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華泰柏瑞基金亦發布公告,明確自3月21日起旗下指數基金指數使用費由管理人承擔。其中,僅是滬深300指數ETF產品(產品代碼510300)便需要支付超過1億元的指數使用費。對于其2023年5.02億元的凈利潤而言,此番調整著實有些“傷筋動骨”。
3月19日下午,包括易方達基金、華夏基金、華泰柏瑞基金在內的多家基金管理人密集發布公告,宣布自2025年3月21日起,旗下部分指數基金指數使用費調整為基金管理人承擔,并相應修訂各基金基金合同等有關內容。本次調整后,基金管理人旗下全部指數基金指數使用費均由基金管理人承擔。
今年1月26日,證監會發布的《促進資本市場指數化投資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中明確提出“將存量指數基金的指數使用費由基金資產承擔調整為由基金管理人承擔”。如今基金公司紛紛響應,正式宣告指數使用費調整靴子落地,標志著我國資本市場指數化投資成本結構改革進入新階段。
作為指數基金運營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指數使用費此前長期采用“新老劃斷”的原則。以2021年2月1日為時間分界點,此后注冊的新基金按照按《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運作指引第3號——指數基金指引》(以下簡稱《指數基金指引》)要求,相關費用由基金管理人承擔;而在此前注冊的存量基金則普遍從基金財產中列支,也就是由投資者間接承擔。此次改革徹底打破這一制度性差異,實現全市場指數基金費用承擔主體的統一規范。
Wind數據顯示,本次指數使用費調整涉及存量指數基金約700只,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的管理規模達3.2萬億元,占全行業指數基金總規模近乎六成。以市場關注度頗高的滬深300指數跟蹤產品為例,根據新刊財經統計,截至2025年3月19日,跟蹤滬深300指數的被動指數型基金、增強指數型基金和ETF產品數量突破百只。其中,超過70只基金產品成立于2021年2月1日之前,合計管理規模逾萬億元。而這些“資深選手”的指數使用費率普遍處于0.016%到0.03%區間。
華泰柏瑞等指數大廠首當其沖
值得注意的是,滬深300指數跟蹤產品呈現出明顯的頭部集中效應。管理規模排名前四的基金產品均為ETF,合計規模占比超過九成。具體來看,華泰柏瑞基金的滬深300指數ETF產品以3596.27億元規模穩居首位,易方達基金、華夏基金、嘉實基金旗下產品緊隨其后,規模分別達2476.80億元、1640.08億元和1563.89億元。以調整前0.03%的費率計算,僅這四只頭部產品每年產生的指數使用費就接近3億元。

上述基金公司也成為了本次指數使用費調整的潛在“受影響者”。以易方達基金為例。根據新刊財經統計,易方達基金此次受影響的指數基金產品共41只(不包含聯接基金),管理規模超過5500億元,預計每年向指數編制公司支付的指數使用費超過1.4億元,相當于2023年凈利潤的4.14%。
作為行業費率改革的先行者,易方達基金曾多次通過主動降費撬動市場份額。2024年11月,其集中宣布將科創創業ETF、中國A50ETF等6只核心產品的管理費從0.5%降至0.15%,覆蓋規模超2000億元。這一舉措在當時被視為通過費率杠桿刺激規模增長的典型案例。然而,此次指數使用費調整呈現明顯被動性。不同于此前主動降低管理費吸引增量資金,此次成本增加直接擠壓該業務的利潤空間。
同為指數大廠的華夏基金此次受影響的指數基金產品共31只(不包含聯接基金),管理規模超過3800億元,預計每年向指數編制公司支付的指數使用費至少為1.1億元,相當于2023年凈利潤的5.46%。嘉實基金和南方基金每年同樣是動輒5000萬元以上的指數使用費,于此次指數使用費調整后面臨成本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3月19日華泰柏瑞基金亦發布公告,明確自3月21日起旗下指數基金指數使用費由管理人承擔。其中,僅是滬深300指數ETF產品(產品代碼510300)便需要支付超過1億元的指數使用費。對于其2023年5.02億元的凈利潤而言,此番調整著實有些“傷筋動骨”。

此外,易方達基金等機構已在2024年四季度將ETF產品的管理費率降至行業最低的0.15%,而華泰柏瑞基金部分基金產品仍維持0.50%的較高費率。這種策略差異導致華泰柏瑞基金旗下ETF規模增速有所放緩,ETF產品規模由2024年三季度末的4792.29億元略微下滑至2024年四季度末的4704.12億元。在行業降費浪潮中,華泰柏瑞基金若不能通過規模擴張對沖費率下行壓力,其市場份額流失風險或將加劇。



責任編輯:何俊熹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