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韓宇航
界面新聞編輯 | 江怡曼
近期銀行理財掀起的“價格戰”戰火未熄。
進入7月,各大銀行理財公司依然在“卷”費率。界面新聞記者根據Wind信息不完全統計,7月以來已有百余只銀行理財產品發布費率優惠公告。
這批“降費大軍”以固收類和現金管理類產品為主,其中招銀理財卻有兩只混合類理財產品調降至“零費率”,這在過去較為少見。
浦銀理財降費類目最“全面”
根據界面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參與降費產品的固定管理費幾乎都在0.15%以下,多數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的管理費率則下調到0.10%以下。銷售費用方面,調降后的費率也幾乎都在0.2%以下。

銀行理財收取的費用包括固定管理費、托管費、銷售費、超額業績報酬、認購費、申購費以及贖回費。其中認購費和申購費在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時收取,贖回費在贖回產品時收取,但目前絕大多數理財產品均不收取這些費用。根據普益標準統計,今年以來,收取認購費和申購費的理財產品比重不及1%,收取贖回費的理財產品比重不超過5%。
所以目前銀行理財收取的費用主要集中在固定管理費、托管費、銷售費和超額業績報酬。
整體來看,7月以來參與調降的具體費率還是以固定管理費和銷售費為主。
但界面新聞記者發現,近期浦銀理財參與降費的產品除了下調固定管理費和銷售費,還都將托管費進行了下調,下調幅度也比較統一,都是從0.05%下調至0.03%。
對于托管費率較少參加費率調降的原因,業內人士指出是因為銀行理財產品的托管費率通常維持在很低的水平,下調空間已十分有限,故單純通過下調托管費率難以形成有效讓利。
界面新聞記者參考其他未參與調降托管費產品的說明書發現,多數產品的托管費率都在上述浦銀理財產品調降后的水平上,即0.03%。
“0費率”不止于現管類產品
從費率調降力度來看,招銀理財和上銀理財下手最“狠”。
“招銀理財招贏日日金15號現金管理類理財”、“招銀理財招贏日日金27號現金管理類理財”、“上銀理財‘易享利’系列開放式理財產品”、“上銀理財‘穩添利’系列開放式理財產品(4個月)”等多只產品的固定管理費率都降到了0.01%,遠遠低于其他同類產品。兩家理財公司的多只產品甚至降到了零費率。
費率優惠至0%,對于銀行理財產品來說并不新鮮。回顧此前銀行理財降費潮可以發現,多數降低至零費率的產品都是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比如招銀理財的多只“日日金”系列現金管理類產品就曾在去年和今年6月降至零費率。
但7月兩只調降至“零費率”的招銀理財產品“招銀理財招越量化對沖(平衡型)十五個月定開一號混合類理財”和“招銀理財招越量化對沖(平衡型)十五個月定開三號混合類理財”都是風險等級為R3的混合類理財。
作為參與費率調降產品中的“另類”,這兩只產品有何不同?界面新聞記者發現它們近期業績表現都不盡如人意。以“招銀理財招越量化對沖(平衡型)十五個月定開三號混合類理財”為例,根據Wind數據,截至7月5日,該產品歷史收益率為-2.17%。近一年年化收益1.14%,近三個月年化收益率僅為-8.13%。
通過其歷史收益曲線可以看出,從2022年中旬開始,其歷史收益率一直無法突破0%。另一只產品“招銀理財招越量化對沖(平衡型)十五個月定開一號混合類理財”情況稍好,但收益率也遠遠低于業績比較基準,業績難稱“達標”。

未來其他業績不佳的權益類理財是否會加入降費隊伍中也值得期待。但對于投資者而言,收益率為負值的理財產品,即使降費,作用也僅僅只是“少賠了”而已。
其實作為參與費率調降的主力軍,固收類產品和現金管理類產品也有些“迫于無奈”的意味。
普益標準研究員李振宇指出,近期銀行多次下調存款利率,導致現金管理類及固定收益類產品的收益承壓較大,疊加美聯儲降息預期不斷下降、國內資本市場表現不佳、理財投資“資產荒”愈加嚴峻等因素,理財產品的收益表現普遍下降是再度掀起“降費潮”的主要原因。
階段式降費將成常態
多位業內人士都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銀行理財產品費率未來繼續下調空間有限,從國內外成熟資管行業來看,目前的費率水平已經接近底部。
經常被拿來和銀行理財比較的公募基金近期也迎來了降費潮。截至7月6日,過去一年共有3000多只公募基金實施降費。界面新聞記者根據Wind數據對比了同樣主要投資債券類資產的主動債券基金,發現0.3%是絕大多數主動型債券基金的管理費率水平,多數產品的銷售費率則在0.1%至0.4%區間。
對于理財產品一再掀起降費潮,一位股份行理財子人士對界面新聞記者直言:“就是卷!”。該人士指出,理財費率的降低無疑會影響公司營收,但如果能形成較大的產品規模,即使費率下降還是可以保持一定水平的收入。同時該人士表示,銀行理財基于普惠金融的屬性,會保持相對低于公募基金的費率水平。
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師艾亞文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未來費率打折的現象會比較常見,基于效果考慮可能會出現階段性下調和階段性恢復的情況。
普益標準分析也指出,銀行理財降費的成本相對于保持客戶黏性帶來的價值不算太高,在產品收益欠佳背景下,理財公司通過降費吸引投資者或是一種合理選擇。因此,理財產品的“階段性降費”仍會發生,但下調幅度將受限。
“不過,從長期來看,僅通過降費參與市場競爭并不能持久,更重要的是通過科技賦能,實現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不斷吸納和培養專業人才,提升自身的研發和運營能力,推動產品不斷創新和可持續發展。”普益標準研究院在報告中指出。

責任編輯:曹睿潼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