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醫藥行業正在逐漸從“高成長”階段進入“高質量成長”階段,創新藥也進入成果兌現階段。
Wind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醫藥生物行業有60家公司營收超10億元,其中,2家公司營收超百億元,7家公司營收在50億元至百億元之間。一季度,醫藥生物行業有281家公司歸母凈利潤為正,其中84家超億元。
方正證券分析認為,從創新藥企發布的一季報來看,醫藥行業已經結束2024Q1以來的持續下行趨勢,寬基指數對醫藥行業的配置比例顯著提升,市場熱情再度高漲。雖然醫藥行業整體營收相對平緩,但行業變化帶來的估值提升及盈利回歸亮點顯著。
“創新藥板塊系統性估值提升是我們認為本輪行業配置回歸最大的催化劑,核心是中國創新藥企的商業模式獲得市場廣泛認可。一是龍頭公司紛紛進入盈利階段,二是研發管線通過BD開始轉化成常態化收入,因此創新管線進入系統性估值階段,市場開始給予藥品公司創新管線更多估值溢價。”方正證券分析道。
核心產品放量
開年以來,創新藥公司持續推進商業化、國際化,并通過降本增效使得收入大幅增長、虧損收窄,龍頭公司表現突出。
在核心產品收益方面,特別是PD-1/PD-L1成為國內外最熱門的創新賽道,在PD-1的有利加持下,各家藥企都交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
君實生物一季報顯示,其實現營收5.01億元,同比增長31.46%;歸母凈利潤自去年同期虧損2.83億元變為虧損2.35億元,扣非歸母凈利潤則自去年同期虧損3.07億元變為虧損2.39億元。相對應的,君實生物一季度研發投入達3.51億元,同比增長26.89%。值得關注的是,在研發投入同比增長的前提下,君實生物實現營收大幅增長,虧損進一步收窄,主要得益于商業化藥品銷售收入的增長,尤其是核心產品特瑞普利單抗注射液撐起了業績基本盤,其一季度銷售收入實現同比增長45.72%至4.47億元。
信達生物一季度產品收入超24億元,同比增長40%。主要得益于信迪利單抗等主要產品依然保持快速的增長態勢。此外,新產品收入貢獻加速提升:托萊西單抗和奧雷巴替尼新適應證新進入國家醫保目錄,以及甲狀腺眼病治療藥物替妥尤單抗在今年3月獲批上市,為增長貢獻新驅動力。
盡管信達生物未披露PD-1單抗信迪利單抗具體銷售額,但從其合作伙伴禮來制藥的一季度報可以看出,信迪利單抗今年一季度銷售額1.375億美元,約合1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9%。
百濟神州A股一季度業績快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利潤、利潤總額由虧損轉為盈利。具體來看,百濟神州實現營收80.48億元,同比增長50.2%。產品收入繼續強勁增長,達到79.85億元,同比增長49.9%,其中,百澤安^?(替雷利珠單抗)銷售額為12.45億元,同比增長19.3%,主要得益于在中國獲批新適應癥納入醫保所帶來的新增患者需求以及藥品進院數量的增加。目前,替雷利珠單抗在中國獲批14項適應癥,其中符合納入條件的13項適應癥已納入國家醫保目錄。
在國內醫保控費背景下,PD-1企業的估值邏輯已從“銷售放量”轉向“國際化能力”,國產PD-1企業爭相開拓國際市場。
有券商醫藥行業分析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PD-1/PDL1已從最初的高昂治療費用降至醫保報銷后的“萬元時代”,市場競爭激烈。因此,企業欲在市場中穩操勝券,必須積極“出海”,并探索差異化的發展路徑。與此同時,伴隨著中國企業研發實力的日益增強,推進國際化戰略已是大勢所趨,不可阻擋。
BD“放大招”
對創新藥企而言,當下想取得較好的業績表現,既需要核心產品的持續放量,也離不開BD授權交易收入的強力支撐。
根據恒瑞醫藥的一季報,公司實現營業收入72.06億元,同比增長20.1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8.74億元,同比增長36.90%,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凈利潤18.63億元,同比增長29.35%。
恒瑞醫藥方面披露,此次業績表現較理想主要原因是在對外授權方面,一季度連放BD“大招”,BD授權交易的收入成為了業績增長的重要驅動力,不僅為公司帶來了新的利潤源,還為公司的研發和運營提供了堅實的資金保障。報告期內,恒瑞醫藥已實現14筆創新藥對外授權合作,其中近三年對外授權9筆。
對外授權也讓不少創新藥企業績實現了扭虧為盈。諾誠健華一季報顯示,諾誠健華總收入同比增長129.9%,達到3.8億元。一季度毛利率比上年同期提高5.1個百分點,達到90.5%。一季度凈利潤達到0.14億元,當季度實現盈利。
諾誠健華方面表示,這主要歸功于核心產品奧布替尼(商品名:宜諾凱^?)的持續放量以及公司與Prolium達成授權許可獲得的首付款。今年1月,諾誠健華宣布攜手康諾亞和Prolium Bioscience達成許可合作,授權Prolium開發和商業化CD20×CD3雙特異性抗體ICP-B02(CM355)。根據協議條款,Prolium將獲得在全球非腫瘤領域以及亞洲以外腫瘤領域開發、注冊、生產和商業化ICP-B02的權利。諾誠健華和康諾亞將獲得最高5.2億美元的總付款,包括首付款和近期付款,以及其他達成臨床開發、注冊和商業化里程碑的額外付款,并且雙方將獲得Prolium的少數股權。同時,諾誠健華和康諾亞還將獲得未來產品凈銷售額的分層特許權使用費。
美富律師事務所上海辦公室管理合伙人孫川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授權合作(out-licensing)這一策略具備多重優勢:其一,通過預付款項能夠有效緩解企業的財務壓力,確保其持續運營;其二,與諾華、強生、羅氏等國際知名企業(MNC)就特定產品線達成out-licensing協議,這不僅向投資者展示了產品的市場價值,還借助跨國公司的品牌聲譽和信譽,進一步驗證了企業的潛力。如此,跨國公司的背書在下一輪融資時將成為企業團隊能力的有力證明,這無疑是一種高明的運營策略。
“當前,眾多創新藥企業雖然擁有眾多產品管線,但無法全面兼顧,因此通常會選擇成立新公司(NewCo)或采取授權合作策略,以回收部分現金流。相較于out-licensing,許多企業認為成立新公司更具戰略意義。授權合作的優勢在于其確定性,但后續的里程碑付款和商業化成功后的持續辦稅能否獲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被許可方是否愿意投入資源以協助合作企業。”孫川說,實施授權合作需把握時機。首要的是審視產品是否具備卓越品質,因為優質的產品通常能贏得更高的售價。其次需要評估藥企對產品的依賴程度,以及在談判過程中所面臨的壓力。若企業迫切需要資金或處于不利地位,對方可能會利用這一點來降低價格。
Pharma轉型升級
開年以來,在創新藥政策的扶持下,伴隨著出海步伐的加快以及BD(商務拓展)授權的順利推進,國內眾多biotech(生物科技)企業紛紛立志發展成為biopharma(生物制藥)企業,而那些已經發展成biopharma的藥企則是加速結構性調整,以期更好地應對隨時而來的市場風險。
復星醫藥一季報顯示,其營業收入94.2億元,同比下降7.26%,歸母凈利潤7.65億元,同比增長25.42%。復星醫藥稱,報告期內營業收入同比減少主要由于受藥品集中帶量采購續標及部分地方藥品集中帶量采購開展的影響。歸母凈利潤的同比增長主要得益于出售Unicorn II Holdings Limited(其主要資產為通過控股子公司NFH運營管理的“和睦家”醫院和診所)的股權收益,以及本集團所持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的積極影響。
在公布一季報之際,履職不到5年的吳以芳官宣辭任復星醫藥董事長一職,現任復星國際高級副總裁接任董事長一職,陳玉卿擔任復星醫藥董事長、執行董事,關曉暉擔任復星醫藥聯席董事長、執行董事,CEO文德鏞擔任復星醫藥副董事長、執行董事。與此同時,復星醫藥持續推進非戰略非核心資產的退出和整合,持續推進資產結構優化,加速現金回流。
同樣進行人事調整的還有恒瑞醫藥。今年4月,恒瑞醫藥宣布,任命馮佶為公司總裁、首席運營官,負責公司經營管理。原總裁戴洪斌升任副董事長。公開信息顯示,馮佶擁有三十多年的醫藥行業從業經驗。在加盟恒瑞前曾就職于上海仁濟醫院、諾華、安萬特和阿斯利康。
此次馮佶加盟以后,在公司服務二十余年,于公司運營改革關鍵期授命為總裁三年的戴洪斌升任副董事長。這是時隔多年,恒瑞再次設立副董事長的職務,公告未透露具體主管領域。一位接近恒瑞醫藥的人士透露,這一崗位未來將協助董事長進行戰略制定、戰略投資及董事會的有關管理。其他主要高管的人員分工沒有太大變化:在以董事長孫飄揚為核心的董事會領導下,執行副總裁張連山仍坐鎮創新藥研發領域,執行副總裁江寧軍繼續主管創新藥國際化、臨床研究和商務拓展。
“在這一高管團隊中,既有具備國際化視野和長期行業浸潤的高端人才,又有帶有恒瑞基因、熟悉各項業務的內部培養干部,這符合恒瑞一貫以來堅持內部晉升與外部引進相結合的人才策略,也是中國本土醫藥創新企業轉型升級的需要。”上述人士稱,盡管全球市場的地位才能真正彰顯我們的實力,但中國市場仍是中國藥企發展的根基所在,穩健發展中國市場對每個本土藥企而言都是至關重要的課題。
前述分析師也對記者指出,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之下,對于biopharma而言,除了常規必做的作業例如制訂并執行嚴格的內部控制制度,重視市場營銷和推廣方式的合規性,積極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和創新路徑來提高競爭力,加強與監管部門的溝通并根據需要及時進行調整等措施之外,尤為關鍵的是要抓住行業洗牌契機,重構運營體系,明確戰略導向。
畢竟,當前BD收入的杠桿作用、核心產品銷量增長以及國際化的系統布局,共同構成了創新藥企可持續盈利的發展藍圖。然而,行業仍面臨臨床失敗、政策波動、國際化競爭等風險,唯有持續強化管線差異性與商業化能力,方能在全球醫藥產業變局中立于不敗之地。
(作者:季媛媛 編輯:包芳鳴)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