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員氣象
根據航運網站MarineLink報道,近年來,在國際能源市場的灰色地帶,一場精心策劃的 “石油變臉” 大戲正在上演。根據兩家油輪追蹤公司、企業文件及四名貿易商的信息顯示,過去一年間,超過 10 億美元的委內瑞拉石油被重新包裝為巴西原油運往中國。這一堪稱 “神操作” 的貿易手法,不僅幫助中國買家大幅降低物流成本,更巧妙地繞過了美國制裁與進口配額限制,在國際能源貿易格局中掀起了不小的波瀾。

一、制裁陰影下的石油 “變臉術”
美國自 2019 年起對委內瑞拉能源出口實施全面制裁,旨在切斷馬杜羅政府的主要財政來源。然而,作為全球最大原油進口國,中國對能源的旺盛需求與委內瑞拉龐大的石油儲備形成了天然互補。為突破制裁封鎖,貿易商們發明了一套復雜的 “變臉” 機制:首先通過修改原產地證書,將委內瑞拉重質原油偽裝成巴西瀝青混合物;同時利用現代技術篡改油輪 AIS 信號,使船只在委內瑞拉裝貨時顯示為從巴西港口出發。這種被稱為 “信號欺騙” 的操作,使得油輪無需停靠馬來西亞中轉樞紐,直接從南美西海岸駛向中國,航程縮短約四天。

根據中國海關數據,2024 年 7 月至 2025 年 3 月期間,中國從巴西進口了約 270 萬噸混合瀝青,價值 12 億美元。但巴西國家石油公司(Petrobras)明確表示,其對華出口以高品質的鹽下層原油為主,從未出口過瀝青類產品。巴西海關數據也顯示,自 2023 年以來沒有任何瀝青混合物對華出口記錄。這一數據矛盾揭示了一個驚人事實:那些打著 “巴西瀝青” 旗號進入中國的貨物,實際上大部分是來自委內瑞拉的重質原油。
二、獨立煉廠的生存智慧
中國獨立煉油廠(地煉)是這場 “變臉” 游戲的主要玩家。這些企業長期依賴從制裁國家進口低價原油,但面臨著中國商務部嚴格的進口配額限制。根據中國政策,原油進口需持有商務部發放的配額,而瀝青等石油衍生品則不受此限制。貿易商正是利用這一政策漏洞,將重油重新分類為瀝青,幫助地煉企業規避配額管制。

“我們的煉油設備完全可以處理委內瑞拉重質原油,但進口原油需要配額,而瀝青沒有限制。” 一位不愿具名的中國貿易商解釋道,“這種操作已經存在多年,但最近一年變得更加系統化。” 為配合這一策略,貿易商們甚至開發出專門的物流方案:船只在委內瑞拉裝貨時使用虛假船名,航行途中切換 AIS 信號,最終以 “巴西瀝青” 的身份在中國港口順利清關。

這種操作帶來的經濟效益顯而易見。以利比里亞籍油輪 “Karina” 為例,該船在 2025 年 2 月裝載 180 萬桶委內瑞拉原油時使用化名 “Katelyn”,通過信號篡改直接從委內瑞拉駛向中國,4 月初順利抵達洋浦港。相比傳統的馬來西亞中轉模式,單次航程節省約 4 天時間和數十萬美元的轉運成本。更重要的是,偽裝成巴西貨物使得貿易商更容易獲得國際銀行的融資支持,緩解進口商資金壓力。
三、多方博弈下的灰色產業鏈
這場石油 “變臉” 游戲背后,是一個涉及航運、貿易、金融的復雜產業鏈。一家名為 Hangzhou Energy 的公司扮演著關鍵角色,根據 PDVSA 文件顯示,該公司自 2021 年起就作為中介參與委內瑞拉原油的偽裝運輸。其租賃的多艘油輪頻繁使用信號欺騙技術,在委內瑞拉裝貨時偽造巴西出發記錄。值得注意的是,這種 “變臉” 操作并非沒有風險。美國財政部海外資產控制辦公室(OFAC)近年來加大了對航運領域的監控力度,2024 年曾對多艘涉及委內瑞拉石油運輸的船只實施制裁。但貿易商們通過使用老舊油輪、頻繁更換船名和船旗等方式,成功降低了被查處的概率。
四、全球化時代國際貿易復雜性
這場看似純粹的商業操作,實際上深刻影響著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盡管美國 OFAC 不斷擴大制裁范圍,但石油貿易的全球化特性使得完全封鎖幾乎不可能。“我們需要更有效的多邊合作機制,”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能源專家指出,“單純依靠單邊制裁只會迫使貿易轉入地下,反而削弱了制裁效果。”

隨著技術的進步,這種 “石油變臉” 的操作手法可能會更加隱蔽。在這場“貓與鼠”的游戲中,有一點是明確的:只要地緣政治沖突存在,只要能源需求持續增長,類似委內瑞拉石油變身為巴西瀝青的 “神操作” 就不會消失,這是全球化時代國際貿易復雜性的一個縮影。


責任編輯:吳俊陽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