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資源從成本項轉為資產項 多家銀行數管齊下搶先“挖礦”

數據資源從成本項轉為資產項 多家銀行數管齊下搶先“挖礦”
2025年05月16日 08:37 證券時報

  證券時報記者 李穎超

  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這一曾經被視為業務副產品的要素,如今已超越傳統的資金、網點等要素,逐漸成為商業銀行核心戰略資產之一,驅動其業務創新、風險管理和客戶服務模式的全面升級。

  證券時報記者觀察到,近期,多家銀行在數據人才爭奪、平臺信創改造、數據資產入表等方面動作頻頻,多維度加速推進對數據戰略的探索與布局,以期先人一步“挖到礦”。

  人力爭奪:復合型人才成“香餑餑”

  當前,銀行業對數據人才的爭奪愈發激烈。

  從多家銀行近期發布的招聘信息來看,數據分析、數據治理、數據庫管理、人工智能等崗位需求旺盛,且對應聘者多元化經驗和技術能力的要求較高。

  日前,黑龍江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發布2025年員工招聘公告,擬面向高校和社會共同招聘,報名時間截止5月26日,涉及辦公政策研究、組織黨務宣傳、公司個金、渠道、計劃財務、法律、信息科技等多個關鍵條線,共推出24個招聘崗位,計劃招聘人員達97人。

  其中,信息科技條線包括數據研發、數據庫管理、云平臺管理、應用創新(人工智能方向)、科技管理等崗位共66人,占據2025年招聘人數的一半以上。從招聘要求的專業技術來看,涉及該條線的崗位青睞于具有商業銀行從業、互聯網大廠或知名金融科技企業相關工作經歷的復合型人才。

  同時,與數據研發、人工智能方向有關的崗位,要求任職者具備挖掘相關技術與業務融合場景的能力,以及有過支撐實際銀行業務場景的經驗。顯而易見,農信聯社不僅開始關注求職者的技術能力,更看重他們能否將技術轉化為實際的業務價值。

  某股份行華東區分行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過去,銀行更傾向于招聘具有金融、經濟背景的人才,但現在科技與數據類崗位占比大幅提升,銀行尤其需要既懂金融業務又懂數據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市場在這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缺口。”

  除了上述農信社,股份行浦發銀行也在總行層面向市場招聘數據管理部、科技金融部和平臺研運中心三部門的副總經理。從該行提及的應聘者專業能力素質來看,上述崗位的遴選也反映了數據與科技金融等領域對高端人才提出了與時俱進的高標準要求。

  比如,浦發銀行總行在數據管理部副總經理的任職要求中提到,應聘者需具有10年及以上大型國有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或知名金融機構相關科技企業、互聯網企業或其他金融機構的崗位工作經歷,從事數據管理相關工作5年及以上等。該崗位所負責的內容包括推進全行數據資產管理、數據質量管理工作,制訂企業級數據規范,推動落實數據資產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等。

  平臺建設:信創改造與國產化替代

  人才需求激增的同時,是銀行數據平臺建設項目在密集推進,數據基礎設施層面正加快國產化替代步伐。

  5月,交通銀行浙江省分行發布數據平臺信創改造項目的市場調研公告,供應商受邀參與。據了解,在數字化轉型和信創改造的背景下,交通銀行浙江省分行計劃將本地數據遷移至總行OceanBase,將原有系統遷移至國產數據庫。

  “近年來,銀行在數據中臺、監管報送、智能風控等領域的投入明顯增加。由于監管對數據安全的要求提高,國產數據庫、分布式存儲等技術成為銀行重點考察的方向。”一位接近銀行數據平臺建設的業內人士透露。

  實際上,多家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均在積極推進數據平臺升級。隨著市場環境日益復雜多變,客戶需求也愈發多樣化,在此背景下,國有大型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以及城市商業銀行紛紛啟動了新一代分布式核心系統的建設工程。

  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統計,包括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等在內的國有大行,其新一代核心系統建設啟動時間較早,技術、資金、人才儲備豐富,改造進展較快,核心系統建設多已從技術驗證階段進入投產階段。通過采用分布式架構、云計算、國產數據庫等前沿技術,商業銀行得以重構其金融基礎設施,在提升服務效能的同時,增強系統的自主可控能力,確保服務穩定性。

  此外,不少銀行在相關業務實踐中還研發出獨家技術。比如,來自國家知識產權局公開的信息顯示,中信銀行正申請一項名為“一種應用于銀行的配置化云端數據湖至應用數據庫數據卸載方法、系統”的專利。

  從平臺建設的供應方面來看,市場氛圍也逐漸熱絡。市場份額位居前列的神州數碼信息服務集團在其2024年財報中透露,近三年來,金融軟服業務簽約總額在國有大行和股份行的年度復合增長為15.06%,收入總額年度復合增長19.52%。其中,在核心業務系統方面,該公司中標某股份行全核心項目和某股份行分布式核心會計核算項目、中標某省農信項目、中標中部某省萬億資產體量城商行和東部某省3萬億資產體量銀行的新核心項目,以及中標廣東、天津、江蘇等地農商行核心項目。

  數據入表:從成本中心到價值創造

  除了人力和平臺建設,作為擁有海量數據金融機構的銀行,還積極推進數據資產入表。多家銀行在最新年報中均提及“數據資源入表”,探索數據資產估值,側面反映出行業對于數據價值的認可。

  自去年1月1日起,財政部印發的《企業數據資源相關會計處理暫行規定》(下稱“《暫行規定》”)正式實施,允許符合條件的數據資源確認為無形資產或存貨,并在財務報表中列示,對數據資產入表(計入財務報表)提供了原則性指導。

  這一政策變化對銀行業影響深遠。過去,銀行在數據治理、數據平臺建設上的投入通常被計入成本項,而上述規定實施后,高質量的數據資產可被量化并計入資產負債表,進而提升企業估值。這背后離不開頂層設計的逐步引導,《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規近年相繼出臺,《暫行規定》則從制度層面確認了數據的資產屬性。

  在披露的2024年年度報告中,中信銀行、光大銀行、恒豐銀行、寧波銀行等均透露了具體的數據資產入表金額。其中,光大銀行數據資產入表金額高達1809萬元,寧波銀行、中信銀行、恒豐銀行的這一數據分別為600萬元、579萬元、112萬元,各家銀行在數據資產入表金額的統計上還存在一定的統計口徑差異。

  雖然上述入表規模不大,但意義重大。“這體現了銀行數據從成本項正式轉變為資產項。”有會計師事務所人士表示,“隨著評估體系逐漸完善,未來數據資產的規模有望快速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各家銀行針對數據資產入表的進展不一。工商銀行和招商銀行在年報會計政策變更部分提到,2024年生效的《暫行規定》對其財務狀況無重大影響;華夏銀行、浦發銀行也提到了各自推進數據資產入表的情況,但未透露具體的入表金額。

  一位不愿具名的銀行業資深從業人員認為,隨著技術成熟和監管完善,未來三到五年將是銀行業數據能力建設的關鍵期,“那些在人才、平臺和財務處理上提前布局的銀行,有望在數字化轉型中占據先機。”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張文

VIP課程推薦

加載中...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7X24小時

  • 05-26 優優綠能 301590 --
  • 05-23 中策橡膠 603049 --
  • 05-19 古麒絨材 001390 12.08
  • 05-08 威高血凈 603014 26.5
  • 05-08 太力科技 301595 17.05
  •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