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綺蝶
本周,特朗普政府和歐洲在烏克蘭問題上立場愈加對立,止戰和談的努力陷入僵局。美國暫停對烏克蘭的部分情報分享和軍事援助,美國國務卿魯比奧更是承認俄烏沖突實際上是美俄之間的“代理人戰爭”。歐洲領導人則強化挺烏立場,強調和平不能以烏克蘭的投降或崩潰為代價。與此同時,意大利和匈牙利等國依然堅持親美立場,歐洲內部的分歧依然嚴重。
不過,在下周美烏在沙特舉行談判之際,特朗普也開始公開施壓俄羅斯,威脅對對俄羅斯實施包括銀行業在內的大規模制裁和關稅制裁,以此施壓俄羅斯和烏克蘭“坐到談判桌上”。
另外,在對加拿大和墨西哥加征關稅問題上,特朗普采取“進兩步、退一步”的策略,刻意營造一種“不確定性”,以此施壓盟友加拿大和墨西哥進行妥協,并增加未來與中國談判時的籌碼。但分析認為,如果特朗普極限施壓策略超過了某個臨界點,效果可能會適得其反。
美歐在烏克蘭問題上對立僵持
本周,美國擺脫俄烏戰爭和進行戰略收縮的腳步愈發加快。一方面,美國暫停對烏克蘭的部分情報分享和軍事援助,外交上持續施壓烏克蘭,甚至在幕后秘密接觸澤連斯基的國內政治對手。美國國務卿魯比奧5日接受福克斯新聞采訪時,將俄烏沖突定性為美俄兩個核大國之間的“代理人戰爭”(proxy war),強調這場沖突必須馬上結束。這種定性凸顯了美國對烏克蘭的主權和安全利益的輕視。
3月7日,特朗普表示,鑒于俄羅斯目前在戰場上對烏克蘭發起了“猛烈的攻擊”,他強烈考慮對俄羅斯實施包括銀行業在內的大規模制裁和關稅制裁,直到達成停火和最終和平協議。
這種對俄烏的雙向施壓,也是為下周美烏在沙特的會談做鋪墊。
另一方面,特朗普團隊持續對歐洲施加壓力。特朗普6日在新聞發布會上再次威脅如果北約國家“不付錢”,美國就“不會防御”,并表示對北約最大的不滿是懷疑它們是否愿意保衛美國。英國《每日郵報》披露稱,特朗普正考慮放棄對北約的領導權,讓英國或法國將領擔任北約歐洲盟軍總司令。美媒NBC援引知情人士稱,特朗普與助手討論過調整美國在北約中角色的可能性,并考慮依據成員國是否將一定比例的GDP投入國防,來決定是否向其提供軍事支持。美國政治新聞網Politico歐洲版指出,特朗普計劃把歐盟邊緣化,對各國領導人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

▲3月6日,馬克龍和澤連斯基在歐盟特別峰會召開期間舉行會談。
特朗普暫定對烏援助后不到24小時,法國總統馬克龍發表全國電視講話,強調歐洲的未來不應該由華盛頓或莫斯科決定,稱俄羅斯是法國和歐洲的威脅,并決定開啟法國為歐洲盟友提供核保護傘的“戰略討論”。馬克龍的言論映照著跨大西洋聯盟如今的現實,即美國急于從俄烏沖突中抽身,不愿再為歐洲安全提供保護傘。
從歐盟6日在布魯塞爾舉行的特別峰會中可以看出歐洲的分裂現狀。峰會并未就如何繼續援助烏克蘭達成具體協議。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從中阻撓,意大利總理梅洛尼則接受采訪稱,英法提出向烏克蘭派遣維和部隊的想法“難以實行”,她強調意大利不會向烏派遣部隊。馬克龍提出的將法國的“核保護傘”擴大到歐洲的提議,也沒有被峰會各國積極歡迎,歐洲許多國家還不愿意和多年的美國保護傘劃清界限。此外,英國首相斯塔默此前也否認美國是一個“不可靠”的盟友。
當前,美俄歐在俄烏問題上的僵持反映了各自戰略利益的不可調和,核心在于各方對解決俄烏沖突的目標與手段方面存在根本分歧。本周文章《歐盟為何需要特朗普2.0政策》稱,鑒于特朗普政府明顯反對在不符合自身狹隘利益的領域開展合作,歐盟在戰爭問題上無疑陷入了困境。一方面,歐盟仍然堅定地認為俄羅斯絕不能“獲勝”。另一方面,歐洲國家能在多大程度上持續支持烏克蘭抵御入侵,仍是值得懷疑的問題。預算削減、軍事工業空心化以及長期的傲慢自大,使得歐洲國家基本上無法獨自維持家門口的軍火密集型戰爭。
特朗普在關稅問題上“進兩步,退一步”
特朗普在俄烏問題上未找到突破的背景下,其祭出的關稅舉措顯得有些混亂。對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加征的關稅在3月4日生效后,特朗普先是5日給予福特、通用汽車和斯特蘭蒂斯三大汽車制造商為期一個月的關稅豁免,6日又簽署行政令,對符合“美墨加協定”優惠條件的進口商品免征關稅,該豁免政策將持續至4月2日。NBC援引一位美國政府高官的估計報道稱,約50%從墨西哥進口至美國的商品符合豁免條件,而從加拿大進口的商品中約有38%符合條件。

▲3月6日,特朗普簽署行政令,對符合“美墨加協定”優惠條件的進口商品免征關稅。
與此同時,美國對中國加征的10%關稅則落了地。有分析稱,特朗普政府這一輪加征關稅后,美國對中國銷美商品的平均關稅稅率由特朗普此次就職前的13%上升至約33%。中國隨即發起反制:一方面,中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宣布自3月10日起,對原產于美國的雞肉、棉花、大豆等進口商品加征10%至15%關稅;另一方面,中國商務部將15家美國實體列入兩用物項出口管制名單,10家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禁止其從事與中國有關的進出口活動和在中國境內新增投資。
為了消除加征關稅后的負面影響,特朗普及其團隊成員通過媒體加大公關力度,宣稱對中國加征的關稅將由中國制造商買單。不過,《紐約時報》3月5日的一篇調查報道說,特朗普針對中國的關稅政策讓數以百萬計的美國小企業陷入混亂。該報從近100家從中國進口商品的美國企業那里了解了特朗普新關稅產生的影響,得出結論認為,承擔關稅成本的是美國企業,而不是中國供應商。而且,對這些美國小企業來說,完全重塑供應鏈將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它們難以承受所需要的時間和費用。
本周文章《從特朗普國會演說看中美關系:關稅利益優先于安全博弈》指出,在國會演說中,特朗普7次提到中國,都是圍繞關稅和在美投資展開。這意味著特朗普2.0將延續第一任期的貿易戰經驗,將關稅作為和中國的博弈工具,以增加美國國內投資、保護美國制造業和減少貿易逆差。特朗普對華加征關稅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和中國談協議,比如要求中國增加對美能源或農產品采購,從而換取美國削減相關對華關稅的籌碼。
面對特朗普在關稅問題上的反復無常,加拿大和墨西哥有消息人士向路透社透露,兩國官員在與特朗普政府的關稅談判中日益感到挫敗。由于美國的具體訴求不明確,任何解決方案似乎都難以行得通。《外交事務》指出,對于許多美國盟友而言,在美國市場的份額縮小已不再構成經濟上的生存威脅。一旦達到這一臨界點,特朗普的策略將適得其反,有可能加速美國全球影響力的衰退,無論是在經濟領域還是其他方面。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一篇分析文章認為,特朗普反復無常的關稅政策引發了全球的不確定性。這些政策在短期內可能帶來政治利益,但長期來看,卻有損美國的國際形象和經濟利益。從目前來看,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和關稅上的“混亂”策略缺乏連貫性,更多基于個人沖動。這種決策方式不僅使全球盟友感到困惑和不安,還對特朗普想要保護的美國汽車工業帶來負面沖擊,最終會迫使他改弦易轍。
其他
3月5日,綜合媒體報道,特朗普正準備一份旨在重振美國造船業的行政命令,內容包括對進入美國的中國制造船舶和起重機征收費用。根據這份涵蓋18項措施的計劃草案摘要,除了對中國船舶收費,特朗普政府還將提高美國核動力船只建造廠工人薪資,指示馬斯克的DOGE審查海軍采購流程等。
3月5日,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在福克斯新聞節目上表示,美國不尋求與中國的沖突,但已為此做好準備。“我們需要國防開支、作戰能力、武器以及在印太地區的軍事態勢,而這正是我們高度關注的重點。”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在3月6日的記者會上予以回擊,提出了“三個不要”:不要用霸權邏輯看待中國,不要用冷戰思維看待中美關系,不要以競爭為名行遏制打壓之實。林劍指出,美方官員的言論蓄意煽動意識形態對抗,鼓吹“中國威脅論”,試圖誤導國際輿論。
3月4日,被特朗普提名擔任國防部負責政策事務副部長的科爾比在參議院聽證會上表示,臺灣應該大幅提高防務預算至GDP的10%左右,以形成威懾。科爾比稱,臺灣目前的防務預算遠低于GDP的3%,美國需要進行適當的激勵。”
3月4日,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報道,俄羅斯已同意協助特朗普政府就伊朗核計劃等問題與伊朗進行溝通。知情人士稱,特朗普在2月的一次通話中直接向普京轉達了這一意愿,幾天后,美俄在沙特利雅得的會晤中討論了此事。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回應稱,普京已同意作為美國和伊朗核問題談判的中間人。
3月3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3日發布了《總統2025年貿易政策議程》報告,其中把中國稱為“獨特的經濟挑戰”,并將評估近期與取消中國永久性正常貿易關系地位(PNTR,俗稱“最惠國待遇”)相關的立法提案。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中美聚焦”】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