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業績基準普降 理財市場再迎“資產荒”挑戰

銀行理財業績基準普降 理財市場再迎“資產荒”挑戰
2025年05月15日 20:44 第一財經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自央行于5月7日宣布降準降息以來,銀行理財市場也隨之出現了一輪調整。

  記者發現,近期多家銀行及理財公司紛紛宣布降低旗下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據不完全統計,近期有超過百只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被下調,多只降幅超過100個基點。

  業內人士分析稱,降準降息使得市場利率中樞進一步下移,進而帶動銀行理財產品底層資產中的同業存單、債券市場等收益率出現下滑。這使得理財產品難以保持原有的業績比較基準。此外,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后,監管部門要求理財產品采用凈值化估值方式,并明確禁止隱性剛兌。

  在此背景下,近期多家理財公司紛紛推出“降費”舉措,吸引資金流入。同時,存款利率的下行促使部分資金從存款流向理財市場,在經歷了第一季度規模大幅縮水后,理財市場在4月份的規模有所回升。然而,對于未來,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理財市場仍將面臨“資產荒”的壓力,預計今年市場規模的增幅不會太大。

  業績比較基準再下調

  在市場整體利率持續下行的背景下,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頻頻調降。

  5月7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央行宣布將通過利率自律機制引導商業銀行降低存款利率,并將政策利率下調0.1個百分點。受此政策影響,中小銀行紛紛集中下調存款利率。市場普遍預測,新一輪全面降息潮即將到來。

  受此影響,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也同步下調,掀起了一輪“下調潮”。據記者不完全統計,自5月7日以來的一周內,已有超過150只理財產品下調了業績比較基準,涉及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以及城商行旗下的理財子公司。

  例如,興銀理財的“天天萬利寶穩利1號”產品,其業績比較基準從2.10%~4.05%下調至1.50%~2.50%;東莞農商行的“玉蘭理財莞益固收增強”產品,業績比較基準下限降至0.01%。在結構性產品方面,如掛鉤中證1000指數的固收類產品,其業績比較基準區間普遍收窄至0.01%~4.35%,較年初壓縮超過100個基點。

  從實際收益率表現來看,理財產品的收益情況也出現了下滑。普益標準數據顯示,5月5日至5月11日期間,全市場存續的開放式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不含現金管理類產品)的近1個月年化收益率平均水平為2.62%,環比下降0.29個百分點。

  “5月7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降準降息,這一政策推動市場利率中樞進一步下移。央行通過降準降息向市場釋放了大量資金,導致債券等底層資產的收益出現下滑,使得理財產品底層資產的收益難以維持原有的較高業績比較基準。”上海冠苕信息咨詢中心創始人周毅欽指出。

  底層資產收益率下滑

  事實上,為了應對底層資產收益率整體下行的趨勢,理財公司今年以來已經多次調整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涉及民生理財、招銀理財、華夏理財、中銀理財等多家理財子公司。

  “業績比較基準的下調是市場環境變化的直接體現。”某銀行理財子公司固收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當前市場利率下行趨勢明顯,底層資產收益難以支撐原有的高基準,銀行不得不調整業績比較基準以適應市場變化。”

  據Wind數據,理財產品主要配置的債券類資產收益持續下滑,銀行間同業存單收益率已跌破2%;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從2024年的2.8%降至2025年5月的2.0%上下,利差空間進一步壓縮。

  另一大因素是隨著監管對估值整改和信息披露規范化的推進,理財產品估值方式發生了重要變化。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指出,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后,監管部門禁止理財產品使用“平滑估值”和“自建估值模型”等操作,進一步明確要求理財產品必須采用凈值化估值方式,同時禁止隱性剛兌,確保產品收益率與底層資產的實際收益緊密掛鉤。

  一位銀行理財子公司人士對記者表示,理財機構目前面臨“資產收益降幅大于負債成本降幅”的剪刀差壓力。以該公司旗下的某封閉式產品為例,2025年3月的平均業績基準為2.69%,但底層債券組合的到期收益率已降至2.3%~2.5%,利差空間被壓縮至20個基點以內。

  談及未來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將如何變化,業內人士認為,或會進一步下滑。光大證券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指出:“鑒于2025年理財收益率中樞預計仍將面臨下行壓力,且產品凈值波動幅度可能會進一步擴大,理財公司適時下調業績比較基準,能夠有效避免理財產品實際收益率與業績比較基準出現過大的偏離,同時也有助于調整投資者的收益預期。”

  田利輝進一步指出:“在當前流動性持續寬松的市場環境下,傳統的高息攬儲模式已難以持續。從行業發展趨勢來看,短期內理財產品收益率將普遍下調。同時,差異化定價策略也將加速涌現。預計在未來3至6個月內,超過七成的理財產品會主動下調業績比較基準。”

  低風險高收益資產缺口加大

  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下調的背后,是底層資產收益率的下滑。在未來整體收益率下行的背景下,這一調整會產生哪些影響?又該如何應對這些挑戰?

  記者注意到,由于業績比較基準下調,保守型資金開始流向現金管理類產品和結構性存款。與此同時,風險承受能力較強的資金則開始增加對“固收+”策略產品的配置。據Wind數據,4月混合類及權益類理財產品發行占比上升至2.0%,較3月(1.3%)上升0.7個百分點。

  “業績比較基準的下調對投資者的行為產生了明顯的影響。”某第三方理財機構負責人對記者表示,“保守型投資者更傾向于選擇收益相對穩定的現金管理類產品,而一些風險承受能力較高的投資者則開始關注‘固收+’等策略產品,希望通過承擔一定的風險來獲取更高的收益。”

  此外,為維持產品吸引力,機構通過降費(部分產品費率下調30~50BP)部分對沖收益下行。受益于上述因素及季節性回流、債市利率下行等因素影響,4月理財規模出現上行,據華源證券固收分析師廖志明測算,截至4月末,理財市場規模合計達到31.3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1.39萬億元,較上月末增加2.2萬億元。

  “在短期內,理財資金的流入增加了對信用債的配置需求,促使信用債利差收窄。”華東一位理財公司人士對記者表示,然而,從長期來看,理財產品收益基準的下降可能會削弱資金流入的動力,甚至可能引發資金流出。

  廖志明就分析稱,當前信用債收益率處于歷史較低水平,票息收益對理財產品的支撐不足,導致理財產品收益率可能難以超過5年期定期存款,理財產品吸引力有所下降。此外,隨著理財估值整改的推進,理財產品凈值波動可能進一步加大。“2025年理財規模增量可能不高。”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進一步指出,從長期來看,2025年理財市場仍將面臨“資產荒”的嚴峻挑戰,低風險且高收益的優質資產供需缺口進一步擴大。未來,優化資產配置結構可能是理財機構應對業績壓力的最佳選擇。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秦藝

資產 理財產品 基準 理財 收益

VIP課程推薦

加載中...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7X24小時

  • 05-26 優優綠能 301590 --
  • 05-23 中策橡膠 603049 --
  • 05-19 古麒絨材 001390 12.08
  • 05-08 威高血凈 603014 26.5
  • 05-08 太力科技 301595 17.05
  •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