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爾街見聞
私募股權行業的壓力堪比金融危機與疫情初期,"人們原本指望IPO來滿足流動性需求,現在卻需要籌集現金僅僅是為了滿足資本追加要求。"
全球金融海嘯中,機構投資者正爭相甩賣私募股權基金持倉,哪怕要承受大幅折價,這對于規模達4萬億美元的私募股權行業來說是個危險信號。
4月7日,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根據頂級私募資本顧問透露,養老金和捐贈基金等大型機構投資者正在研究各種方案,以拋售其在流動性較差的私募股權基金中的股權,這是繼全球金融市場崩盤重創其投資組合后的一次緊急行動。Blackstone、KKR和Carlyle等行業巨頭股價已在周四和周五暴跌15%至20%以上。
"過去幾天我接到有限合伙人(LP)尋求流動性的電話數量,是自新冠疫情初期以來最多的,"Houlihan Lokey私募資本主管Matthew Swain表示,"人們原本指望IPO來滿足流動性需求,現在卻需要籌集現金僅僅是為了滿足資本追加要求。"
而此時選擇拋售股份將面臨殘酷的市場環境,分析認為,二手私募股權基金股份的價格可能會跌至每股80美分以下,而近幾個季度,這些股份的價格一度上漲至每股近100美分。
本輪拋售潮摧毀許多投資者對特朗普上臺后IPO市場復蘇的美好期望,并可能引發新一輪資產價格重估。
私募股權投資面臨雙重打擊
據報道,許多機構投資者年初時對非上市資產的風險敞口已達到歷史最高水平。盡管這些敞口往往超出了投資者的風險限制,甚至導致許多機構大量借貸,但他們曾押注于這種情況是可控的,并會隨著交易活動的復蘇而迅速緩解。
現在,隨著全球股市市值蒸發數萬億,這些機構面臨雙重打擊:
- 交易和IPO活動已陷入停滯,現金回報最小化
- 公共市場暴跌產生了"分母效應" - 只有季度性估值的私募市場持倉在總資產中的比例上升,扭曲了預期的資產配置
所謂分母效應是指,由于股市暴跌,導致投資者的總資產(即資產負債表上的“分母”)減少,從而使得非上市資產(如私募市場的投資)在投資組合中的相對比例上升。
Raymond James私募資本咨詢全球主管Sunaina Sinha Haldea預計,如果股市繼續下跌或在月底前無法恢復,投資者將大舉拋售基金份額。
顧問警告稱,選擇出售股份的投資者將面臨殘酷的市場環境。
據上述報道,顧問預測,二手私募股權基金股份的價格可能會跌至每股80美分以下,而近幾個季度,這些股份的價格已上漲至每股近 100 美分。
一位頂級銀行家表示:“大多數人都不愿意以低于基金凈資產價值 80% 或更低的價格出售股份,但這次可能有所不同。”
行業壓力加劇:堪比金融危機與疫情初期
私募股權行業的壓力正在引發與2008年金融危機開始或新冠疫情早期相似的比較。去年,根據Bain & Co的數據,私募股權行業的資產數十年來首次下降,募資活動較2022年暴跌23%。
眾多高管曾期望,特朗普政府下交易和IPO的復蘇將幫助公司向投資者返還利潤,從而促進新的投資活動。但現實恰恰相反,使私募股權行業處于有史以來最脆弱的狀態之一。
法律專家Sidley Austin專注二級市場的合伙人Oren Gertner警告:"如果公共市場持續下跌,分母效應將再次成為問題。"
更糟糕的是,業內顧問預計,已經面臨特朗普對此類投資組合征稅和削減聯邦資助撥款威脅帶來的財務挑戰的捐贈基金,將是首批拋售資產的機構。
隨著私募市場全球面臨流動性危機,這場風暴可能才剛剛開始。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責任編輯:于健 SF069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