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億補稅侵蝕業績 中國中藥的戰略困局

過億補稅侵蝕業績 中國中藥的戰略困局
2025年03月27日 00:36 媒體滾動

  轉自:北京商報

  頭頂“國”字頭的中國中藥,卻在稅務稽查與自查過程中補稅過億元,不僅嚴重侵蝕了企業利潤,更暴露出合規管理方面的深層漏洞。3月25日晚,中國中藥發布2024年度業績報告顯示,2024年該公司營收165.1億元,同比下降8.9%;凈利潤僅2077萬元,同比銳減98.5%,創下近五年來最大跌幅。這份近乎“歸零”的成績單,不僅折射出中藥企業在集采常態化與市場需求結構性變化下的挑戰,更將中國中藥自身的戰略困局推向臺前。

  毛利下降15.3%

  中國中藥的業務覆蓋了中藥行業的多個關鍵領域,包括中藥飲片的加工、中藥配方顆粒的生產、中成藥的研發以及中藥大健康產品等。2024年,中國中藥營收165.1億元,同比下降8.9%。中國中藥方面給出的解釋是,主要受配方顆粒行業政策影響,市場競爭加劇,銷售下滑。

  財報顯示,中國中藥傳統優勢業務面臨多重沖擊。2024年中國中藥毛利約為78.56億元,較上年同期的92.74億元下降15.3%;毛利率為47.6%,較上年同期的51.2%下降3.6個百分點。

  中藥配方顆粒業務作為昔日支柱,2024年營收同比下降23.5%至69.72億元,毛利率從56.9%降至48.3%。中國中藥方面表示,這一變化源于國家集采政策實施后,配方顆粒納入省級集采后價格體系重構,疊加市場競爭加劇,導致該業務規模與利潤雙降。

  中藥飲片業務成為少數亮點之一,得益于區域布局的優化,營收增長17.9%,達到33.15億元,但其毛利率僅為23.2%。中醫藥大健康業務的營收約為2.83億元,同比減少了19.6%,占總營收的比例不到2%。

  2024年,中國中藥研發投入為5.96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13.1%,雖然依舊保持著相當規模,但研發投入遠低于行業均值。有券商醫藥行業分析師對北京商報記者指出,在市場競爭加劇的大背景下,中藥企業需要通過持續的研發創新來保持競爭力。研發投入的減少可能會削弱中國中藥在未來市場的地位,尤其是在面對國際競爭時,這會直接影響到企業新藥研發和現有產品的優化升級。

  稅款補繳“分走”利潤

  除了業績壓力之外,中國中藥在公告中坦言,此次凈利潤下滑與部分附屬公司補繳稅款對本期凈利潤產生了較大影響有關。

  去年8月,中國中藥曾發布公告稱,中國中藥之部分附屬公司接受了所在當地稅務局的檢查,或分別根據稅務局的通知開展了自查。據公司財務部門統計,該等附屬公司應補繳2017年至2023年期間企業所得稅、增值稅等相關稅款、滯納金合計約為1.534億元,目前已補繳該等稅款合計約1.028億元。

  根據公告,這些稅款將計入中國中藥2024年當期損益,預計將減少公司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1.29億元。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2024年中國中藥歸母凈利潤僅5406.7萬元,同比銳減96%。2021年、2022年及2023年,中國中藥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9.33億元、7.65億元、12.85億元。

  上述券商醫藥行業分析師表示,補繳稅款不僅僅是稅務問題,實則暴露出企業在合規管理體系中的深層漏洞。隨著反腐糾風、醫保控費、打擊騙保等系列改革的深入推進,醫藥行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監管壓力。企業需要在確保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的同時,更加注重合規經營,積極響應政策導向,以贏得市場和消費者的信任。

  私有化“折戟”

  從近兩年的財報來看,中國中藥業績持續低迷,這樣造成其股價一直處于低位。2022年,中國中藥股價一度跌破2港元,市值縮水至不足百億港元,與年營收超200億元的業績形成鮮明對比。管理層為了改善公司的業績和股價表現,曾嘗試進行私有化。

  2024年2月,中國中藥發布公告稱,控股股東國藥集團擬以每股4.6港元的價格將公司私有化。但6個月后,上市私有化宣告失敗。彼時,中國中藥給出的解釋是,由于私有化的先決條件——境外直接投資批準未得到滿足,且該先決條件的最后截止日期并未延長,因此私有化建議將告失效。

  每一次私有化公告的披露,中國中藥的股價都會經歷顯著的波動。受私有化失敗影響,中國中藥2024年10月21日股價一度暴跌44.5%至2.12港元,創2013年3月以來新低。截至當天收盤,中國中藥跌35.08%,報2.48港元/股,一天蒸發超60億港元。

  中國中藥私有化的傳聞最早可追溯至2021年。2021年1月,中國中藥曾短暫停牌,并發布公告稱控股股東國藥香港正在研究中國中藥的私有化方案,但當時并無確切計劃。然而,僅僅半年后,中國中藥再次發布公告稱,中國中藥再次發布公告稱“私有化進程不再推進”。

  2022年12月,有媒體報道稱國藥集團正考慮以溢價30%的價格將中國中藥私有化,引發當日股價單日飆升逾20%。此后,市場多次傳出潛在收購方名單,包括國藥集團聯合私募基金、華潤集團等。然而,中國中藥始終未發布正式公告,僅通過“不評論市場傳聞”的模糊表態維持沉默。

  直到2023年6月,中國中藥突然公告稱,控股股東國藥集團正在“初步探討”私有化可能性,但同時強調“尚未形成具體方案”。

  醫藥投資人士朱奎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港股投資者對中藥行業的認知偏差是估值低迷的主因。一方面,國際資本對中醫藥的療效和商業模式認可度有限;另一方面,中藥配方顆粒標準化改革、集采政策等不確定性因素加劇了市場擔憂。此外,中國中藥作為國企,需兼顧股東回報與社會責任,決策靈活性受限。私有化退市后,公司可通過資源整合、業務重組等,更靈活地響應政策導向。

  財報發布后,中國中藥股價并未出現明顯下跌。截至3月26日收盤,中國中藥收報2.09港元/股,上漲2.96%,總市值約105億港元。

  醫療戰略咨詢公司LatitudeHealth創始人趙衡指出,政策層面釋放出積極信號,支持中醫藥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并鼓勵頭部企業通過并購等手段實現資源整合與產業升級。此前中國中藥曾有過私有化的經歷和預期,這些預期在一定程度上支撐股價。

  就恢復盈利、私有化等相關問題,北京商報記者向中國中藥發去采訪函,但截至發稿,尚未收到任何回復。

  北京商報記者 王寅浩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何松琳

VIP課程推薦

加載中...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7X24小時

  • 04-08 宏工科技 301662 --
  • 04-07 肯特催化 603120 --
  • 03-31 泰禾股份 301665 --
  • 03-31 信凱科技 001335 --
  • 03-28 泰鴻萬立 603210 8.6
  •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