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發銀行信用卡“隱形扣費”黑幕:5年扣費超4000元,消費者維權陷入“死循環”

浦發銀行信用卡“隱形扣費”黑幕:5年扣費超4000元,消費者維權陷入“死循環”
2025年03月13日 20:01 市場資訊

專題:2025年金融315投訴曝光臺

  來源:行長高參

  2025年3月,浦發銀行信用卡因“不知情扣費”問題被推上風口浪尖——有持卡人五年累計被扣費超4000元,甚至有人激活卡片僅一個月就“被開通”用不到的“玩轉全球”服務。這場涉及數萬消費者的信任危機,暴露出銀行在增值服務領域的三大致命漏洞。

  隱蔽勾選+沉默扣費”:銀行玩轉“文字游戲”

  1. 超6積分”陷阱

  浦發信用卡宣稱“支付寶/京東消費享6倍積分”,但開通時勾選框被默認隱藏在協議中,且“首月免費”與協議條款并列,用戶極易忽略。有用戶連續25個月被扣費700元,直到投訴后才退款。  

  2. “玩轉全球”亂象

  持卡人吳燕激活信用卡僅一個月,賬單就顯示被扣60元“玩轉全球”季度費。銀行辯稱是用戶自主開通,但該服務主打取現手續費減免,而吳燕明確表示“十幾年未取現”。更荒誕的是,扣費前僅發送短信提醒,未進行二次確認。  

  3. 還款頁面暗藏玄機”

  用戶在APP還款時,因“增值服務”與“同意條款”選項并列勾選,無意中訂閱“超6積分”服務,每月扣費28元。律師指出,這種排版設計刻意弱化消費者知情權,違反公平原則。

  消費者維權困境:退款難提現,責任全推給“用戶疏忽”

  1. 退款僅返信用額度

  即使投訴成功,銀行僅將扣費退還至信用卡額度,無法提現。這意味著用戶若不繼續使用該卡,退費等同于“空頭支票”。  

  2. 客服“標準化話術”推諉

  首次投訴時,客服以“用戶自主勾選”拒絕處理;二次投訴后,雖同意關閉服務,仍拒絕退還已扣款。直到引發輿論關注,銀行才被迫退款。  

  3. 證據舉證責任倒置 

  銀行要求用戶提供“未使用權益”的證明,否則默認扣費合理。但多數用戶因缺乏留存證據陷入被動。

  法律專家痛批:銀行涉嫌“三宗罪”

  北京某律師事務所指出,浦發信用卡的運營模式至少存在三大違法風險:  

  1. 侵犯知情權:增值服務入口隱蔽,關鍵信息未充分披露;  

  2. 違反公平交易原則:將“增值服務”與“必要條款”捆綁勾選,誤導用戶;  

  3. 流程不合規:僅短信提醒扣費,未采取電話或二次確認。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若銀行無法證明用戶明確同意扣費,即構成侵權。

  行業警示:信用卡“隱形收費”模式走到盡頭

  央行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信用卡發卡量減少8000萬張,浦發銀行更是一年內流失336萬用戶。其信用卡不良貸款率升至2.56%,創五年新高。  

  業內人士預言:若浦發銀行繼續沿用“默認勾選+沉默扣費”模式,可能面臨三重后果:  

  1. 監管重罰:2021年至今,浦發已多次因同類問題被點名,未來或遭頂格處罰;  

  2. 用戶加速流失:某投訴平臺 【下載黑貓投訴客戶端】數據顯示,浦發信用卡相關投訴超4萬條,遠超同行;  

  3. 品牌聲譽崩塌:消費者從“用卡”轉向“避雷”,浦發零售金融業務或遭毀滅性打擊。

  金融消費者不是“待宰羔羊”

  從浦發信用卡的“隱形扣費”事件可以看出,**當銀行將盈利置于用戶權益之上,終將自食惡果**。我們呼吁:  

  1. 監管部門:強制要求銀行采用“二次短信確認”等更嚴格的扣費流程;  

  2. 銀行自身:優化增值服務訂閱界面,明確區分必要條款與附加服務;  

  3. 消費者:定期核查信用卡賬單,發現異常立即投訴維權。  

  畢竟,金融安全不是口號,而是每一筆透明交易的基石。浦發銀行的教訓,值得所有金融機構深思。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曹睿潼

VIP課程推薦

加載中...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7X24小時

  • 03-26 中國瑞林 603257 --
  • 03-24 首航新能 301658 --
  • 03-17 浙江華業 301616 20.87
  • 03-14 浙江華遠 301535 4.92
  • 03-14 勝科納米 688757 9.08
  •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