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中國經營報
本報記者 顧夢軒 夏欣 廣州 北京報道
一石激起千層浪。
公募基金《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對三年以上產品業績低于比較基準超過10個百分點的基金經理,要求其績效薪酬應當明顯下降;對三年以上產品業績顯著超過比較基準的基金經理,可以合理適度提高其績效薪酬。
《中國經營報》記者查詢Wind數據發現,截至5月7日,全部公募產品中,業績低于比較基準超過10個百分點(含10%)的公募基金產品共有3453只,其中,主動權益基金數量最多,占87.32%。此外,還包括債券基金、指數基金、QDII等多種產品類型。
值得關注的是,去年以來,多家基金公司密集調整基金業績比較基準。多位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主要是為了重構基準適配性,使基準指標更精準地反映組合的風險收益特征,但也不排除“基金總是跑不贏基準而修改”的可能性。
超40%主動權益基金跑輸業績比較基準超過10%
根據Wind數據,截至5月7日,最近三年基金業績低于比較基準超過10個百分點的主動權益基金共有3015只,債券基金有205只,指數基金有21只,QDII有67只。
記者查詢Wind數據,全市場成立三年以上的主動權益基金有6825只。截至5月7日,最近三年基金業績低于比較基準超過10個百分點的基金有3015只,占全部成立三年以上主動權益基金的44.18%。
據國泰海通證券研究所基金評價團隊測算,2022年—2024年,在A股市場持續下跌的背景下,主動權益基金三年累計跑輸業績比較基準10%以上的比例高達64%。
頭部基金“中招”概率最大。以主動權益基金為例,基金份額分開計算,根據Wind統計數據結果,最近三年業績低于比較基準超過10%數量最多的是廣發基金,共有121只。其次是匯添富基金和博時基金,分別有108只和103只。最近三年業績低于比較基準超過10%的基金數量超過50只的還有13家基金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明星”基金經理也未能幸免。如前海開源基金的曲揚單獨和參與管理的14只基金最近三年業績均低于比較基準超10%,其中業績最差的是前海開源人工智能A份額;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管理的5只基金最近三年業績在-10%—-23%,業績也均低于比較基準10個百分點以上。廣發基金經理劉格菘單獨和參與管理的9只基金最近三年收益在-21%—30%,跑輸基準幅度在-22%—-36%,其中,廣發創新升級基金最近三年跑輸業績比較基準-36.71%。
一般來說,基金經理薪酬由基本薪酬、績效薪酬及其他補貼等構成,晨星(中國)基金評價研究中心總監孫珩向記者指出,若產品業績三年以上低于比較基準超過10個百分點,由于基金經理績效薪酬占比較大且與業績緊密掛鉤,其績效薪酬會明顯下降。不過,具體幅度還會因基金公司的薪酬政策、基金經理的原有薪酬水平等因素有所不同。
濟安金信基金評價中心副主任張碧璇向記者分析稱,目前監管給出的是行業改革的整體方向,但具體的細則還需要進一步明確。不過監管對于不達標基金經理的懲罰態度是比較明確的,而且受限于行業整體費率下行和浮動費率機制,績效薪酬向下調整的空間肯定大于增幅空間。同時,《方案》疊加強制跟投機制,尾部業績不佳甚至虧損的基金經理可能面臨薪酬與跟投資產雙縮水。而績優基金經理通過擴大規模獲得的收入提升可能較為有限,因此,更傾向于通過適度規模管理獲取超額業績提成來實現收入增長。
業績不差卻跑輸基準
記者查詢成立三年以上且業績低于比較基準10%以上的基金產品名單發現,有一部分基金業績并不差,甚至有些業績相當不錯。這種情況在QDII產品中最普遍。
以QDII為例,Wind數據顯示,截至5月7日,最近三年跑輸業績比較基準幅度最大的是華安納斯達克100聯接A美元現匯,最近三年收益率卻高達45.64%。該基金業績比較基準最近三年收益率高達621.48%。
記者注意到,在QDII中,上述類似的情況并不少見。在記者統計的67只三年業績未達《方案》考核線的QDII中,有42只基金最近三年收益為正,其中華安德國(DAX)ETF收益最高,最近三年收益81.53%。即便如此,該基金依然跑輸業績比較基準16.37%。
對于上述情況,孫珩指出,一是QDII投資于境外市場,受全球經濟、政治等因素影響更大,不確定性更高,市場波動可能導致基金表現與業績基準不同步。二是匯率波動會侵蝕基金收益。三是QDII投資限制較多,如外資持股比例上限,使得基金無法完全復制標的指數,難以精準對標業績比較基準。四是運營成本相對較高,如涉及跨境交易費用、二次收費等,會對基金收益產生一定影響,進而造成與業績基準的差異。
此外,部分主動權益基金也出現業績不錯但跑輸比較基準的情況,Wind數據顯示,截至5月7日,基金業績低于比較基準10個點以上的產品中,最近三年收益率為正的基金有251只,最高收益為24.79%,但與業績基準相比較,這些基金依然遜色不少。
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有關人士向記者表示,出現這種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基準的設定不合理,基金的實際投資與基準相比出現了偏離。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基金經理超額收益表現不佳,基金經理的選股無法超越基準的表現。
孫珩也認為,出現此種情況表明業績比較基準的設定可能不夠科學合理。部分基金在成立時為了吸引投資者,設定了較高的基準收益,未充分結合自身投資策略和市場實際情況;且基金投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投資范圍、倉位限制等,這可能會限制基金在某些市場環境下的收益表現。而業績比較基準則不受這些限制,從而導致基金跑輸基準但實際業績未必差的情況。
防止“風格漂移”
記者注意到,《方案》下發后,就有基金公司發布調整業績比較基準公告。
5月9日,浦銀安盛基金發布公告稱,旗下多只公募基金5月9日起變更業績比較基準。
對此,張碧璇指出,可以看出,浦銀安盛的調整將業績比較基準的構成更加細化了,這樣的變更能夠更準確地反映出產品的投資策略與投資風格。以浦銀安盛穩健增利為例,變更前基金的業績比較基準為中證全債指數,但基金的實際投資中會有5%—10%的可轉債倉位,這部分投資就難以通過基準反映出來。此次修改后,基準與產品的實際持倉結構更加匹配,減少了基準與持倉錯配導致的被動偏離。“這一調整能夠通過減少策略偏離,使基準能夠為投資者提供更加真實的業績參考,對于基金經理,則要求其在保證策略延續性的同時,不斷提高投研能力,來實現相對基準的超額收益。”張碧璇說。
事實上,2024年—2025年,多家基金公司調整基金產品業績比較基準。今年以來,全市場共發布了50多份基金調整業績比較基準的公告,其中,既有權益類產品,也有固定收益類產品。
基金公司這樣做是否為了解決“總是跑不贏基準”的問題?
上海證券基金評價中心分析師汪璐表示,基金公司對業績比較基準進行調整,主要出于增強基金產品信息披露透明度和契合實際投資策略的考慮。
基金公司修改業績比較基準,其中也存在“基金總跑不贏基準而做修改”的因素,孫珩解釋,部分基金由于“風格漂移”、投資策略不合理等原因長期大幅跑輸業績比較基準,為了使業績表現看起來更合理,或者為了促使基金經理調整投資策略以符合新的考核要求,基金公司可能會對業績比較基準進行調整。
而針對“風格漂移”的情形,孫珩進一步解釋稱,“風格漂移”主要體現為基金實際投資風格與合同約定不符,比如行業主題基金重倉股與約定主題關聯性薄弱。其背后原因包括在市場風格快速輪動下基金經理業績壓力大,為追求短期高收益背離長期投資原則;投資者對基金業績排名過度關注以及銷售渠道的偏好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不過,自2022年監管部門對基金管理人“風格漂移”問題雷霆出手后,托管機構也加強了防范,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該現象的泛濫。
對于基金公司后續該如何調整以適應《方案》要求,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有關人士提出如下建議。首先,基金公司應該考察產品實際投資與業績比較基準是否偏離,如果偏離較為嚴重,則應該重新設計更為合理的業績比較基準。其次,如果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與基金投資風格接近卻跑輸基準,則可能表明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不佳,基金公司需要通過增強投研能力來努力達到更好的業績水平。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