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
【今日導讀】美中這兩個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無需在所有問題上達成一致,但它們應該在這一點上形成共識:它們各自的國內目標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的。
作為一名生活在中國的美國經濟學學者,我經常告訴我的學生,美國和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就像拼圖的零片,但形狀相反。
美國遭受了制造業空心化和持續的貿易逆差,而且過于依賴消費者支出和進口商品。而中國經濟的主要驅動力是出口和投資。
兩國都在瞄準各自經濟的核心弱點發力:美國希望增加國內生產,中國希望增加家庭支出。華盛頓方面已全面加征關稅,以使制造業回流,而北京方面則將促進消費作為重中之重。但如果它們能協同一致努力呢?
中國不斷增長的需求能否支撐美國的出口?美國供給側的復蘇能否幫助滿足這種需求?
協調一致的行動可以加速美中兩國的經濟轉型。如果美國成功實現制造業回流,而中國將更多收入轉移給家庭,那么雙方都將幫助對方實現目標。中國不斷增長的需求將為美國生產商創造新的市場,支持就業增長和投資。與此同時,美國產能的增加可能有助于滿足中國的消費需求。
同時,這些轉變可能會緩解全球貿易緊張局勢,緩解其他國家所受沖擊,并幫助適應一個美國貿易逆差縮小和中國出口驅動放緩的世界。
理論上,這種相互調整具有經濟意義。但經濟邏輯本身很少能決定全球的結果。真正的問題不在于這些轉變是否對兩國都有利,而在于是否有政治意愿或能否為此努力。
在美國,出于對貿易赤字和國家安全的擔憂而采取的激進關稅戰略受到了商界領袖的批評。他們警告稱,這會導致通脹和供應鏈中斷。
我承認自己存有“私心”:我在美國和中國都有家人。我無比希望兩國修復緊張關系。但我也是一名經濟學家,我能看到貿易關系的得失。
美中這兩個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無需在所有問題上達成一致,但它們應該在這一點上形成共識:它們各自的國內目標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存在一條不僅有利于美國和中國,還有利于全球經濟的道路。
本文由香港《南華早報》網站5月11日發表,原題為《美中握有破解對方經濟難題之鑰》,作者是中國溫州商學院經濟學副教授安東尼·W·D·阿納斯塔西。
微信審核 | 陳鵬
內容編審 | 李浩 謝開華
微信編輯 | 董磊

責任編輯:凌辰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