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無接觸”金融會帶來新周期嗎?
來源:證券時報
證券時報記者 段久惠
疫情催生云辦公,帶火了“無接觸”經濟,金融行業的新概念,如“無接觸貸款”“無接觸理財”等也在新近火了起來。比如,越來越多用戶在線買理財,企業用戶通過銀行機構的線上快審、快融等通道獲得所需資金。但也因此,“無接觸”很容易被人理解為不過就是套用“線上化”這個舊瓶裝上的新酒。
細究會發現其實不然,相比之下,“無接觸”金融至少有三大變化:業務模式、業務覆蓋范圍、金融+科技比如5G新技術等結合孕育新機會。
線下作業向線上轉移,一直以來都是銀行等機構數字化轉型重點,并已在多個場景尤其是常規業務場景落地,“無接觸”金融不同的是業務模式方面的新變化。
受疫情影響,尤其是進入2月復工復產期,證券時報記者發現,多家銀行遠程放款業務量大增,部分金融科技實力較強的銀行面對客戶的融資需求,已經可以實現全線上化運作。這對傳統的對公信貸模式作業,如線下資料受理、實體拜訪、審批認證等方式,將是一個極大的補充。而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一種在特殊機遇期“窮則思變”的試水實驗——如果技術實力已經支持,一筆在某個額度范圍內的放款可全程線上化操作完成,且后續安全風險、風控合規等均可控,那為什么不在非疫情時期也推而廣之?
而部分科技實力稍微遜色的區域性銀行的“無接觸”業務開展,則成為部分專業的第三方金融科技、人工智能公司,如螞蟻金服、京東數科、同盾科技等競奪的合作機會。而且,從記者了解到的情況看,由于業務覆蓋的客群發生了變化,雙方的技術合作深度、廣度也有不同,比如京東數科的一站式金融數字化解決方案里,就已經涵蓋了業務中臺、數據中臺、移動中臺,能進行信貸、資管、智能風控、營銷系統等多應用的系統性輸出。
這也催生了“無接觸”金融另一明顯變化:業務覆蓋客群多樣性、地域范圍大為提高。
以近日全國工商聯會同多個協會及百余家銀行發起的“無接觸貸款”計劃為例,記者注意到,其中包含了應收賬款墊資、低息授信提額、發票貸、低費率票據貼現等多項服務,全部可線上抵達餐飲、快消、物流、農業主、貨運車主等多個行業群體,輻射了一二三線城市甚至到縣域鄉鎮。這背后的技術基礎,是金融機構能夠通過這些群體線上交易支付、繳稅付費等經濟活動軌跡,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得出千人千面的取信分析、精準畫像。
展望未來,“無接觸”金融或推動一些金融+科技,比如5G新技術的新結合由小范圍練兵到邊試邊行大范圍落地。
2月份以來,被多家基金公司、銀行機構采納,通過直播進行投顧、業務咨詢的方式真正火了起來。這一過程中,正是5G通信的增強移動帶寬、高可靠低延時等特征,保障了金融機構與用戶實時交互流暢進行。
在此之前,5G技術契合銀行業數據海量性、交互實時性、業務網絡性等特征將帶來的應用升級,更多停留在構想層面。站在2020年,30周歲的90后一代將步入收入曲線的急劇上升階段,正如“把握80后整整一代人的資產負債表,成就了招商銀行”,若金融機構抓住90后時代新變化,以“無接觸”金融為契機和起點,會出現一個新的周期嗎?
責任編輯:王進和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