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增速落后之后,太原正在奮起直追。
5月10日,太原市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市地區生產總值(GDP)1191.98億元,增長3.5%,比上年全年加快2.3個百分點,為連續5個季度最高累計增速。
回顧2024年,太原的經濟增速在全國省會城市中墊底。據太原市公布的經濟年報顯示,2024年,太原城市地區生產總值為5418.87億元,增速1.2%,低于全省1.1個百分點,低于全國3.8個百分點。
不僅如此,原本在2021年太原就曾提出2025年地區生產總值向萬億邁進;而2023年,太原將“破萬億”時間點推遲到2027年。作為資源型城市,太原暫時遇到的經濟增長困境也反映出此類城市轉型亟須解決的現實問題。
那么,今年以來,太原經濟的發力點是什么?要在2027年沖擊萬億城市目標,太原還需要進行哪些努力?
成也“黑金”,衰也“黑金”
坐擁煤炭資源優勢,太原的工業發展一度也是風光無限,形成了以煤炭、電力、冶金、機械、化工等能源重工業為主的格局。但是,資源型城市往往更容易受到產業波動周期的影響。
“好的時候很好,差的時候很差。”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李沛霖指出:“傳統產業(煤炭、冶金等)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53.7%,重工業具有明顯的周期性,受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和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環保壓力加大影響顯著。”
李沛霖曾經實地到太原進行走訪調研,熟悉太原的經濟發展狀況,他進一步指出:“過去五年間,太原的第一產業增速相對穩定,主要得益于農業現代化和特色農業的發展,但其在經濟總量中占比較小,對GDP增長的貢獻有限。第二產業的份額和占GDP的比重均有所下降,2023年為42%,2024年僅占31%,反映出工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顯著減弱。其中,采礦業下降1.2%,建筑業總產值降幅擴大至11.3%。主因是傳統工業產能過剩、綠色轉型緩慢,而新興產業尚未填補增長缺口。第三產業增速較快,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然而,服務業的發展仍不足以彌補第二產業的低迷,核心在于金融、咨詢等現代生產性服務業不強。”
近五年太原市GDP、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及產業結構

去年,太原建筑業總產值降幅擴大至11.3%,這與太原房地產行業低迷相關。一位熟悉太原的地產資深從業人士表示:“房地產‘熄火’后,下游產業鏈也逐漸降溫,與房地產密切相關的建筑行業、鋼鐵、能源都受到了沖擊。”
李沛霖認為:“相對于其他省會城市,太原作為典型的資源型城市,長期依賴煤炭、鋼鐵等傳統產業,產業結構偏重、創新和新興產業不足、民營經濟薄弱、城市吸引力不足是核心問題。”
近幾年太原市地區生產總值及增速變化

為了加快新型產業的發展,布局新質生產力,太原市政府也積極進行招商引資。今年年初,太原市就舉辦了“新質生產力”招商項目投融資對接活動晉創谷·太原專場,吸引到一批涉及新材料、高端裝備、機器人等領域的新興企業參加。
經過對新興產業的布局,太原正在擺脫“黑金”依賴,突出表現在工業增長引擎的轉換。太原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太原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1%,比去年全年加快4.9個百分點,為連續8個季度最高累計增速。
其中,非煤工業拉動作用明顯。一季度,非煤工業增加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76.2%;增長6.9%,比上年全年加快6.3個百分點,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0個百分點。
裝備制造業的較快增長成為一季度工業增長提速的關鍵。今年一季度,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太原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22.3%;增長5.4%,比上年全年回升6.3個百分點,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個百分點。其中,汽車制造業增加值增長30.3%,成為亮點。
聚焦優勢產業鏈,氫能產業大有可為
事實上,太原一直在努力破除對“黑金”的依賴,為此,太原市政府加快培育新質動能,瞄定了6大千億級產業。
2023年3月,太原市出臺《太原市實施重點產業鏈“鏈長制”促進工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為構建具有太原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繪制出清晰的發展路線圖,聚焦打造特種金屬材料、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新型化工材料、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生物基新材料6條千億級重點優勢產業鏈,實行產業發展鏈長責任制。

以高端裝備制造為例,太原引進哈工大機器人華北總部基地、東方米卡直升機產業園等一大批重點項目,太鋼集團、太原重工、晉西工業集團等一批龍頭企業開疆拓土……預計2025年高端裝備制造全產業鏈產值可達1500億元左右。
同時,太原既然有豐富的“黑金”資源,那么,將“黑金”變成“綠金”也是太原正在努力的方向。對此,李沛霖建議稱:“太原可以聚焦綠色能源,利用煤炭資源基礎,發展氫能、碳捕捉技術,打造‘北方氫都’。”
事實上,2022年5月,太原市發布《山西省“十四五”未來產業發展規劃》,其中就將氫能產業列為有望實現彎道超車的7大先導性未來產業之一,并明確提出“未來30年,建成具有全國和全球影響力的‘中國氫都’”。
作為山西省省會,太原成為“北方氫都”有著自身的優勢。首先,山西焦炭產量穩居全國首位,利用焦爐煤氣提純制氫,相比全國其他省市,具有顯著的成本優勢。其次,太原擁有多個國企上市平臺,例如焦煤產銷量在全球范圍內都名列前茅的山西焦煤總部、全國最大的焦炭生產上市公司山西美錦能源都位于太原。
“相比于山西其他城市,太原更具交通區位優勢,同時,其還擁有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的政策優勢,可以重點提升公鐵空多式物流樞紐功能,發展現代物流業,依托交通優勢,建設區域性物流中心,推動物流業與制造業、商貿業聯動發展。”李沛霖表示。
打造北方“信創”產業高地
與此同時,自從富士康入駐后,太原也一直在致力于打造北方“信創”產業高地。2003年,富士康在大陸的第六個生產基地落在太原,投資總額達到17.5億美元,是山西省引進的最大境外資金投資企業。2022年,富士康太原園區產值連續兩年突破千億,成為山西首個工業產值超千億的電子信息制造企業。
然而,受近年市場需求不足、產業鏈外遷等影響,太原乃至山西機電出口都在下降。因此,要打造北方“信創”產業高地,太原還需要繼續優化營商環境,讓企業愿意來、留得住。
在太原從事十年以上人力資源招聘和管理的資深人士段嘉(化名)向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表示:“我目前在一家軟件開發行業做人力,很大的感受就是,太原急缺高精尖人才,比如軟件開發行業,需要算法、前端、終端開發的高級技術人才,這就需要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優化人才補貼政策,提供具有競爭力的薪酬體系和福利待遇,讓人才愿意來。”
近年來,學習合肥等地的經驗,太原市政府打造了自己的科創基地——“晉創谷·太原”,截至目前,已入駐企業270家,入駐代表企業有賽因、水清華、鉑瑞得、浩博瑞等。
“招商引資確實能夠帶動經濟發展和就業,比如之前引進的富士康,還有引進的華為等,希望更多有實力企業能夠入駐太原。同時,由于太原民營企業不發達,就業機會并不多。太原本地人還是傾向于留在本地的國企。前些年,除了本地大型國企,就業崗位多是來源于地產和保險行業,而地產行業正處于低谷,其他新興行業尚未形成支柱。”段嘉稱。
“太原引進的巨頭中,比亞迪和富士康都有,華為煤炭終端也在,但帶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還任重道遠。”一位熟悉太原城市發展的業內人士表示:“太原本地是有很多信創產業,走低成本優勢,一般都是下游小供應商,缺乏高精尖的產業。”
聚焦六大賽道精準發力
相比于能孕育出“科技六小龍”的杭州(2024年地區生產總值21860億元)和“風投之城”合肥(2024年地區生產總值13507.7億元),太原要想打造科創高地,還需要從多方面來進行努力。
“太原的研發經費投入占GDP的比重低于杭州等中東部省會城市,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另外,目前,太原國有企業占比高,經濟結構中,國有企業占主導地位,全國民營企業500強中無一家太原企業。”對此,李沛霖建議:“一方面,太原需要打造高水平科研機構,推動產學研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大研發投入,鼓勵企業增加研發經費,支持關鍵技術攻關;培育創新型企業,加大對高新技術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的扶持力度,打造創新型企業集群;此外,完善人才引進機制,加強本地專業化人才培養也必不可少。”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來,太原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目前已經取得顯著進展。太原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太原“新三樣”產品(包括鋰離子蓄電池、光伏產品、電動汽車)出口33億元,同比增長199.4%。
今年,太原市的經濟增長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為此,太原市政府提出聚焦“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低空經濟、新能源、文旅經濟”六大賽道精準發力。
從一季度數據來看,太原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速較快,其中,高端裝備制造業增長12.7%,生物產業增長38.8%,新能源汽車產業增長31.7%。
加快新舊動能轉型,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雖然太原的地區生產總值距離萬億城市還有較大距離,但是,李沛霖認為:“目前,人工智能背后是算力之爭,本質是穩定低成本的能源之爭;氫能源的產業之爭,本質上也源于制氫成本和質量的比拼,這些都是太原本身具備優勢的方面。只要轉變得好,細分路徑選對,配合城市和人才政策的匹配優化,完全有可能實現彎道超車。”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徐倩
編輯 楊娟娟
校對 楊許麗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