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新浪財經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浪頭飲食/ 郝顯
4月26日,千味央廚發布了年報和一季報,前幾年的高增長戛然而止,代之以凈利潤連續大幅下滑。
2024年公司實現營收18.68億元,同比下滑1.71%,一季度營收僅微增1.5%。2024年歸母凈利潤一舉下滑37.67%,一季度則繼續下滑37.98%。從2023年8月起,千味央廚股價就進入持續下滑通道,目前股價不及高點的40%。
作為曾經的“餐飲供應鏈第一股”,千味央廚憑借中國餐飲行業連鎖化率提升和大客戶綁定兩大優勢,獲得了持續增長,2022年以來又搭上預制菜的風口,發展出第二增長曲線。如今,公司的增長邏輯變了嗎?
千味央廚業績變臉 費用激增拉低凈利潤
千味央廚是一家餐飲供應鏈公司,脫胎于思念食品。2012年從思念體系中獨立,主要面向餐飲企業研發、生產和銷售速凍面米制品。當時餐飲市場正在轉向大眾餐飲(以火鍋、快餐、小吃為代表),同時餐飲連鎖化率不斷提升,千味央廚踩在這個風口上,獲得了快速發展。
2024年公司整體營業收入減少1.71%, 值得注意的是,傳統業務陷入大幅下滑及停滯,2023年公司油炸、烘焙、蒸煮類產品增速均在20%以上,而2024年分別增長-11.87%、-4.28%、5.41%。
公司在年報中解釋稱,“下游客戶為積極應對市場競爭調整產品及采購策略,同時受產品生命周期影響,部分傳統產品更新迭代,而新品處于上市初期,市占率尚不及傳統產品。受此影響,公司油炸類核心單品主食油條、芝麻球、春卷以及烘焙類單品蛋撻皮均出現銷售收入下滑情況”。大單品的下滑導致油炸類和烘焙類產品的下滑,蒸煮類產品收入增長則主要是咸包產品增長帶動,此外還有味寶食品并表的影響。
近幾年餐飲渠道較為疲軟,為了迎合消費者對性價比的追求,諸多餐飲企業紛紛選擇降價吸引顧客,同時向供應鏈壓價,對上游企業造成較大壓力。與此同時,速凍食品市場結構也在發生改變,冷凍調理菜肴類市場快速發展,傳統米面食品面臨較大壓力。
從千味央廚自身來看,其核心單品如油條、芝麻球等市占率已經較高。從客戶角度來看,2024年公司大客戶數量增加8.81%至173家,但是前兩大直營客戶銷量分別減少11%及15%,大客戶依賴的風險開始暴露。
2024年千味央廚對產品重新分類,根據新的分類,核心收入來源主食類產品收入減少6.88%,小食類收入減少13.79%,烘焙甜品類收入增長為0,僅冷凍調理菜肴類及其他業務收入增長273.39%,但是該業務收入規模僅1.42億元,占比不到8%,對收入的拉動有限。
在市場壓力下,千味央廚增加了銷售投入,開拓新的渠道。同時在區域試銷成功的產品中選擇有市場潛力的新品進行全國推廣。此外還開展一系列活動,助力推廣和銷售。
這使得期間費用激增,2024年在收入下滑的情況下,千味央廚銷售費用增長13.33%,管理費用增長12.56%。2024年銷售費用率提升0.72個百分點至5.4%,管理費用率提升1.38個百分點至10.93%,一季度銷售費用率更是提高到8%。這使得凈利率大幅下滑,也是去年凈利潤大幅下滑的重要原因。
激烈競爭之下 如何破局?
千味央廚2021年公司成功登陸深交所,2022年開始試水預制菜業務,此后預制菜業務獲得快速增長,成為重要的增長點。
但是預制菜業務仍存在兩個問題,一是體量較小,2024年冷凍調理菜肴類及其他收入總計才1.42億元,無法完全彌補傳統業務的下滑缺口。二是預制菜業務毛利率較低,2024年冷凍調理菜肴類及其他業務毛利率僅為14.87%,遠低于23.38%的平均毛利率。
千味央廚本來就面臨盈利能力下滑的威脅,2024年在費用率大增的情況下凈利率下滑至歷史新低。去年毛利率輕微下滑,今年一季度毛利率下滑1個百分點左右。
目前速凍食品領域競爭激烈,頭部企業紛紛產能擴張和進行全品類布局,中小玩家則在下沉市場通過低價策略搶占市場。
思念食品曾向媒體表示,速凍面米市場價格戰有升級趨勢,盡管不會“傷筋動骨”,但單一產品線從定價開始就在適當讓利,終端銷售過程中還有買贈、促銷等手段。這是C端的情況,B端同樣面臨激烈競爭,在今年召開的電話交流會上,如何應對競爭是投資者關注的高頻問題。
2024年1月公司完成5.79億元的定增,主要用于收購味寶食品80%股權及蕪湖和鶴壁兩個食品加工建設項目。這兩個項目主要系對速凍面米制品產能進行擴充升級,合計新增 10 萬噸年標準產能。
截至2024年千味央廚有3個在建項目,目前公司總設計產能19.66萬噸 ,實際產能12.38萬噸,去年銷量下滑將產能利用率拉低到63%。此外,在建產能達到8.4萬噸,未來全部投產之后,能否消化是個很大的問題。
而且對于千味央廚來說,其產品品類較多,不同品類之間產能利用率差異較大,以蒸煎餃為代表的爆品生產線接近滿負荷,部分傳統品類產能閑置率較高,提前規劃的新增產能能否滿足市場需求,是另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截至2024年千味央廚固定資產已經達到10.45億元,比2022年增加了65%,而收入僅增長25%。如果產能無法消化,減值風險不容忽視。

責任編輯:公司觀察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