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鋼鐵工業布局演變始終與國家產業政策高度相關。近年來,我國鋼鐵工業結構調整持續推進,以產能跨區域向沿海轉移促進產業布局優化,以大型鋼鐵企業聯合重組促進組織結構優化,全行業發展質量和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當前,我國鋼鐵工業發展已經進入成熟階段,產業布局、組織結構調整面臨新的形勢與挑戰。對此,我們應準確把握產業發展趨勢,著眼關鍵環節,主動作為、打通“堵點”,為行業“十五五”開好局、起好步。
我國鋼鐵工業布局現狀、存在問題及發展趨勢
“十三五”以來,我國大力推進鋼鐵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沿海鋼鐵基地建設,鋼鐵產業布局基本形成,主要呈現北重南輕、東多西少的特征。
從布局現狀看,粗鋼產量數據顯示:2024年,河北、江蘇、山東、遼寧、山西5省粗鋼產量合計5.23億噸,占全國總產量的比重達52%,5省均位于東部地區。大型生產基地情況:2024年,我國單體粗鋼產量在500萬噸以上的大型鋼鐵生產基地共有61個,其中51個分布在東部地區。截至2024年底,我國單體粗鋼產量在200萬噸以上的沿海地區(距離海岸線5公里以內)鋼鐵生產基地共有26個,合計粗鋼產量約1.60億噸;單體粗鋼產量在200萬噸以上的沿江地區(距離長江5公里以內)鋼鐵生產基地18個,合計粗鋼產量約1.35億噸;沿海、沿江鋼鐵生產基地達到44個,合計粗鋼產量約3億噸,約占全國總產量/產能的27%,大型鋼鐵基地沿海沿江布局特征較為明顯。
形成鋼鐵布局北重南輕、東多西少特征的原因:
從資源因素來看,我國鐵礦資源主要分布在華北和東北地區,我國許多鋼企都是依托當地鐵礦石資源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如鞍鋼、包鋼、太鋼等,至今仍是我國重要的鋼鐵生產基地。與此同時,北方煤炭資源豐富,尤其是山西、內蒙古等地,為我國鋼鐵工業提供充足的能源支持,長期形成我國鋼鐵工業北重南輕的布局特點。
這些年,很多城市鋼廠搬遷將沿海地區作為首選地,原因既有環境容量大,有利于污染物擴散,且擁有豐富的海水資源;又臨近大型港口,可以大幅降低原燃料運輸成本。加之,我國東部地區經濟發達,尤其是制造業發展成熟,用鋼需求量大,且基礎設施完善,也推動鋼企從依托資源的內陸型布局逐步轉向市場、資源并重的東部沿海布局。2024年,我國東部地區粗鋼產量高達8.21億噸,在全國產量中占比為81.7%,而西部地區粗鋼產量1.84億噸,占比僅18.3%,呈現出明顯的東多西少格局。
目前,我國存在區域鋼材供需錯配現象。比較突出的是,華北、東北地區鋼材產量大于消費,而華東、中南等地區鋼材產量小于消費。2024年,我國鋼材產量最大的華北地區全國占比達34.7%,而鋼材消費僅占21.3%;東北地區鋼材產量全國占比7.1%,而鋼材消費占比僅4.1%;華北和東北為全國唯二的鋼材凈流出地區,而華東、中南、西南和西北地區均為鋼材凈流入地區,導致我國“北鋼南運”局面的形成。(見圖1)
當前,我國鋼鐵工業發展已經進入成熟階段,產業布局調整正由資源型布局逐步轉向消費型布局。
從世界主要產鋼國鋼鐵工業布局調整演變趨勢看,在鋼鐵工業處于起步階段,在空間上呈現出圍繞鐵礦石、煤炭等資源進行布局的特征,同時圍繞鋼鐵產業在周邊區域重點發展下游用鋼行業。但隨著鋼鐵工業發展進入成熟階段,鋼鐵蓄積量持續增加,廢鋼資源變得豐富,在經濟發達地區尤其是制造業發達地區獲取廢鋼成本相對較低,鋼企往往選擇圍繞主要工業帶建設大型鋼鐵生產基地,以更好地滿足當地市場需求。
對沿海型布局而言,其本質就是資源全球優化配置、生產貼近市場。各國經濟發達地區尤其是制造業發達地區往往處于沿海,當地廢鋼資源充足,同時依托臨近大型港口優勢能夠更為經濟地獲取進口鐵礦石、煤炭、廢鋼等原燃料資源。鋼企在沿海地區建設大型鋼鐵生產基地,既可以更好地滿足當地市場需求,又便于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我國沿海經濟帶(如長三角、珠三角)經濟更為發達,汽車、造船、家電等主要用鋼行業聚集,因此,內陸鋼企選擇向沿海地區轉移建設大型長流程鋼廠已經成為主要發展趨勢。
對資源型布局而言,與鋼鐵工業在起步發展階段圍繞鐵礦石、煤炭等資源進行布局不同,隨著綠色低碳要求不斷提升,內陸地區開始圍繞廢鋼、電力(尤其是可再生能源電力)資源豐富地區在城市周邊布局中小型短流程鋼廠,以滿足周邊地區用鋼需求。這也成為我國鋼鐵工業布局調整的另一方向。
基于上述分析,“十五五”期間,我國鋼鐵工業布局調整發展方向主要是:持續推動鋼鐵產能由過度集中地區向其他區域有序轉移,逐步緩解區域鋼材供需錯配問題。新布局的長流程鋼鐵生產基地主要建設在能源總量有保證、環境容量有富余、水資源豐富、物流交通便利的沿海地區;新布局的短流程鋼鐵生產基地主要建設在廢鋼資源豐富、電力資源和成本有優勢(尤其是綠電資源)、滿足周邊市場鋼材需求的內陸城市周邊地區。
我國鋼鐵工業組織結構現狀、存在問題及發展趨勢
“十四五”以來,我國鋼企聯合重組取得了積極進展,收獲很多寶貴經驗。中國寶武先后重組昆鋼、新鋼和戰略投資山鋼,鞍鋼集團先后重組本鋼、凌鋼,中信泰富特鋼與南鋼攜手打造全球最大的專業化特鋼企業,建龍重整西寧特鋼,敬業集團相繼收購連云港興鑫鋼鐵、日鋼營口中板。受此推動,“十四五”以來,我國鋼鐵產業的粗鋼產量集中度(“CR”)波動回升,“CR4”由2021年的25.1%上升至2024年的26.9%,上升1.8個百分點;“CR10”由2021年的41.4%上升至2024年的42.0%,上升0.6個百分點。(見圖2)
2024年,我國鋼鐵產業“CR3”僅為22.9%,雖然較2016年低點有大幅提升,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非常大的差距。2024年,美國鋼鐵產業“CR3”為66.6%,日本達到86.0%,韓國高達92.0%。相比之下,我國鋼鐵產業集中度仍明顯偏低。
究其原因如下:
一是地方政府壓力。比如,有些地方政府為穩經濟增長、保就業,不希望當地鋼企或產能退出,使低效落后、虧損產能繼續生產;在重組方面,有些地方政府要求收購方不能轉移被重組企業產能裝備、不能縮減生產規模,甚至要求擴大規模。
二是人員安置困難。產能退出涉及大量人員安置問題,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引發社會穩定問題。
三是資產債務處置風險高。被重組企業往往資產質量較差、負債率高,對重組企業資產負債率會有一定的負面影響。產能退出后的土地、廠房等固定資產的價值評估和轉讓也并非易事,有些資產還處于被查封狀態;產能退出容易產生不良貸款,可能引發金融系統連鎖反應。
四是要素不能自由流動。當前,企業開展聯合重組后,同一集團所在不同地區的能耗、污染物排放指標等資源要素配置和流動還存在堵點,盡管產能、產量明確可以流動,但有些地方政府不支持,甚至上述指標不能在其省(自治區、直轄市)內轉移。
五是重組后的整合協同難。聯合重組后,企業不僅深度整合融合內部管理、文化等難度大,還面臨產品相似、面向同一區域市場激烈競爭等問題,容易造成聯而不合、合而不同,不能實現協同效應最大化。
六是歷史遺留問題多。不同所有制企業之間存在差異,被重組的部分國有企業存在企業辦社會、廠辦大集體、輔業單位負擔重等歷史遺留問題。加上產能退出后的危廢、污染等治理仍需要大量資金,鋼鐵產能資產化、擔心失去產能產量指標和市場客戶、政策支持力度不大等因素,導致企業開展聯合重組或退出市場意愿不強。
到“十五五”末,我國鋼鐵產業集中度“CR10”力爭提升到50%左右。這期間需要破除阻礙鋼企聯合重組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
目前來看,我國鋼鐵工業聯合重組發展方向主要有3個:
一是政府推動型。以中國寶武、鞍鋼集團等代表的鋼鐵央企積極開展跨區域聯合重組,發揮了國有龍頭企業的示范引領作用。其中,中國寶武重組馬鋼、太鋼、重鋼、昆鋼、新鋼等,在鋼鐵主業構建起寶鋼股份、中南鋼鐵、馬鋼、太鋼、新疆八鋼、新鋼六大控股子公司,2024年粗鋼產量達到1.3億噸,成為全球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鋼企。鞍鋼集團先后重組攀鋼、本鋼、凌鋼,在鋼鐵主業構建起鞍山鋼鐵、攀鋼、本鋼、凌鋼四大控股子公司,2024年粗鋼產量達到6000萬噸,成為國內第二、世界第三大鋼企,進一步鞏固鞍鋼在我國鋼鐵產業格局中的地位。
二是市場主導型。以沙鋼、建龍等為代表的大型民營鋼企積極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跨區域、跨所有制聯合重組,通過市場化手段現金收購經營陷入困境的地方國企和民企,產能規模持續擴張。其中,沙鋼通過并購重組、參股合作等多種形式推進資產重組,先后聯合重組淮鋼特鋼、常州鑫瑞特鋼、無錫錫興鋼鐵等江蘇鋼企,同時積極向域外市場拓展,先后收購河南安陽永興鋼鐵和東北特鋼。2024年,沙鋼粗鋼產量達到4000萬噸,產量排名國內鋼企第4位,同時也是國內最大的民營鋼企。建龍集團以重組海鑫鋼鐵成立山西建龍為支點,先后接管包鋼萬騰、寧夏申銀特鋼、文水海威、西寧特鋼等企業;以黑龍江建龍為支點,先后重組北滿特鋼、阿城鋼鐵、西林鋼鐵,粗鋼產能規模大幅擴充。2024年,建龍粗鋼產量達到3700萬噸,躋身國內鋼企產量第5位。
三是股權合作型。隨著湖南鋼鐵集團、山東鋼鐵集團、河北鋼鐵集團等區域性鋼鐵龍頭企業的相繼成立,我國鋼鐵大省國有鋼企重組基本完成,而河北、江蘇、山西等省還有為數眾多的民營鋼企,面臨繼續推動聯合重組,提升產業集中度的重任。鋼鐵大省地方民營鋼企按照“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政府引導”的原則,以資本為紐帶,實質性推動聯合重組,真正深入推進股權融合,打造區域性民營鋼企集團,實現共同發展。四川省推動8家短流程煉鋼企業整合成立四川冶控集團有限公司,組建后煉鋼規模達1000萬噸,躋身全國最大的短流程企業集團。
對“十五五”產業布局調整的有關政策措施建議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和宏觀政策指導。
針對鋼鐵產能布局不合理導致的供需錯配和大量鋼材“北鋼南運”等問題,國家和地方應立足資源、區位、環境、市場等條件,因地制宜地細化完善各地區鋼鐵產業布局調整政策措施。各地區鋼鐵產業布局調整要與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產品結構要與當地產業集群發展相適應,生產規模要與當地市場需求相適應,避免鋼鐵產業向某一區域集中轉移,造成新的區域產能過度集中,同時嚴格限制“兩頭在外”(原料需要引進,產品需要輸出)區域產能規模擴張。
二是做好產業轉移對接政策支撐。
各地區應制定相關政策規劃,提供用地、投資、稅費和基礎設施等方面的便利條件,增強地區在發展鋼鐵工業方面的獨特優勢,其中包括綜合性規劃中的鋼鐵工業部分、鋼鐵工業專項政策以及針對重點鋼企的優惠政策等,持續做好鋼鐵產業轉移對接。國家和地方應統籌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鋼鐵產業布局和大型鋼鐵基地項目建設,積極探索跨區域合作機制,指導各地做好鋼鐵產業發展和承接轉移的規劃銜接、政策協調、信息共享、協同監管等,建立分層管理協同治理的新機制。
三是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應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切實破除影響要素資源在重組企業優化配置的壁壘、障礙,實現要素資源充分自由流動,進而帶動鋼鐵產業合理布局、有序轉移。
四是加大財稅金融政策支持力度。
國家和地方應加大財稅、金融等方面支持力度,設立鋼鐵行業結構調整基金,給予退出產能企業合理的經濟補償,用于解決退出企業人員安置問題,加快推動落后低效產能有序徹底退出;一視同仁地支持國有和民營鋼企跨區域、跨所有制聯合重組,在債務處置等方面給予財政支持,對上市公司重組提供股權融資等政策支持,有效地降低企業聯合重組成本和風險,推動鋼鐵產業集中度提升。
五是取消鋼鐵產能指標交易。
國家應取消企業之間的鋼鐵產能指標交易,解除附加在產能上的利益關系,實現鋼鐵產能去資產化,僅允許鋼企利用自有產能或通過實質性兼并重組企業產能進行產能置換,同時允許集團內部鋼鐵產能、產量、能耗、污染物排放指標等要素資源跨區域流動,在加速落后低效產能退出的同時優化產業布局。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