著投資者數量增加,定投理念普及這一計算復雜程度的增加將是數量級的。
三是中小基金公司發行浮動費率基金的卡點
在調研過程中,不少中小基金公司表達了希望主動布局浮動費率產品的訴求。
有基金公司表示,不少中小基金公司,尤其是新成立的基金公司,沒有趕上主動權益的大爆發,規模多以債基等固收產品支撐,在此次公募改革的方案中,明確提出權益產品的重要性與支持力度,中小基金公司也希望在改革中不掉隊。
“權益基金布局無非是兩類,一是ETF等被動指數基金,這已經紅海,缺乏投入的中小基金公司已然是戰場之外,只能從場外指數、增強指數基金方面去突圍;二是主動權益基金,這需要強大的投研團隊做支撐,中小基金公司亦有掣肘。不過近年來也有不少基金公司躲過了明星基金經理傷害,另辟蹊徑抓住結構性行情跑出來。”有基金公司表示,中小基金公司在主動權益方面的布局上仍有機會。
未在首批浮動費率基金上報的某家基金公司表示,目前也在積極準備后續浮動費率基金的上報,已經在接觸銀行,希望能夠趕上第二批產品上報。
有基金公司表示,除了主動不占優之外,系統也是中小基金公司暫未能躋身首批上報的浮動費率產品的原因。有的基金公司本身有浮動費率產品,恒生電子也已經提供了相應的服務,但是有些基金公司使用的系統尚未升級支持浮動費率產品,這也是當下迫在眉睫要解決的問題。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