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吳瞬
便捷的網絡借貸似乎為人們提供了快速解決資金需求的途徑。輕點手機屏幕,簡單填寫一些個人信息,資金就能在短時間內到賬,這對急需用錢或被提前消費誘惑的年輕人而言,宛如一根救命稻草。
當下,在各個社交平臺和互聯網入口,網貸廣告幾乎是無處不在。由于頻繁搜索網貸和消費金融相關的關鍵詞,記者的朋友圈、社交平臺已滿是網貸平臺的相關廣告。
在這些網貸廣告中,過度營銷、虛假營銷的現象仍然突出。這些廣告刻意淡化風險提示,用“零門檻”“秒批款”等話術制造即時滿足的幻覺。在部分網貸廣告中,更隱蔽的是“場景化營銷”,用“現身說法”式的廣告,將借款服務嵌入購物、旅游等消費場景,更是極具欺騙性和誘惑性。
而在今年1月,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在京召開助貸業務自律工作座談會,十家互聯網平臺相關業務負責人參加會議。會議指出,近年來助貸業務快速發展,在提升金融服務效率、滿足普惠金融需求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也出現了過度營銷、信息披露不全面、利率畸高等問題。
事實上,這些網貸廣告看似便捷的背后,實則隱藏著巨大的風險——部分網貸有著高昂的利息和手續費。許多網貸平臺的年化利率遠遠超過了金融機構消費貸款,動輒20%以上的年化利率,意味著借款者還款時需要支付更多的資金。
同時,網貸用戶多是金融機構難以覆蓋的長尾人群,主要包括新市民人群、中低收入人群和靈活就業人群等。收入穩定性較差、應對財務風險能力較弱,若貸款人經歷經濟周期波動或個人突發事件如失業、患病,可能無法按時償還貸款。
因此,不難發現,網貸用戶在信用評級偏低的情況下,背負著更為高昂的借貸成本,這也導致網貸領域的逾期現象更多。事實上,消費金融、網貸領域的不良率顯著高于傳統業務。西南證券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消金公司平均不良貸款率約為2.14%,而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占比約為1.13%。
面對網貸和消費金融領域的廣告亂象,2024年,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曾發布一份《關于規范金融機構委托第三方互聯網平臺開展貸款網絡營銷活動的倡議》,呼吁金融機構和第三方互聯網平臺規范開展貸款網絡營銷活動。
《倡議》明確,貸款網絡營銷不得含有以下內容:虛假或引人誤解的內容;引用不真實、不準確或未經核實的數據和資料;以低門檻、低利率、高額度等進行誘導宣傳。
《倡議》還指出,金融機構和第三方互聯網平臺應當全面履行金融消費者教育和保護義務,引導消費者合理借貸,提醒消費者在簽署貸款合同前認真、仔細閱讀,貸款金額、貸款期限、貸款主體、實際年利率、年化綜合資金成本、風險提示、還本付息安排、逾期清收、咨詢投訴渠道、違約責任等關鍵條款應以準確、通俗、清晰、醒目的方式展示,應采取措施在借款人閱讀完合同全部條款后才能簽署。
但顯然,僅僅依靠自律可能難以控制日益泛濫的網貸廣告以及背后的虛假、過度營銷。

責任編輯:張文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