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新質生產力”A股樣本,“最牛風投城市”資本聚變

合肥“新質生產力”A股樣本,“最牛風投城市”資本聚變
2024年03月16日 05:00 媒體滾動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合肥近年來很火!

  緩建地鐵“押寶”京東方、千億資金“投注”長鑫存儲、聯手戰略投資者“接盤”蔚來汽車……以這一系列“神操作”而出圈的安徽省合肥市,短短數年間就建立起了包含面板、芯片、新能源汽車等先進制造產業集群,被網友稱為“最牛風投城市”。

  風投的特點是高風險、高潛在收益,頂尖風投機構往往有很強的預見性和前瞻性。將“最牛風投城市”的稱號冠之與合肥,無疑是市場對其精準把脈產業方向的高度褒獎。

  在這種城市風格的浸潤下,合肥的科創力量迅速崛起,集成電路、新型顯示、人工智能三大產業入選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智能語音產業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新能源汽車、光伏儲能、新型顯示、智能家電、高端裝備、人工智能六大千億新興產業集群正在快速崛起。

  同時,一批有代表性的新質成長企業發展壯大,積極擁抱資本市場。截至目前,合肥已有83家公司登陸A股。

  上市公司是地區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微觀主體,亦是觀察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的窗口。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合肥的上市公司集中在電子、機械、計算機、家電、新能源、醫藥等領域,是合肥作為“科創之城”的生動注腳。

  戰新產業成引擎

  截至3月14日,合肥共有83家公司A股上市。板塊分布看,在主板、科創板、創業板、北證上市的公司數量分別為45家、20家、16話、2家,分別占總量的54.2%、24.1%、19.3%、2.4%。

  從上市公司數量變化來看,近4年,是合肥上市公司迅速擴容期,2020年~2023年期間,以每年11家、7家、8家、7家的速度遞增,并在2024年開年就新收獲了1家上市公司。

  總的來看,合肥區域83家上市公司去年前三季度合計實現營業收入3405億元,歸屬凈利潤245億元。其中,營業收入達百億以上的有9家,2022年全年營收破百億的公司數量則是11家。

  進一步來看,去年前三季度,合肥地區“營收王”為陽光電源(300274.SZ),其營業收入為464億元。其次分別是江淮汽車(600418.SH)、國軒高科(002074.SZ)、皖能電力(000543.SZ)、長虹美菱(000521.SZ)、鴻路鋼構(002541.SZ)、輝隆股份(002556.SZ)、安徽合力(600761.SH)、科大訊飛(002230.SZ)、皖新傳媒(601801.SH)。

  凈利潤維度,拔得頭籌的依舊是陽光電源,前三季度實現72億元。之后分別是國元證券(000728.SZ)、皖通高速(600012.SH)、皖能電力,凈利潤均超10億元。

  以增速看,83家公司中,營收“增速王”為合肥城建(002208.SZ),為160%。其次分別是陽光電源(300274.SZ)、國盾量子(688027.SH)。歸屬凈利潤同比增長率排名第一的公司為新力金融(600318.SH),達到了1741%,同比扭虧。之后陽光電源、長虹美菱增速也均超200%。

  合肥給外界的標簽是科創之城、產業名城,從上市公司產業分布來看,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最大支柱,共有34家公司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合肥區域總數量的41%。(注:根據Wind所屬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包括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節能環保產業、生物產業、數字創意產業、新材料產業、新能源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同時,研發投入是體現企業創新活力的重要維度,2022年,75家合肥上市公司(剔除8家數據缺失的樣本)研發支出合計181.5億元,較上一年的148億元同比增長22.6%。

  上市公司的變化與合肥的經濟數據有所呼應。據合肥市政府工作報告,2023年,合肥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3.91%、居萬億城市第7位。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3年全球“科技集群”,合肥居第40位、較上年提升15位。《自然》雜志發布的全球“科研城市”,合肥居第13位、前進3位。戰略性新興產業占規上工業比重近六成,新增百億產值工業企業6戶、總數22戶。

  集成電路產業高地

  更進一步以中信行業分類劃分,合肥83家上市公司中,來自機械行業14家、電子行業10家、基礎化工7家、電力及公共事業7家、醫藥6家、建筑5家、計算機和家電均為4家。

  綜合產業集群和盈利能力來看,電子行業2022年貢獻了204億元營收,39.6億元凈利潤,分別占總量的5%、15%,成為附加值最高的行業。(新能源行業實現39.7億元凈利潤,營收規模是637億元。)

  在電子行業中,典型代表非晶合集成莫屬。2023年,合肥迎來史上最大IPO項目——晶合集成,募資規模達到99.60億元。該公司成立于2015年,由合肥建投與臺灣力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資(簡稱力晶科技)建設,是安徽省首個專注于12英寸晶圓代工的企業、首個百億元級的集成電路項目,該項目被視為合肥打造“中國IC之都”的重要一步。

  從晶合集成的成立始末,更可一窺合肥國資如何通過前瞻性的產業思考和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外部優勢企業多方投注資源,從零開始迅速打造一個頗具競爭力的先進制造企業。

  2015年,京東方已在合肥扎根頗深,6代線、8.5代線已投產,10.5代線項目即將開工建設,合肥的新型顯示產業規模小成。

  但這與合肥當時提出的“芯屏器合”的產業發展戰略仍有不小距離。如何使面板驅動芯片的設計、制造和使用全部在合肥實現,結束國產面板芯片全靠進口的局面?

  此時,在海峽對岸的中國臺灣地區,以DRAM業務起家的力晶科技(力積電的前身)轉型進入晶圓代工領域,但整體經營業績仍然不振,債務壓力不小。

  力晶科技將目光轉向了中國大陸,以期憑技術入股的方式,在中國大陸建設晶圓廠,打入中國大陸龐大的市場中分一杯羹。

  一個在半導體行業野心勃勃,一個急于進入中國大陸,雙方一拍即合。

  從公開報道來看,為了引進力晶科技,合肥政府做了不少“讓步”。力晶科技表示,鑒于自身財務狀況,力晶科技第一年不出資,次年起逐步以少量資金及技術作價入股,最終持股將不超過五成。

  最終,合肥市國資及其他股東方承擔絕大多數實際投資。公開資料顯示,第一期總投資128.1億元人民幣。2015年5月12日,合肥市國資委下發批復,同意合肥建投組建全資子公司合肥晶合集成電路股份有限公司。

  短短一年半后,安徽首座12英寸晶圓廠在合肥新站高新區拔地而起??⒐r,力晶科技創辦人暨執行長黃崇仁致詞表示,在先進國家建廠一般需耗時兩年半到三年,晶合集成從動土興建到完工生產只花了一年半,實屬不易。

  在合肥國資的全力支持下,晶合集成成長迅速。據Frost&Sullivan的統計,晶合集成已成為中國大陸收入第三大、12英寸晶圓代工產能第三大的純晶圓代工企業(不含外資控股企業),有效提高了中國大陸晶圓代工行業的自主水平。

  近年來,合肥先后被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列為集成電路產業重點發展城市,集成電路產業獲批首批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目前,合肥已經成為擁有集成電路設計、制造、封裝測試及設備材料全產業鏈的城市之一,集聚晶合集成、通富微電、匯成股份恒爍股份、頎中科技等一批龍頭企業,產業鏈條不斷完善。2023年,合肥新型顯示、集成電路產業集群獲國家評估“優秀”,工業穩增和轉型升級工作獲國務院督查激勵。

  打造新能源汽車之都

  除了集成電路產業,合肥的汽車產業也頗受市場關注。2023年,合肥市汽車產量134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74萬輛、增長1.6倍、居全國城市前5位,預計全年產業集群營收達到3500億元。

  在這背后,再次體現“最牛風投城市”的前瞻眼力。近年來,合肥順應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大趨勢,乘勢而上走出了一條彎道超車、創新發展的道路,合肥的官方表述也從“芯屏器合”升級到“芯屏汽合”。

  一字之變,蘊含萬千。

  幾年間,合肥迅速集聚蔚來、江淮、安凱、江淮大眾、長安、奇瑞(巢湖)、國軒高科、華霆動力、巨一動力等產業鏈企業,形成了涵蓋整車、關鍵零部件(電池、電機、電控)、應用(公交、分時租賃)、配套(充換電基礎設施、電池回收)的完整新能源汽車產業鏈。

  就在1月25日,福耀玻璃(600660.SH)宣布,擬出資在合肥設立三家全資子公司,總投資57.5億元,進一步擴大公司的生產和銷售規模,滿足汽車市場對公司汽車安全玻璃、汽車配件玻璃不斷增長的需求。

  約一個月前,2023年12月30日,福耀玻璃披露了一項大額投資計劃,擬于福建省福清市設立全資子公司福耀玻璃(福建)有限公司(暫定名),投資32.5億元用于建設汽車安全玻璃項目。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福耀玻璃兩次出手,大手筆投資新項目,投資總額達90億元。而選擇在合肥投資,福耀玻璃正是看中了當地的產業集群。福耀玻璃公告稱,安徽位于中國東部的中心地帶,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發展潛力巨大,聚集了比亞迪、奇瑞、大眾、蔚來、江淮、長安等眾多整車企業。近年來,合肥汽車產業處在高速發展階段,新能源賽道更為突出,被工業和信息化部批準為全國唯一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供應鏈生態體系建設試點市。

  從目前A股布局來看,合肥已上市汽車產業鏈公司并不多,分別是常青股份(603768.SH)、江淮汽車(600418.SH)、安凱客車(000868.SZ),另有動力電池供應商國軒高科(002074.SZ)。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該領域公司證券化之路并不頻繁,最新登陸A股的常青股份在2017年,下一步,推動本土汽車產業鏈公司上市或是合肥下一步的著力點。

  瞄準未來產業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出“開辟量子、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新賽道”。

  而這些未來產業合肥已早早布局。近年來,合肥搶抓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機遇,立足“研發”、用好“新型”,探索基礎研究與應用技術協同,搶占量子科技、核聚變能等未來產業新賽道,推動城市產業發展不斷升級。

  這從合肥的上市公司布局也有所體現。2020年,國盾量子(688027.SH)迎來科創板上市,讓資本市場認識到量子信息產業的價值。國盾量子是國內最早從事量子信息技術產業化的企業,目前已成為全球領先的量子保密通信設備制造商和量子安全解決方案供應商。

  “國盾量子雖然是在一片無人區里探索,但我們也受到了省、市政府各方的關懷,小到企業注冊、辦公場地,大到專項政策、上市輔導等等。而合肥給予我們最重要的還是重視科技創新、敢于‘先行先試’的發展環境?!眹芰孔酉嚓P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該人士介紹,比如企業剛成立時,國盾量子在省、市領導的指導下,承擔了合肥市自主創新重大項目“合肥城域量子通信試驗示范網”。通過這個項目,一方面,讓團隊能夠心無旁騖地專注技術攻關和產品研發;另一方面,作為全球首個規模化的量子通信網絡,更是充分驗證了量子通信實用化的技術路線。正是有了這一成功經驗,才為后續“京滬干線”“墨子號”等一系列領先世界的成果奠定了堅實基礎,才有我國量子保密通信在國際上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

  據悉,合肥在全國最早布局量子通信研發及產業化,打造了量子領域4個新型研發機構,運營了全國首個量子信息未來產業園,開通了世界首條千公里級量子通信京滬干線,集聚了一批量子產業鏈企業,量子專利授權量全國領先,成為“量子科技”“量子產業”的雙高地。

  就在1月22日,量子科技產業研究院在合肥成立,被認為是頂格推進量子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舉措。下一步,合肥將深入貫徹落實科技強國、科技強省戰略,拿出最優資源,傾盡最大努力,堅定支持量子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高水平推動量子前沿科技攻關,加速量子科技創新成果落地轉化;高標準建設量子領域孵化載體、拓展應用場景,打造融合集群的量子產業生態;高質量做好人才引進、生活配套等服務保障,奮力在科技強省建設中走在前、作示范。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江鈺涵

VIP課程推薦

加載中...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7X24小時

  • 03-25 中瑞股份 301587 --
  • 03-22 廣合科技 001389 --
  • 03-18 星宸科技 301536 16.16
  • 03-15 平安電工 001359 17.39
  • 03-13 戈碧迦 835438 10
  •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