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 | 曾剛
近日,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24年第二季度例會指出,引導大銀行發揮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主力軍作用,推動中小銀行聚焦主責主業,支持銀行補充資本,共同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發展。
相關數據顯示,以城商行和農商行為主體的中小銀行的不良率要顯著高于行業平均,而不良資產增加會使風險加權資產規模進一步擴大,會引起資本充足率下降。商業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需要補充資本金以加快不良資產的處置,從而增強風險抵御能力。從中長期來看,中小銀行面臨著比大型銀行要更嚴峻的資本補充挑戰。因此,中小銀行的資本充足狀況與面臨的挑戰須予以重點關注。
中小銀行風險與資本充足狀況
目前,中小銀行(城商行、農商行、村鎮銀行以及民營銀行等幾類主體)的資本充足率狀況仍面臨較大壓力。截至2023年末,中國商業銀行整體資本充足率為15.06%,其中,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和民營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7.56%、13.43%、12.63%、12.22%和12.32%??傮w來看,各類中小銀行的資本充足率要顯著低于中大型銀行,且較上年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農商行下降15個BP,民營銀行下降8個BP,資本充足水平有待提升。
在不良率方面,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我國銀行業不良貸款余額3.37萬億元,不良貸款率1.59%,其中,城商行不良貸款余額5331.67億元,不良率1.78%,農村商業銀行9052.6億元,不良率3.34%。總體上,以城商行和農商行為主體的中小銀行的不良率要顯著高于行業平均。
近年來商業銀行保持較大的撥備計提力度,商業銀行撥備覆蓋率呈上升趨勢,2023年增速放緩稍有回落,但仍維持歷史高位。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銀行業撥備覆蓋率為205.54%,較2023年末有小幅下降。其中,城商行撥備覆蓋率為191.24%,略低于行業均值,農商行撥備覆蓋率為132.71%,不僅顯著低于行業平均,也接近120%的監管要求底線。
不良資產增加會使風險加權資產規模進一步擴大,會引起資本充足率下降,同時核銷規模和風險撥備計提的增加會侵蝕利潤,從而降低留存收益對資本金的補充作用,加劇銀行資本金不足。在此背景下,商業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需要補充資本金以加快不良資產的處置,從而增強風險抵御能力。從中長期來看,中小銀行面臨著比大型銀行要更嚴峻的資本補充挑戰(盡管大型銀行所接受的監管資本要求更嚴格)。
中小銀行資本補充面臨的挑戰
在實踐中,對應著不同層次的監管資本要求,銀行有內源和外源兩種不同的資本補充渠道。其中,內源性補充主要是通過利潤轉增的方式實現。外源性渠道則對應著不同類型的資本工具,在我國的實踐中,IPO、配股、定向增發、可轉債以及間接入股模式的專項債等渠道主要用于補充核心一級資本;永續債、優先股、轉股協議存款模式的專項債主要用于補充其他一級資本;二級資本債主要用于補充二級資本。從實際情況,受內外因素的影響,中小銀行的資本補充面臨著一些挑戰,值得關注。
首先,經營環境承壓,制約內源資本積累能力。在經濟結構轉型、利差收窄的大背景下,中小銀行盈利情況受到一定沖擊,影響了銀行補充資本的能力。2023年全年,我國商業銀行累計實現凈利潤2.4萬億元,同比增長3.2%,增速較2022年的5.44%的增速下滑了2.2個百分點。利潤下滑的主要因素源于凈息差持續收窄,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商業銀行凈息差1.64%,相比2023年末大幅下行了15個BP,創歷史新低。其中,農商行、城商行的凈息差分別為1.72%和1.45%,較2023年末下降了18個BP和12個BP,與2022年末相比,則下降了38個BP和22個BP。銀行業凈息差的下降,一方面來自于當前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以及中小企業的利息、本金延期的大背景下,銀行資產收益率下行壓力增大;另一方面,也是大型銀行客戶下沉,導致中小銀行原有市場競爭加劇。
與大型銀行相比,中小銀行缺乏獲取非利息收入所需要的業務牌照(如理財、投資銀行等),在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嚴格中小金融機構準入標準和監管要求”的背景下,這些牌照獲取的可能性進一步降低。這意味著,凈息差收窄對收入結構單一的中小銀行造成的負面影響更大。從長期來看,利潤留存所形成的內源資本補充是銀行資本最具可持續性的來源,但在經營挑戰加大,盈利能力下降的背景下,中小銀行內源資本積累能力持續削弱。
其次,監管強化背景下,中小銀行資本補充壓力有所增加。一方面,2021年以來,監管部門持續防范化解金融風險,資管新規、金融資產分類規則日趨嚴格,中小銀行面臨資產風險權重上升、表外業務回表的壓力,這又進一步加速了銀行的資本消耗。相對于大型銀行,中小銀行客戶整體風險要高于大型銀行,在更嚴格的風險分類要求下,中小銀行開展信貸業務所帶來的資本消耗可能更大。此外,盡管2023年末頒行的資本新規對差異化資本監管進行了探索,在一定程度上簡化了中小銀行(特別是100億以下小銀行的)資本監管規則,但正如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所指出的,對中小銀行的“差異化”監管并不是“放松監管”,在風險資產優化空間有限的背景下,中小機構面臨的監管要求實際上可能會有所提升。
另一方面,中小銀行公司治理監管制度日益完善,原有不合格股東(因股東資質不合格或資金來源不合規等等)的股權面臨清退,而新引入股東的準入門檻又進一步提高,中小銀行通過引入外部投資者來增資擴股、補充核心資本的渠道受到了更嚴格的管理。
第三,市場化融資渠道有待進一步通暢,部分機構難以達到準入門檻。金融市場是銀行外源資本補充的重要來源,就目前的各種外源融資工具來看,中小銀行仍面臨一些約束,融資規模相對有限。公開上市方面,排隊上市的中小銀行數量很多,但上市前景仍不明確,且能夠最終上市的中小銀行鳳毛麟角,相對于數千家的中小銀行群體來說,難以成為多數機構的融資來源。同時,與公開上市相類似,永續債和優先股同樣有著較高的發行門檻,難以普及到絕大多數機構。而在二級資本債券方面,中小銀行二級資本債信用溢價上升較為明顯,風險較高機構的相關債券的市場接受度在最近兩年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第四,地方專項債作為非市場外源融資渠道,不具備長期可持續性。2020年5月,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宣布擬發布11項重大金融改革措施,其中就包括《中小銀行深化改革和補充資本工作方案》。2020年7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著眼增強金融服務中小微企業能力,允許地方政府專項債合理支持中小銀行補充資本金。
專項債注資中小銀行主要有轉股協議存款、間接入股兩種方式,多數用于非上市中小銀行補充資本,亦有部分用于H股上市城商行或省內中小銀行并購重組。轉股協議存款模式用于直接認購中小銀行發行的具備轉股協議存款特征的資本工具,可用于補充其他一級資本或二級資本;間接入股主要通過國有平臺企業直接認購銀行股份或注資,可補充商業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
在中小銀行市場化外部融資渠道受限的情況下,地方專項債成為了重要的外部資本金來源,在推動中小銀行新一輪的改革化險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2020-2023年,支持中小銀行資本補充的地方專項債分別發行353億元、1594億元、630億元和2183億元,2023年明顯加速。分機構類型來看,中小銀行資本專項債共注資597家機構,主要用于農村金融機構,其中,農商行總計劃金額2231億元,機構307家,單家平均金額7.3億元;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總計劃金額1009億元,機構230家,單家平均金額4.4億元。
需要指出的是,專項債作為特殊形式的財政資金,其運作并非基于市場化原則,更多考慮的是承擔風險化解時期的公共需要,并非中小銀行在經營中可以依靠的長期資金來源,否則,一方面會給地方政府造成更大的財政負擔,另一方面,也容易扭曲中小銀行的風險激勵機制。
如何更好地支持中小銀行資本補充?
從監管政策角度看,一方面,應進一步推進中小銀行改革和風險化解工作,通過重組、合并以及專項債注資等手段,推動高危機構穩妥退出市場。與此同時,引導中小銀行完善公司治理和經營理念,淡化“規?!鼻榻Y,轉向“質量”優先的發展模式,逐步構建資本集約式的經營管理機制,深耕區域經濟走差異化發展道路。另一方面,監管部門可以繼續探索差異化資本監管要求,可根據中小銀行的業務和風險特征,在審慎、合規的前提下,探索差異化的監管要求,適度放松其資本約束,緩解資本補充壓力,為中小銀行更好支持服務本地經濟創造更為良好的條件。
從金融市場政策角度看,應不斷優化政策和市場環境,拓寬符合條件的中小銀行的資本補充渠道:一是完善資本市場政策,支持符合條件的中小銀行發股上市融資;二是適當降低各類資本工具的發行門檻(特別是規模類門檻),簡化發行審批流程,提高發行效率,支持符合條件的中小銀行發行永續債以及二級資本債券,并以此引導中小銀行從關注規模向關注質量和效益轉變;三是擴大央行票據互換(CBS)操作的規模和范圍,進一步提高中小銀行各類資本工具的流動性。此外,也可以考慮將中小銀行發行的資本補充工具(如永續債、二級資本債等)納入貨幣政策操作范圍(如可作為再貸款的合格抵押品),提升市場對中小銀行資本債的接受程度;四是繼續擴大銀行資本工具的投資人范圍,引入更多的合格投資主體,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可優先考慮保險公司、證券投資基金、銀行理財以及社?;鸬葯C構投資者,以及風險承受能力較高的私人銀行客戶等,拓寬投資銀行資本債券的投資人群體。
(本文作者介紹: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