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 | 周天勇
2023年,一是筆者《中國:二元體制經濟學—增長解釋與未來展望》由格致等上海三家出版社收入其當代經濟學文庫并聯合出版。二是8月初到12月20日,筆者主持,有東北財經等大學、科研機構和北京其他單位的教研人員和碩博研究生等參與工作,完成了中國二元體制國民經濟仿真系統第二次“體制改革與經濟增長“的大型全面試算。三是《學術月刊》第11期發表了算式概括性的學術論文。就此三事,筆者寫了萬余字的一篇文章,分短文逐步發出,請朋友們分享。今天刊出之七。
在中國,費雪貨幣模型假設條件可能發生了變化。一是收支結余和略有債務,財政赤字率不超過3 %和GDP負債率不超過60%警戒線的國民經濟運行要求,在實踐中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從全球各國經濟看,許多國家的赤字率和GDP負債率遠遠超過了警戒線。二是從中國的漸近轉軌體制看,土地房屋一部分是有價格可交易的資產,一部分還是無價格不可交易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就此,我們來看中國在上述條件變化的過程中,債務和土地房屋資產變化,以及費雪模型測算中國M2/GDP比率。
1950-1959年M2/GDP比率從1/7變化為1/3,消費物價上漲率平均為2.93%。表明了工業起步和職工勞動工資化,農村勞動土地自然經濟快速地貨幣化過程。其中M2、GDP規模從82億元和555億元,增加到392億元和1448億元。
1960-1979年M2/GDP比率平均穩定在1/3,幾乎是一個常數,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價格計劃確定,消費價格長期低迷。其中M2、GDP規模從409億元和1470億元,增加到了1458億元和4101元。說明農村勞動工分計算和實物分配,城鎮工資貨幣化、消費品商品化,但生產物資統購統銷,計劃工資、計劃價格和定量供應。貨幣流動和供應,也與人口城市化和工商業化進程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在這20年里,實行了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人口和勞動力從農村向城鎮遷移和流動非常緩慢,20年中城市化比率穩定在20%水平,這也是貨幣周轉速度穩定的體制安排原因。
1980-1997年M2/GDP比率從1/3變化為1/1,這一時期消費物價平均年上漲8%。其中M2、GDP規模從1843億元和4587億元,增加到了90995億元和79715億元。農村聯產承包,產品可以在農貿市場出售,勞動產品商品化出售;鄉鎮企業發展,一部分農民工資貨幣化;農民外出打工收入貨幣化;城鎮擴大企業自主權,國有企業改革,工資市場確定;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供求由市場配置,價格由市場決定,最后使M2/GDP比率穩定在一個1/1的水平上。
1998-2023年,M2/GDP比率變化為 2.3/1,然而這一時期消費物價上漲率只有2%左右。其中M2、GDP規模從104498億元和85196億元,增加到了292713億元和1260582億元。這一階段出現的第一個經濟現象是,安排了一個土地房屋資產化的漸近轉軌體制。政府供應土地從無償劃撥、城鎮住宅從實物無償分配,向有償出讓和商品化分配改革;非政府自然人和法人不允許交易土地,農村住宅、宅地和承包地等,禁止交易、零價格和不是資產。這一階段,出讓土地流量資產和城鎮商品房屋存量資產合計,從76049億元增加到4360836億元,出讓土地流量資產和商品房屋存量資產價格平均上漲率分別為32%和8%。出現的第二個經濟現象是,國民經濟債務總規模從118368億元,增加到了3876290億元。
怎么解釋費雪模型貨幣發行越來越多,而消費品價格1997年以后一直低迷,特別是近幾年貨幣超發消費價格指數低迷至0的悖論?筆者有個猜測是,1998年地方政府土地有償出讓和城鎮居民住宅商品化改革,從供給側吸收了大量的貨幣;而宏觀負債率超過60%的增長,使債務擴張從需求側需要貨幣的供應。
從債務和資產負債表看,平衡債務的資產中,人力資本不能作為資產,技術資產雖然有強大的生產力但貶值很快,技術裝備等資產有折舊和技術更新貶值。而土地永不磨損,房屋壽命期長,是平衡債務最好的信用資產。從貨幣供給來看,其幣值之錨,最好是黃金但數量較少,最穩定的基礎是GDP,而在高負債發展模式情況下,土地和住宅,也是貨幣供給幣值穩定之錨。
因此,筆者將允許交易定價成為資產與不允許交易沒有價格不是資產兩種體制,設置成開關變量,并建立GDP+資產-貨幣-債務如下聯立模型。
體制開關變量:
GDP—國內生產總值,Pq—GDP價格縮減指數,A1—流量土地(用于住宅商業樓宇建設而不可再交易土地)資產,Pa1—流量樓宇土地資產價格,A2—存量土地房屋(用于可繼續交易土地和房屋的土地)資產,Pa2—存量城鎮土地房屋資產價格, Vs—貨幣相對于供給側GDP和存量資產余額的周轉速度,D—債務,Pr——債務利率,Vd—貨幣相對于債務的周圍速度,Vf—債務相對于供給側GDP和存量資產余額的周轉速度。I(ω)=1,允許交易有價格成為資產;或者0,禁止交易無價格是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
筆者用此解釋了1978-2023年的貨幣供應,GDP與資產價格的相互變動,債務變動與貨幣、GDP及資產之間的變動關系。結論是,20世紀后期至今,土地有償出讓和城鎮住宅商品化,吸收了大量的貨幣,使得消費品價格沒有暴漲,也沒有出現債務危機。并且,其伴隨的資產化、貨幣化和財富溢值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現在的客觀趨勢是,一是目前450萬億元左右的城鎮住宅存量資產價格在逐步地下跌,出讓土地流量資產數量在收縮;二是未來債務增長速度快于貨幣增長速度,貨幣增長速度又快于GDP增長速度。那么我們假設,還有一部分零價格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性質的城鄉土地農村宅地房屋,開關變量不能從0打開到1。面對的問題是:(1)未來我們的國民經濟體系,特別是金融體系,還有什么好的辦法保持穩定?(2)如果沒有,需要討論在土地國有和集體所有社會主義制度不變的情況下,如何設置所有制實現形式與土地房屋要素市場化配置,自然資料如何資產化,土地房屋所有制結構與市場經濟機制能夠耦合運轉?
給經濟學、金融學、數學等界研究生們的一個期望是,筆者粗略的一個研究數理邏輯框架,有什么瑕疵?如果未來資產越來越少,GDP增長放緩,而貨幣和債務卻越來越多,我們在工具上有什么辦法將其穩定住,并把這一工具加入模型?如果找不到這一工具,數學上斷點和金融學上風險的有什么算法,可以結合進入這一數理邏輯,形成算式,進行推演、監督、預判和及時報警,進行科學的宏觀管理,及時用宏觀工具對風險加以處置。
相關鏈接:
(本文作者介紹:東北財經大學國民經濟工程實驗室主任)
責任編輯:李琳琳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