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劉俏:我國宏觀政策范式發生巨大變化

全文|劉俏:我國宏觀政策范式發生巨大變化
2025年03月26日 20:19 睿見Economy

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

專題:2025博鰲新浪財經之夜

  正值2025博鰲亞洲論壇召開期間,3月26日,新浪財經、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在博鰲舉辦“2025博鰲新浪財經之夜”活動,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劉俏發表主題為《從國際到國內預測經濟走勢,中國如何更多參與全球資源配置?》演講。劉俏指出,看多中國,原因非常簡單,因為我們現在政策的確定性已經變得非常確定了。

  他以宏觀政策為例,從去年的9·26到現在,中國的宏觀政策的范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反映在三個方面。一方面是基調發生變化;二是側重點發生變化,從以前的生產現在往消費,往需求在轉。三是創新工具將會陸續推出一些工具創新。去年9月24號,人民銀行潘行長講到3000億又3000億,這背后都是對應著我們的創新工具在未來蓄勢待發的一種可能性,這種背景下,它帶來的是長的確定性。

  劉俏表示,中國的消費去年可能大致50萬億不到,如果我們的消費能夠多增加兩個百分點,這種情況下它貢獻了中國GDP增長50%~60%,也就是我們會把多余的GDP的增長點奪回來。我們有很多很多可以提振消費的政策舉措,而且空間也非常大,而且這背后一旦我們決策思路發生變化之后,其實政策的成本并不太高。

  “舉一個例子,比如撫育這一塊,0—2歲的小孩,一年給他兩萬塊錢,如果全部變成消費,就是5600億,消費增加一個百分點,拉動GDP0.5的百分點,代價成本就是5600億,比我們講的社融總量增加幾十萬億,或者降準降息帶來巨大的投資對經濟的拉動,它的政策效果應該是非常非常理想的。因為這個原因我看好中國,增長在中國還是相對比較確定的結果?!彼f。(羅寧)

  以下為演講全文:

  劉俏:我剛從美國回來,在美國也感受到(我們)雙方在較勁的感覺,DeepSeek幾乎是每一個場合大家都必須要講到的話題,某種程度上來講,它的出現改變了很多。

  今天晚上,我想討論一下,從去年年底到現在到底發生了什么。

  去年年底,大家可以看到,幾乎所有的外資機構對中國經濟的預測都是非常悲觀的,背后的邏輯都是陳腔濫調。美股七巨頭的市值加在一起,已經遠遠超過中國5370家上市公司的總市值。

  從去年底到現在,這段時間到底發生了什么?可能最大的變化是我們的心態發生變化了,我們敘事的角度發生變化了。

  可能過往我們只看到A面,過于強調A面,但現在發現B面同樣可能蓄積一些力量,在等待時機爆發。

  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長期問題,全世界都面臨著增長不足的挑戰。

  增長,在我的敘事里主要是由全要素生產率驅動的。中國在2009年完成工業化進程之后,大規模的生產場景已經慢慢變得少起來了,同時大投資、大基建的周期進入尾聲,我們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速降下來。這個問題直接決定了中國經濟增速在2015年跌破7%。

  大家可以看到,其實美國的情況比我們還要悲觀一些,美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速在過去的20年,基本上是0.7%,這解釋了為什么美國的長期增長速度只有2%左右。背后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大規模的生產場景是缺乏的。

  中國的制造業到目前為止雖然下滑速度很快,但依然還占GDP的27%,但美國只有10.7%,而英國是老牌的工業強國,現在只有8.4%的制造業占比。這種情況下,保持一個高速的增長,保持技術變革,能夠有很多的場景應用是比較困難的。

  中國可能有一個相對而言獨特的優勢,因為這個原因,我一直有一個觀點,中美之間的博弈其實是在增長率上的博弈,是再生產率增速上的博弈。

  大家可以看到,比如特朗普2.0時期的一些例子,找萬斯(做副總統)很重要的原因是他號稱美國要奪回制造業,因為制造業能帶來生產率提升巨大的可能性,他在做副總統之前寫過一本書,為美國的制造業的沒落在唱一首挽歌。特朗普找馬斯克的邏輯也很簡單,就是因為他代表了制造業,代表了效率提升,這兩者是全要素生產率最重要的推動力量。

  從這個角度講,中美之間的競爭,某種程度上都是想解決一個問題,就是增長不足的問題,這種情況下出現了很多新的變局,對全球化的理解發生變化,出現一些新的風險類別,甚至有宏觀的政策、宏觀風險的整個分析框架發生巨大的改變。

  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做什么?大家對未來的預測,中國經濟或者是世界經濟,我自己的理解是我們需要重新構想增長,因為增長是解決一切問題最堅實的基礎。

  我特別想用一段話,北大一位教授說,北大學生和清華學生區別在什么地方?清華的學生是在一起、做自己,先有集體,后有個人;北大的學生是做自己,在一起,強調個性。

  可能全球化時代,我們是在一起、做自己。先有全球化這樣一個大的場景,然后大家去尋找各自的作為。但現在是全球碎片化的時代,可能我們需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最大的一個標志就是增長,一定要保持一個穩定的增長。

  中國的決策層有很多這方面的布局和思考,比如“新質生產力”概念的背后標志,就是看你能不能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因為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能帶來更高、更快速的穩健的增長。

  從中國的角度講,未來一段時間,我們尋求增長的源泉很簡單,我們未來的節點領域、節點行業主要是兩個地方。一個是科技革命催生出的一些戰略新興產業或者是未來產業,這也解釋了為什么DeepSeek會帶來這么大的,對我們信心上的震撼性的向上拉升的力量。因為它表明我們這些年的耕耘正在產生成果。

  另外一個領域,傳統的領域因為制度扭曲,它的生產率被壓抑住了,但是通過改革,提升資源配置效率,這種情況下它能帶來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在中國很多領域的生產效率比較低,服務行業包括服務消費都是如此。

  《哪吒2》出來以后,大家覺得中國也能拍出票房達到200億人民幣的電影出來,如果有十倍、二十部,中國的服務消費業已經搞到30%,信心一下子提升。為我們指定了前進的方向,把這些事情做好可能是我們應對這個時代的不確定性的最好方法。

  最后提一下,未來的資源該怎么配置,什么樣的領域有大的發展,對企業家能帶來什么啟發。

  第一,看多中國。原因非常簡單,因為我們現在政策的確定性已經變得非常確定了。我給大家舉個簡單的例子,從去年的9·26到現在,中國的宏觀政策范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反映在三個方面。一方面是基調發生變化;二是側重點發生變化,從以前的生產到現在往消費,往需求在轉。三是將會推出一些創新型工具。人民銀行潘行長講到3000億又3000億,這背后都是對應著我們的創新工具在未來蓄勢待發的一種可能性。這種背景下,它帶來的是長期的確定性。

  我給大家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中國的消費去年可能大致50萬億不到,假如我們直接用財政政策精準地來提振消費,如果我們的消費能夠多增加兩個百分點,從50萬億多增加2個百分點,這種情況下就會貢獻中國GDP增長的50%~60%,也就是我們會把多余的GDP的增長點奪回來。我們有很多很多可以提振消費的政策舉措,而且空間也非常大,這背后一旦我們決策思路發生變化之后,其實政策的成本并不太高。

  舉一個例子,比如撫育這一塊,0—2歲的小孩,一年給他兩萬塊錢,如果全部變成消費,就是5600億,消費增加一個百分點,拉動GDP0.5的百分點,代價就是5600億,比我們講的社融總量增加幾十萬億,或者降準降息帶來巨大的投資對經濟的拉動,前者的政策效果應該是非常非常理想的。因為這個原因我看好中國,增長在中國還是相對比較確定的結果。

  另外,科技創新、產業創新,這背后DeepSeek帶來敘事的變化本身就不用展開了。我想特別強調一點,我們現在亟需做的是從0到1的事情,可能基礎研究這一塊要予以高度重視。2023年,我們整個基礎研究只有2212億人民幣,大概是美國的1/5,這是比較低的數字,而且我們的基礎研究里,來自企業的花費只有9%,也就是整個中國企業只有200億人民幣,美國大概是企業投了30%—40%,而且美國的技術研究大概是1萬億人民幣的樣子。

  我們做過測算,意味著美國的企業投了3000億到4000億的資金做基礎研究。什么叫基礎研究?就是沒有實際用途的研究,沒有特定的用途,就是基礎,就是前沿,但是它對一個國家,對一個經濟體的活力,對經濟體未來得發展方向,對產業創新的方向意義非常明顯。

  未來中國的企業、中國的政策制定者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我們很欣喜地看到特朗普在砍美國的科研經費,兩個國家可能此消彼長,可能會迅速拉近。

  另外,新能源。我跟大家簡單提一下,為什么是很重要的賽道?因為這是一個投資故事。去年在阿塞拜疆的COP29,主題是“氣候融資”,里面有一個大的背景研究,2030年開始,全世界每一年為了應對氣候變化需要花的投資大概是10萬億美元,中國承擔了大概30%的全球的溫室氣體排放。假如中國投3萬億美元,按照現在的匯率,相當于22萬億人民幣/年,來應對氣候變化。

  背后會帶來產業結構增長機會巨大的可能性。所以,這個賽道上中國政府是非常堅定、非常明確,一定要做這個事情。除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訴求之外,更大、更現實的考慮在于它確確實實是未來拉動中國經濟最重要的動能之一,22萬億人民幣的投資是目前房地產投資的2.2倍,這種情況下,對中國經濟未來增長的動能的作用,大家可以感覺出來。

  背后我們做了很多測算,比如說不僅是新能源這樣一些行業會受益于時代敘事,任何行業都可以從這里找到自己的空間。我們做過測算,中國的交通運輸行業,假如把公路運輸適當降一下比例,增加水陸運輸的比例,假如水陸運輸占到整個運輸結構的25%,我們整體的減排會降低3.48%,我們現在是120億到130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4億噸二氧化碳的排放,這是多大的價值?

  我們現在講到大概1噸碳在中國是100人民幣,在歐盟已經突破100歐元,我們做過估測,到2050年《巴黎協定》的時候,大致二氧化碳的價格一噸可能到200歐元左右,這樣4億噸節省的價值是800億歐元,這樣一個價值,對這樣一個行業,其實空間是非常非常大的。

  鋼鐵,大家認為這不是一個特別朝陽的行業,但是鋼鐵行業假如做技術變革,把長流程變成短流程,同樣有一個測算,假如40%的鋼鐵是通過短流程來進行,排產更少一些,可以減排達到4億噸,同樣又是800億歐元的市場。這里面會帶來很多機會。

  為什么《哪吒2》橫空出世我們感覺是國運級的事件之一,因為中國經濟面臨再平衡,再平衡意味著我們的消費要提升,而消費提升,更多的來自于服務消費,中國有很好的文娛節目,有很好的消費增長的空間,《哪吒2》證明了這一點,讓大家對未來中國的經濟結構再平衡的實現充滿著期待、充滿著信心,這也是我們信心最終恢復的一個很重要的來源。

  背后要實現再平衡,也需要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對我們的金融體系,對我們未來的改革又帶來一系列新的要求,這里面形成一個正向反饋機制之后,也可能會推動中國經濟在未來有更多的一些變化。

  最后,出海。為什么放在最后講?因為它最重要,也涉及到中國經濟的再平衡。全世界假如30%的制造業都是由中國制造的,但其中60%都是供國外市場來消費,我們自己的消費占40%,這種結構很難持續,會帶來很大的壓力。這種情況下,中國企業面臨著往價值鏈的上游走,把中游、下游其實可以交給一些鄰國,交給我們的一些合作伙伴。

  這種情況下,我們做好自己,我們控制原材料,控制品牌,控制關鍵零部件,適當地保持制造業的規模,這種情況下形成全球共同發展的格局、共贏的格局,對中國企業出海就帶來一個新的課題。背后的空間可能性非常之大。

  所以,我們也很欣喜地看到,比如說在光華管理學院,我們今年整個研究,包括一些課程項目,最大的一個主題詞就是大出海,怎么在海外再做一個海外中國,這背后我們的企業能夠發揮什么樣的作用,能找到什么樣成長的空間,這些其實在未來都是需要破題的一些重要的挑戰和問題。

  總的講還是一句話,在全球化的破碎的時代,我們做好自己,做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在一起。而做好自己就需要增長,需要擁抱這些可能看起來不確定,但是它一定能變成確定的一些機會。

  謝謝大家!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VIP課程推薦

加載中...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7X24小時

  • 03-31 信凱科技 001335 --
  • 03-31 泰禾股份 301665 --
  • 03-28 泰鴻萬立 603210 --
  • 03-26 中國瑞林 603257 20.52
  • 03-24 首航新能 301658 11.8
  •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