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 崔文靜 實習生 張長榮 北京報道 ?
公募變革沖擊波效應日益顯現。
2025年5月7日,《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發布,給券商研究所帶來了“沖擊波3.0”。而在此之前的近兩年以來,券商研究所已遭“兩連擊”:2023年7月公募基金費率改革(以下簡稱“公募費改”)的首輪沖擊;同年12月《關于加強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證券交易管理的規定》發布后的“降傭第二彈”。
值得注意的是,此輪《行動方案》只是新一輪公募變革的“前奏”,未來還將有至少20余項配套政策陸續出臺。隨著更多政策的到來,此輪公募變革的力度將持續提升。對于券商研究所來說,則意味著“沖擊波”的日漸強化。
多位券商研究所所長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公募費改使券商研究所傭金由“萬八降至萬四”,對收入影響較大。
“公募變革下公募基金大洗牌,受其影響,券商研究所傭金分倉收入持續縮水,研究所也將隨之洗牌。”某券商研究所所長表示。
據其分析,券商研究所洗牌將呈現三大趨勢。
首先,由于增效困難,研究所將優先降本,采取降薪減員等措施;其次,展業方面,券商研究所將降低賣方業務依賴度,側重券商內部業務協同,以及集團、股東資源拓展。再者,中長期來看,一些中小券商研究所將逐步退出賣方業務,轉為對內服務,乃至被裁撤或合并。
“第三彈”沖擊波
伴隨《行動方案》的發布,公募基金傭金分倉將再度縮水,新一輪沖擊較公募費改帶來的沖擊或更大。
此輪公募變革緣何導致券商研究所傭金分倉進一步減少?
一方面,公募基金考核調整后,將重業績而非規模,不鼓勵主動權益而鼓勵被動型產品。而被動型產品對研究的需求低,這將使公募基金對研究所的需求顯著下降。
另一方面,此輪調整,將導致公募基金洗牌,中小公募基金生存壓力增加,需降本增效,其向研究所付費的意愿自然也會下降。有基金公司表示,其所在公司目前已要求每一筆投入都要帶來收入轉化,費用支出變得更謹慎。
與此同時,當前公募變革只是開端,未來三年內一系列配套政策將陸續出臺。這也意味著,政策的沖擊或將持續較長時間。受此影響,券商研究所傭金分倉收入縮水幅度,亦將持續擴大。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從傭金分倉收入來看,此輪公募變革將導致券商傭金分倉大盤子顯著縮水,但由于《行動方案》要求公募基金向投資者收取的管理費用、公募基金經理個人收入等,必須與基金產品收益情況高度掛鉤。根據券商研究所資深人士分析,這將倒逼公募基金切實提高基金產品收益情況。而這需要增強深度研究能力,恰恰更離不開券商研究所的助力。
未來公募基金對券商研究所的需求將更看重專業性與深度,此類研究需求“在精不在多”。經歷過完整市場周期,尤其是曾精準預測股市變動的老牌專家型研究員,將會更受歡迎,而年輕研究員的競爭力可能會相對下降。
根據券商研究所資深人士講述,在2023年之前的幾年間,諸多券商研究所大舉擴容。彼時,一位勤奮、有天賦的年輕研究員,鍛煉三五年以后,有機會跳槽至其他研究所擔任行業首席,獲取高薪。此后,這一現象將顯著減少。
“高薪挖首席經濟學家、資深行業首席的情況仍將存在,但高薪聘請年輕研究員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年輕研究員,特別是年輕行業首席的收入或將縮水。”受訪人士直言。
洗牌三大方向
在這個背景下,以公募基金傭金分倉為收入大頭的券商研究所,也將面臨重新洗牌。在包括券商研究所所長在內的諸多業內人士看來,未來,一批券商研究所將逐步退出賣方市場。
如果券商內部業務對研究所的賦能需求有限,研究所或被裁撤。此類以規模較小的券商為主。
運氣較被裁撤好一點的,是轉為內部賦能:大幅降低賣方業務比重,乃至不再發展賣方業務,轉而專注于內部協同。此種情況下,研究所轉為券商成本部門,但由于其能夠為其他業務條線帶來業務賦能,仍然具備存在價值。不過,此類研究所需要壓縮規模,轉為對內服務后,所需人手將較賣方業務階段少得多。
不過,對于頭部券商研究所,以及規模有限但集團研究需求大的部分中小券商研究所而言,機會則相對更大,其可以兼顧賣方業務與內部協同、集團賦能。
在這種情況下,降低賣方業務依賴度,加大券商內部服務與集團服務力度,是此類券商研究所的可選路徑,也是公募變革下券商研究所的最佳選擇。
應對四大策略
面對公募變革沖擊,券商研究所當如何應對?
綜合多位受訪研究所所長分析,或有四條路徑可供參考。
路徑一,降低賣方業務依賴度,加大對內服務力度,加強內部協同,充分發揮內部服務價值。
路徑二,開拓集團資源與股東資源,學會利用集團與股東拓展創收路徑,尤其是通過內部計價方式獲取更多收入。
路徑三,創新業務創收模式。券商研究業務一定程度上類似于智庫,具有多種經營模式。隨著傭金分倉收入下降,研究所可以探索其他經營模式,只要能發揮好專業價值,就能開拓出更為多元的價值體現途徑。同時,在傭金分倉收入減少的大背景下,研究所需要更注重平臺化運作。
路徑四,壓縮研究所規模,控制研究人員與銷售人員數量,控制成本。“與其成本太高,被公司或集團整合;不如先自行控成本,增強性價比。”有研究所資深人士直言。
值得注意的是,在受訪研究所所長們看來,盡管其短期內計劃控制研究所規模、壓縮人工成本,但仍計劃吸納優秀人才。
一方面,對于以首席經濟學家為代表的專家型人才,研究所所長、副所長等管理型人才,資深銷售等資源豐富人才,研究所仍然會繼續招聘,但所開薪酬可能會壓縮。
另一方面,對于普通行業首席等,研究所則不會再急于招聘。而是待市場薪酬進一步下降,研究所逐步出清,更多人才面臨重新擇業之時,再行出手。彼時研究所能夠以較目前更低的成本吸納人才——換言之,研究員如果足夠優秀,后續若因研究所被裁撤等因素而面臨失業,找到研究所工作的可能性仍然不低。
哪些券商沖擊更大?
新一輪公募變革下,哪些券商研究所所受沖擊相對更大?
綜合受訪券商研究所資深人士分析,對賣方研究依賴度高,并且公募基金傭金分倉收入在研究所總創收中占比較高的研究所,所受沖擊相對更大。
具體來看,三類研究所面臨的沖擊波或更劇烈。
首先,研究所影響力遠勝于券商影響力,即券商規模偏小,但研究所規模較大。此類研究所借力券商內部業務賦能,以縮小傭金分倉沖擊的機會相對較小。
其次,近幾年研究所規模大幅擴容、高薪挖人的券商研究所。在公募基金集體收縮傭金支出的環境下,其傭金的穩定性或較為有限。與之相對,老牌頭部券商研究所抗跌性更勝一籌。
第三,研究所實力強勁的頭部券商,如果市場化依賴度高,沖擊也會相對較大。相對而言,以對內服務為主,更看重平臺化運營的券商研究所,比如中信證券研究所,此輪影響則會相對較小。
記者綜合中國證券業協會官網、Wind數據梳理發現,截至5月14日,持證分析師規模在100人以上的券商研究所共有18家,其中,對應2024年營業收入排名在20名以后的券商,有長江證券、國金證券、華福證券、華創證券、國盛證券5家。
其中,長江證券2024年營業收入位列券業第23名,但其研究所業務實力強勁,2024年總傭金高達5.65億元,位列券業第三,僅次于中信證券和廣發證券,其研究所競爭力遠勝于公司層面綜合影響力。
華創證券、國盛證券研究所總傭金排名,同樣顯著高于公司層面營業收入排名。以2024年數據為例,華創證券研究所總傭金位列行業第18名,公司總營收則排在第43名。國盛證券2024年總傭金位列第20名,其排名較公司總營收高37個位次。
需要注意的是,券商研究所競爭力遠勝于公司層面綜合影響力,并不必然意味著,該研究所在此輪改革中所受沖擊更大。如果研究所能夠開拓更為多元的市場化創收路徑,善于開發集團與股東資源層面業務機會,以深度研究取勝、在有限的傭金分倉中獲得更大比例“蛋糕”,其同樣有望獲得較好發展,在研究所層面保持既有競爭力乃至更進一步。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