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中國經濟前景廣闊、大有可為——2025全國兩會財經特別報道
來源:雪濤宏觀筆記

財政政策儲備空間充足;設立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
文:國金宏觀宋雪濤/聯系人張馨月
2025年3月6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舉行經濟主題記者會,發改委、財政部、商務部、央行和證監會五部委的“一把手”出席本次發布會。本次五部委記者會釋放了不少增量信號,特別是財政部和發改委的兩個表述。
一、中央財政預留了充足的政策儲備
財政部部長藍佛安表示:
“為應對內外部可能出現的不確定因素,中央財政還預留了充足的儲備工具和政策空間”
其中提到的“中央財政儲備政策”可能包括哪些?
第一類儲備政策是以消費為抓手,發放以育兒補貼為代表的民生補貼。
一種民生補貼是給特定人群發放育兒補貼,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明確提到要“發放育兒補貼”,提高特定人群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費能力,直接促進消費。是否將一孩納入補貼范圍是影響育兒補貼規模的關鍵因素,基準情形只考慮0-3歲(不含3歲)的二孩及以上兒童,按照每人每月補貼800元來計算。
按照《2022年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發布》,我國出生人口二孩及以上占比在55%左右,過去三年我國新生兒總數約為2800萬,這意味著約有1550萬人能夠獲得育兒補貼,每年育兒補貼的規模在1500億元左右。
另一種民生補貼是繼續擴大“以舊換新”的規模,提高居民消費能力。根據我們的估算,去年“以舊換新”政策的乘數效應在2.2倍左右。2024年9-12月,用于汽車“以舊換新”的特別國債金額約為1100億元,央地按照9:1出資,總補貼金額約為1224億元,對汽車消費的增速拉動約為14.7%,對應金額為2683億元,乘數為2.2倍。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已經安排3000億元特別國債用于以舊換新,年初補貼加力擴圍至數碼產品、家裝消費品和電動自行車后,還有望擴大至服務消費,考慮到“以舊換新”政策的乘數效應明顯,如果內外部不確定因素增加,不排除年內以舊換新補貼規模再加碼的可能性。
第二類儲備政策是以投資為抓手,比如發行央企專項債、準財政工具或者增發特別國債用于中央重大項目建設。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為“十五五”打好基礎的關鍵之年,如果外部不確定性上升,不排除增發特別國債用于推動中央儲備的重大項目開工建設,或者提前布局“十五五”重大項目的可能性。準財政工具的靈活性能夠滿足財政政策相機抉擇的需求。
一類工具是央企專項債,比如2024年11月中國國新和中國誠通分別獲批發行2000億元和3000億元“穩增長擴投資專項債”,用于重點支持“兩重”、“兩新”項目投資。如果內外部不確定因素超預期,今年也不排除通過國新、國調等央企加杠桿的可能性。
另一類工具是開發性金融工具,比如2022年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投放7399億元,用于支持交通、能源、水利、冷鏈物流、職業教育、市政和產業園區設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基建等重大項目建設。
第三類儲備政策是以化債為抓手,比如第二批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資本金。
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在化債和“有效防范房企債務違約風險”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截至2024年9月末,建設銀行、工商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和郵儲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4.10%、13.95%、12.23%、11.42%、10.39%和9.28%,較監管最低要求分別高出5.1、5.0、3.2、2.4、1.9和1.3個百分點。靜態來看,六大行的資本金整體是充足的。
動態來看,如果內外部不確定性因素增加,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的資本金充足程度或面臨考驗。一方面,隨著信貸的擴張,商業銀行要保持監管要求,每年需要補充相對額度的核心資本,但在凈息差收窄的壓力下,銀行較難通過利潤留存的方式補充資本金。另一方面,如果未來重點領域風險和不確定性增加,需要加大化債的力度,可能會造成銀行資本金充足率承壓。
二、設立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
國家發改委主任鄭柵潔在五部委記者會上表示:
“將設立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
“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的投資領域主要是
“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未來能源、生物醫藥等前沿領域”
定位是
“通過市場化方式投資種子期、初創期企業,適當兼顧早中期中小微企業,支撐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這一定位,類似于美國1958年成立的DARPA(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成立于美國的“斯普特尼克時刻”,當時美國為了在尖端技術領域競爭中保持領先,成立了官方的科技投資機構。DARPA成立以來,在GPS、互聯網、芯片技術等多個領域取得重大技術突破,以較低的國防資金消耗撬動了大量的顛覆性技術產出。
DARPA模式的成功,既有市場化激勵機制,通過向前期研究提供經費和運營支持,激勵市場化主體參與科技創新,也建立了合理的容錯糾錯機制。這也呼應了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發揮科技領軍企業龍頭作用”、“推動形成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創新環境”。
設立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是“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前沿性、顛覆性技術研發,加快組織實施和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項目”的進一步部署。
風險提示
中央財政儲備政策的力度和節奏存在不確定性;出口或面臨下行壓力;國內房地產市場企穩回升的持續性存在不確定性

責任編輯:王若云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