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 | 張瑜
核心觀點
時值年報季,我們透過微觀財報觀察宏觀趨勢。客觀來看,當前部分企業經營或面臨一定壓力,包括當期盈利走弱、回款不暢,以及衡量企業預期的資本開支、貨幣資金增速轉負。但同時,一些積極的線索正在形成:
1)消費線索。當前制造業薪酬增長穩健(同比4.4%),同時上市公司層面“勞動者報酬占比”大幅提升,錄得2012年來最高值。意味著,從絕對收入增長與相對收入分配的角度,有利于消費增長。
2)產業線索。當前制造業人均薪酬與金融業之比由降轉升、來到2012年來的最高值,同時裝備制造業仍在快速擴表,或意味著,在人才與資金層面,有利于高技術產業行業發展。
3)資本市場線索。在整體盈利承壓背景下,皮革毛皮、計算機通信電子等行業投資回報(經營利潤/全部投入資本)逆勢回升,且上市公司逐漸成為資金的“凈流出方”,為投資者創造回報的能力不斷增強,或意味著,從創造回報與分配的角度,有利于投資者參與。
報告摘要
一、吸納就業:絕對規模增長,行業有所分化
1)總量增長,但增速放緩。2024年,制造業上市公司(3661支樣本)員工總數為1601萬人,同比增長3.3%,較前值4.1%小幅放緩。同比增量為51萬人,為2024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口的4.1%;
2)行業有所分化,就業增長的主要是汽車制造、計算機通信電子,2024年兩個行業員工數分別增長32、18萬人,合計50萬人,幾乎貢獻了制造業上市公司就業的全部增量。就業下滑的主要是電氣機械,2024年減少5.1萬人。
二、收入分配:薪資增速仍高,一次分配優化
1)制造業薪酬增速不低,且相對收入水平提升。2024年,制造業上市公司人均薪酬為17.6 萬元,同比增長 4.4%,與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4.6%)大體持平。從相對水平看,2024年,制造業人均薪酬與金融業之比由降轉升,錄得2012年來最高值,即從相對薪酬層面看,有利于人才流入制造業。
2)上市公司層面的“勞動者報酬占比”提升,近似以薪酬總額/營業收入衡量上市公司層面的勞動者報酬占比。2021年來,制造業上市公司中勞動者報酬占比持續提升,2023年為9.3%,2024年升至9.9%、為2012年來的最高值。
三、盈利問題:整體承壓,境外業務利潤率較高
1)制造業盈利承壓。2024年,制造業上市公司營業利潤同比-12.2%,較前值-11.1%繼續放緩。營業利潤率從2023年的6.6%下滑至2024年的5.7%。此外,我們計算制造業盈利壓力指數= abs(虧損企業虧損額)/[abs(虧損企業虧損額)+盈利企業盈利額],該指標數值越大,表征盈利的壓力越大。2024年,工業整體盈利壓力指數上行至10.5%,高于2023年的7.7%,但相較2015年的15%偏低。
2)境外業務營業利潤率較高。按照境外營收占比,將每個行業的上市公司三等分,境外營收占比處于該行業前1/3的樣本,營業利潤率為7.8%,高于境外營收占比處于行業后1/3樣本的4.8%。分行業看,29個制造業行業中,20個行業符合該規律。
四、投資回報:整體下滑,但不乏結構亮點
我們估算制造業上市公司投資回報(經營利潤/全部投入資本),2024年約為5.4%、較上年的6.4%繼續回落,絕對水平已低于2014年、略高于2015年。但結構上不乏亮點,皮革毛皮、計算機通信電子、通用設備等 7 個行業逆勢回升。
五、資負問題:擴表速度放緩,資產負債率提升
2024年,制造業上市公司總資產同比5.1%,較前值放緩3.3個百分點,但仍在擴表中。此外,制造業上市公司資產負債率連續三年提升,2024年錄得52%。
六、現金流:回款周期拉長,貨幣資金放緩
1)回款壓力加大。2024年,制造業上市公司應收賬款周轉天數升至57.1天,為 2012 年以來次高,設備修理、鐵路船舶、非金屬礦物等行業壓力較大。
2)貨幣資金增速轉負。2024年,A 股非金融企業貨幣資金同比- 1.9%,前值4.1%。行業層面,地產同比-12.1%、低位略改善;制造業大幅下滑至-2.8%。
七、資本開支:增速轉負,但新上市企業逆勢擴張
1)制造業上市公司資本開支增速轉負,2024年,制造業上市公司資本開支同比-11.1%,前值3.4%。行業層面,家具制造、紡織服飾、石油化工資本開支增速回落較為明顯。
2)但 2023-2024 年新上市企業資本開支高增,達 23.7%,顯著高于其他企業。從行業上看,新上市企業集中于計算機通信電子、專用設備、化學原料、通用設備、電氣機械,5 大行業占到近兩年上市企業數量的65%。
3)未來供給壓力或不大。以上市公司資本開支與折舊攤銷之比的歷史分位數,近似衡量未來供給壓力。制造業整體的資本開支與折舊攤銷之比處在2011年來的最低水平,未來的供給壓力相對不大,行業層面,未來供給壓力較大的主要集中在電力、煤炭開采等。
八、融資問題:債務增速放緩,利息負擔減輕
1)帶息債務增速放緩,2024年,制造業上市公司帶息債務同比6.8%,2022年來持續放緩。行業層面,帶息債務增速逆勢提升的,主要是酒水飲料、文體用品;增速下滑幅度較大的,主要是印刷復印、家具制造、食品制造等。
2)利息負擔減輕,以利息費用/帶息債務觀察企業的利息負擔,2024年,制造業上市公司為3.36%,較2023年的3.48%有所下降。對應宏觀層面企業貸款利率持續下行,據央行數據,2024年第四季度企業貸款加權利率已降至3.34%。
3)企業為外部投資人創造回報的能力在增強,觀察制造業上市公司“分配股利、利潤或償付利息支付的現金”與“吸收投資收到的現金”之比,若該比值大于1,表明企業為資金的“凈流出方”,即企業在為投資者創造收益。2012年來,該比值在1上下波動,但2024年,該比值大幅上行至2.43,為2012年來最高值。
風險提示:研究樣本不完備,上市公司對經濟整體的代表性有限,單一財務指標的代表性有限。
報告目錄
報告正文
正值上市公司財報季,我們自下而上觀察企業財報中的8個宏觀看點。
樣本處理方式與技術細節:1)在分析時,為盡可能多的保留觀察樣本,我們以臨近的兩年為一組篩選交集樣本,當年絕對數為交集樣本中當年的合計值,當年增速基于交集樣本計算,以此類推遍歷所有年份(類似于統計局對規上工業的調查,雖然每年的樣本不完全一致,但增速均為可比增速),2)考慮到A股中制造業為大頭,如不特別提及,本文聚焦制造業,2024年樣本約在3660家上下,由于部分樣本數據缺失,每個指標篩選出的樣本略有差別。3)一個特殊處理是,在觀察企業的貨幣資金時,我們觀察A非金融企業(主要是想在宏觀層面對標M1),共篩選得5282家樣本。4)全文采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
一、就業問題:絕對規模增長,行業有所分化
首先關注,上市公司解決了多少就業問題?關注財報中的“員工總數”:
1)總體而言,制造業吸納就業的規模仍在增長,但增速有所放緩,2024年,制造業上市公司員工總數為1601萬人,同比增長3.3%,較2023年的4.1%小幅放緩。同比增量為51萬人,占2024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口的4.1%;
2)行業層面,靜態而言,就業人數前三的行業為:計算機通信電子、汽車制造、電氣機械,2024年末員工總數分別為312、234、197萬人,三者占制造業上市公司員工總數近一半。動態而言,2024年員工總數增長的,主要是汽車制造、計算機通信電子,兩個行業2024年員工數分別增長32、18萬人,合計50萬人,幾乎貢獻了制造業上市公司就業的全部增量;員工總數下滑的,主要是電氣機械,2024年員工總數較上年減少5.1萬人。
3)上市公司吸納了多少宏觀就業?參考2023年經濟普查數據,全國二產、三產法人單位+個體戶就業人數合計6.1億人、其中制造業為1.23億人。意味著,2023年,制造業上市公司吸納了全國二三產就業總數的2.5%左右、吸納了制造業總就業總數的12.6%左右。
二、收入分配:薪資增速仍高,一次分配優化
關注上市公司中的收入分配問題,參考現金流量表中“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
1)制造業人均薪酬同比4.4%,與城鎮可支配收入增速基本一致。2024年,制造業上市公司,人均薪酬為17.6萬元,較上年同比增長4.4%,與宏觀層面城鎮可支配收入增速4.6%基本一致。作為對比,2024年金融業上市公司人均薪酬增速僅1.9%。
2)薪酬“比價”層面,制造業人均薪酬/金融業人均薪酬再度提升,2022、2023年該比值均為0.445、0.443,2024年由降轉升,錄得0.454,即從薪酬層面看,有利于人才流入制造業。
3)勞動者報酬占比在提升,近似以薪酬總額/營業收入衡量上市公司層面的勞動者報酬占比,2021年來,制造業上市公司中勞動者報酬占比持續提升,2023年為9.3%,2024年升至9.9%、為2012年來的最高值。
三、盈利觀察:整體承壓,境外業務利潤率較高
關注上市公司中的盈利問題,主要關注營業利潤指標,即不考慮營業外收支、所得稅、少數股東分成等問題。
1)制造業盈利承壓。2024年3658支制造業上市公司樣本中,營業利潤總額為1.6萬億元,同比-12.2%,較前值-11.1%放緩。營業利潤率(營業利潤/營收),從2023年的6.6%下滑至2024年的5.7%。
2)境外業務營業利潤率較高。觀察披露境外營收的制造業樣本(2024年2847支樣本),按照境外營收占比,將每個行業樣本三等分,境外營收占比處于該行業前1/3的樣本,營業利潤率(營業利潤/營收)為7.8%,高于境外營收占比處于行業后1/3樣本的4.8%。分行業看,29個制造業行業中,20個行業境外營收占比處于前1/3樣本的營業利潤率>后1/3樣本。
3)盈利壓力指數有所加大。我們計算細分行業的盈利壓力指數= abs(虧損企業虧損額)/[abs(虧損企業虧損額)+盈利企業盈利額],即,該指標最終取值在0-1之間,數值越大,盈利的壓力越大,供改的訴求或越強。其中盈利額、虧損額為體現來自經營業務,取上市公司的經營利潤。2024年年報數據來看,工業整體盈利壓力指數上行至10.5%,高于2023年的7.7%,但相較2015年的15%偏低。
四、投資回報:整體下滑,但不乏結構亮點
關注投資回報問題,觀察經營利潤/全部投入資本:
1)整體看,制造業投資回報有所回落。2024年,制造業上市公司經營利潤/全部投入資本為5.4%、較上年的6.4%繼續回落,絕對水平已低于2014年、略高于2015年。
2)結構上,分行業大類來看,裝備制造業回落幅度較大,從5%下滑至3.7%,下滑1.3個百分點,消費品制造業、原材料制造業均下滑0.8個百分點。細分行業來看,30個制造業細分行業中,7個行業投資回報回升,其中回升幅度較大的包括:皮革毛皮(+0.77pct)、計算機通信電子(+0.34pct)、汽車制造(+0.26pct)。
五、資負問題:擴表速度放緩,資產負債率提升
資產負債表層面,關注企業擴表(總資產)、債務壓力(資產負債率)以及存貨三個問題。
1)制造業仍在擴表,但增速放緩,2024年,制造業上市公司總資產為43.3萬億元、同比增長5.1%,較上年的8.4%有所放緩。從大類行業看,裝備制造業總資產增速較高,為6.5%,高于原材料制造業的3.2%與消費品制造業的2.8%。
2)資產負債率繼續上行。2021年來,制造業上市公司資產負債率持續提升,2024年升至52%。這一趨勢與規上制造業樣本一致,相對而言,制造業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水平略低。
3)存貨壓力加大。2024年,制造業存貨同比4.1%,較上年的1.5%有所提升,與規上制造業一致。
六、資金問題:回款周期拉長,貨幣資金放緩
現金流層面,關注應收賬款、信用減值、貨幣資金問題。
1)應收賬款回款壓力加大。觀察制造業上市公司,2023年應收賬款周轉天數為52.9天,2024年進一步提升至57.1天,為2012年來的次高值。分行業看,應收賬款回款壓力較大的行業包括,設備修理、鐵路船舶、非金屬礦物、印刷復印行業,2024年應收賬款回收天數,較2023年增長均在10天以上。
2)貨幣資金增速轉負。觀察A股非金融企業,2024年貨幣資金為14.1萬億、同比-1.9%,較前值4.1%有所回落。分行業來看,綜合業(-19%)、居民服務(-14%)、衛生與社會工作(-13%)降幅較大。其他行業中,地產業同比-12.1%,較前值-12.8%小幅收窄。制造業-2.8%,較前值9.4%大幅回落。建筑業同比增長9.8%。
七、資本開支:增速轉負,但新上市企業逆勢擴張
資本開支層面,關注“購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支付的現金”科目。
1)整體而言,資本開支增速有所回落。從2024年的3657支制造業樣本看,資本開支總額為2.0萬億、同比-11.1%,較2023年增速3.4%下滑。細分行業層面,2024資本開支增速較上年提升的行業主要是設備修理、廢棄資源利用、文體用品、皮革毛皮通用設備、計算機通信電子等。但家具制造、紡織服飾、石油化工資本開支增速回落較為明顯。
2)新上市企業資本開支增速更快。若按照上市年份將制造業上市公司分為4組,發現近兩年(2023、2024年)上市的企業資本開支增速更快,為23.7%,其他組別均在-10%以下。從行業分布看,近兩年(2023、2024年)上市主要集中在計算機通信電子、專用設備、化學原料、通用設備、電氣機械,5個行業兩年合計上市企業221家,占總體的比例為65%。
3)未來供給壓力或不大。以上市公司資本開支與折舊攤銷之比的歷史分位數,近似衡量未來供給壓力,發現,就制造業整體而言,資本開支與折舊攤銷之比處在2012年來的最低水平,未來的供給壓力相對不大,行業層面,未來供給壓力較大的主要是電力、煤炭開采等。
八、融資問題:債務增速放緩,利息負擔減輕
融資層面,關注債務增速、利息負擔,與投資者回報問題。
1)帶息債務增速放緩,2024年,3657支制造業上市公司帶息債務總額為9.2萬億、同比增長6.8%,仍為正增,但增速自2022年來持續放緩。行業層面,帶息債務增速較上年提升的,主要是酒水飲料(+20pct)、文體用品(+46pct);增速下滑的,主要是印刷復印(-17pct)、家具制造(-15pct)、食品制造(-14pct)等。
2)利息負擔減輕,以利息費用/帶息債務,觀察企業的利息負擔,2024年3507支制造業樣本中,該比值為3.36%,較2023年的3.48%有所下降,表明企業的債務負擔有所減輕。對應宏觀層面,企業貸款利率持續下行,2024年第四季度已降至3.34%。
3)企業為外部投資人創造回報的能力在增強,觀察制造業上市公司“分配股利、利潤或償付利息支付的現金”與“吸收投資收到的現金”之比,若該比值大于1,表明企業向外分配的資金>吸收的資金,企業為資金的“凈流出方”,即企業在為投資者創造收益。2012年來,該比值在1上下波動,但2024年,該比值大幅上行至2.43,為2012年來最高值,表明制造業上市公司為投資者創造回報的能力在增強。對應3月5日證監會主席吳清稱“2024年全市場分紅達到2.4萬億元,分紅金額創歷史新高。市場的分紅回購已遠超IPO、再融資和減持的總規模”。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