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國總統拜登2月29日在所謂“關于應對美國汽車行業的國家安全風險的聲明”中信誓旦旦地說,不會允許中國汽車“充斥”美國市場時,美國全國大街小巷根本看不到中國產汽車,倒是中國馬路上美國品牌車隨處可見。這么超前的“憂患意識”,真是因為中國汽車令美國面臨“國家安全風險”嗎?華盛頓如果長著一個匹諾曹的鼻子,人們能看到它又長了一大截。
美國政府既然拉起架勢要對中國制造的“網聯汽車”構成的“國家安全風險”展開調查,但在美國又找不到調查對象怎么辦?美國輿論馬上想到該調查可能促使美國限制在汽車上使用中國產零部件,這是一種條件反射式的下意識。美國自己的汽車制造商對此卻感到實實在在的擔心。
它們集體呼吁,美國商務部應“與汽車行業密切合作,以確定任何行動的范圍”,并敦促商務部針對“對美國經濟和國家安全構成不當風險”的交易,但不要阻礙“可能對先進車輛安全技術產生短期意外影響的低風險交易”。話說得有點繞,但并不難懂。以華盛頓近些年的行事風格,把美國產汽車拆了,拿著放大鏡去找哪些是中國產零部件,把它們清除出去,這樣的荒唐事也有可能干得出來。真那么一來,首先經不起折騰的是美國汽車廠商,所以要求“行動的范圍”要與美國汽車廠商商量。
“國家安全風險”是個幌子,折騰美國自己的汽車廠商,更非華盛頓此次行動的真實目的。白宮聲明開頭對美國汽車做了一番吹噓,稱美國的汽車制造商和汽車工人是世界上最好的,標志性的三巨頭和美國汽車工人在質量和創新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一個充滿活力的汽車行業對美國經濟至關重要云云。白宮說是為了鼓氣,同時也把窗戶紙捅破了。
其實,我們反倒希望白宮對美國汽車行業處境的“良好自我感覺”是真的,要是真這么好,那還有必要對尚未進入美國市場的中國電動汽車如臨大敵嗎?美國早就對中國電動汽車筑起高高的關稅壁壘,但結果呢?不少美媒指出,華盛頓發現“僅靠關稅可能無法將中國品牌的電動汽車永遠排除在美國市場之外”。通俗來講,就是美國的關稅壁壘好像攔不住中國車企出海的大潮了,華盛頓只能再把壁壘往上筑高。
還有分析指出,作為“建在汽車輪子上的國家”,汽車行業問題在美國不但是個經濟問題,更是個政治問題。藍領工人比較集中的密歇根州、俄亥俄州和賓夕法尼亞州被認為是所謂“搖擺州”,在大選年是美國兩黨重點爭奪的對象。白宮此時拿出對中國電動車的調查,有為選舉考慮的因素在內。正因如此,“中國電動汽車會摧毀美國車企嗎”“中國的電動汽車將像一個破壞球一樣襲擊底特律”才會成為炒作話題。
當然,美國也不乏明白人。比如2月28日《紐約時報》中文網發表的文章,提醒美國政府必須小心行事,不要將美國汽車市場與世隔絕,將美國變成汽車工業落后,充斥著造價昂貴、耗油的大車型之地。事實上,中國電動汽車的實力也是在充分、公平的競爭中取得的。特斯拉是美國電動車企,但中國很早就引進,并建了上海工廠。美國三大汽車廠商在中國市場深耕多年,中國從不會覺得是“威脅”。中國馬路上跑的車來自世界各國,比美日歐韓等幾乎所有經濟體都多元。就是在強手環伺的環境下,中國電動汽車發展壯大起來。
就在《紐約時報》發表文章的第二天,白宮發表聲明揚言調查中國“網聯汽車”造成的“國家安全風險”。這是多么辛辣的諷刺!墻建得那么高還是感到不安全,那就再挖一條壕溝吧。

責任編輯:江鈺涵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