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財經》年會2025:預測與戰略暨2024全球財富管理論壇”在北京舉行,“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創始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原院長白春禮在論壇上表示,未來產業代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孕育一個全新的產業,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在更高層次、更高水平上重塑產業鏈和生態系統,是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是戰略競爭的制高點,也是我國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

“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創始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原院長白春禮
白春禮指出,未來產業有四大特征:第一,未來產業深度植根于前沿科技的發展與突破。最近幾年,從技術研究到產業應用的周期越來越短,速度也越來越快,使得基礎科學對未來產業發展的驅動力也越來越強。尤其是突破性的科學進展產生的爆發力是巨大的。
第二,未來產業展現出重塑未來經濟發展的重大潛力。植根于前沿科技發展產生發展的產業還處于孕育期,從技術發展邏輯上看,也展現出強大的發展潛力,還將推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還可以帶來新的產品和服務,激發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來創造大量新的市場、新的需求。
第三,未來產業具有不確定性,而且需要持續高強度的投入。未來產業依賴于前沿科技的發展,而這些技術往往處于探索階段,存在較高的不確定性,需要持續性、高強度的投入。
第四,未來產業是創新生態和學科融合發展中產生。未來產業通常都是有多種技術和學科的交叉融合發展的結果,是多個學科領域融合、協同中發展的,既需要自身領域的重大突破,也依賴于相關領域的科技進展和突破,這些生態系統包括科研機構、大學、企業、風險投資這以及政府支持政策。
談及未來產業的機遇與挑戰時,白春禮強調,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突破,我們還需要進行前瞻的布局,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同時,希望企業能夠更多關注基礎研究。企業要高度重視學術領域新的進展,加強產學研的合作,這個東西不是一個口號,還需要有實際的行動。
最后,白春禮表示,(未來產業)需要耐心資本。如果沒有耐心資本,產業的風險怎么共擔,怎么把它變成一個實際的產業,這也是問題。所以需要產學研和政府幾個部門共同發力,才有可能把它做成。
以下為發言實錄:
各位領導,各位來賓:
大家上午好!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興參加今年的《財經》年會,和各界人士一道展望2025年全球和中國經濟、社會、科技發展趨勢,共同探討大變局時代中國與全球發展的新動力、新機遇和新挑戰。
今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在今年六月結束的科技“三會”上,總書記再次強調:“要瞄準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制高點,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科技創新,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未來產業發展的一系列講話精神,體現了我國當前發展對未來產業的需求,為我國推動未來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同時也明確了發展的要求。
一、未來產業的內涵與特征
我們知道,產業發展的變革帶動歷史發展的躍遷,人類歷史上的3次產業革命,對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產生了深遠的、革命性的影響,從根本上改變了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當前,科技創新對產業發展的引領力、驅動力越來越明顯,新一輪產業革命孕育待發,未來產業的戰略重要性也日趨凸顯。應該說,未來產業代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將孕育全新產業,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在更高層次、更高水平重塑產業鏈和生態系統,是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是戰略競爭的制高點,也是我國發展和培育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
未來產業一般指由前沿技術驅動,當前處于孕育萌發階段或產業化初期,是具有顯著戰略性、引領性、顛覆性和不確定性的前瞻性新興產業。今年年初,工信部等七部門發布的《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指出:“把握全球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趨勢,重點推進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六大方向產業發展。未來產業的定義不是靜態的而是隨著技術和產業的發展變化的。從當前發展的需求以及發展的規律來看,未來產業主要以下幾個特征:
一是未來產業深度植根于前沿科技的發展與突破
近年來,從基礎研究到產業應用的周期越來越短、速度越來越快,使得基礎科學對未來產業發展的驅動力越來越強,尤其是突破性科學進展產生的爆發力是巨大的。例如,mRNA技術引領了新一輪藥物和療法革命的發展。2023年10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科學家卡塔琳·考里科和德魯·韋斯曼,以表彰他們在信使核糖核酸(mRNA)研究上的突破性發現,這些發現助力疫苗開發達到前所未有的速度。2005年女科學家卡塔琳·考里科在論文中指出,將構成mRNA的一種“尿苷”替換成與之類似的“假尿苷”,就能夠遏制mRNA注入體內時引起炎癥出現。據此,她和同事合作開發了一種使用合成mRNA的方法。莫德納公司和德國生物新技術公司應用該方法,在新冠疫情暴發后不到一年時間里開發出了新冠疫苗,而傳統疫苗研發往往需要數年甚至十多年,彰顯了mRNA技術的前景。mRNA被廣泛應用于其他醫療領域。2021年,美國莫德納公司啟動了針對艾滋病病毒的 mRNA 疫苗一期臨床試驗;日本、德國和法國等國的科學家計劃利用這一技術開發流感疫苗、瘧疾疫苗,以及治療心臟病、關節炎等療法。此外,mRNA療法具有多種腫瘤治療方式,在腫瘤免疫治療領域受到廣泛關注。mRNA療法能夠激活患者的免疫系統,幫助人體識別和攻擊腫瘤細胞,研究人員可編碼腫瘤抗原的mRNA,并將其注入患者體內,使宿主細胞產生抗原蛋白,抗原蛋白被免疫細胞識別后,可激活T細胞,進而識別并殺死腫瘤細胞,這就是mRNA腫瘤疫苗。mRNA療法還可以通過在腫瘤微環境中直接生成免疫激活因子,增強抗腫瘤免疫。這些因子可以吸引更多免疫細胞到達腫瘤部位,或增強T細胞和其他效應細胞的活性,提高免疫系統對腫瘤細胞的攻擊力。mRNA療法還可以編碼腫瘤抑制蛋白或毒性蛋白,在腫瘤細胞內表達后,能直接導致腫瘤細胞死亡。當前,mRNA療法在腫瘤治療領域取得一些進展。如,德國一家生物公司公布三款用于治療黑色素瘤、頭頸部鱗狀細胞癌、尿路上皮癌等的mRNA腫瘤疫苗II期試驗進展,三款疫苗均展現出良好的耐受性、安全性和有效性。8月24日,世界上第一種 mRNA 肺癌疫苗在包括西班牙在內的多個國家投入測試,科學界稱這一醫學里程碑具有“開創性”潛力,有望挽救數十萬人的生命。盡管mRNA療法在腫瘤免疫治療方面展現出巨大潛力,但在研發方面仍面臨多項技術瓶頸,如遞送系統優化、免疫反應調控及規模化生產等方面,國內外科研人員正開展針對性研究。
二是未來產業展現出重塑未來的經濟發展的重大潛力
植根于前沿科技發展的產業目前處于孕育期,但是從技術發展邏輯上展現出強大的發展潛力。這些技術創新不僅帶來新產品和服務,還將推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激發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創造了大量新的市場和需求。
例如,核聚變具有清潔、環保、安全、原材料儲量極其豐富等優點,被認為能最終解決人類能源問題。如果人類可以掌控核聚變能量,就能擺脫目前地球的能源與環境危機困擾。比較來看,一個100萬千瓦的發電站,一年要燒200萬噸的煤,排放CO2400-540萬噸;而一個同樣發電量的核裂變電站,一年需要30噸的鈾,沒有CO2排放;如果是核聚變電站,一年僅需消耗150千克的重水和鋰,也沒有CO2排放,而且海水中氘的聚變能可供人類用幾百億年,所以,有科學家認為,人類的終極能源是80%聚變+20%可再生。2022年12月,美國能源部官員宣布,加州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首次成功在核聚變反應中實現“凈能量增益”,即聚變反應產生的能量大于促發該反應的鐳射能量。實驗向目標輸入了2.05兆焦耳的能量,產生了3.15兆焦耳的聚變能量輸出,能量增益達到153%。3.15 兆焦耳的能量相當于二兩炸藥的爆炸威力。這是世界上首次激光核聚變點火,是一個里程碑式的工作,引起了科學界和社會的廣泛關注。
我們國家在核聚變研究方面也有很好的工作,中科院建造的東方超環可以實現以1.2億攝氏度的溫度,101秒的等離子態運行;可以實現高功率穩定的403秒穩態長脈沖高約束模等離子體運行,創造了托卡馬克裝置穩態高約束模運行新的世界紀錄。今年3月我到合肥調研,中國ITER計劃的負責人,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李建剛院士給我說,他們有信心在2027年底,點亮核聚變發電的第一盞燈,我也答應他如果能夠實現,我可以2027年底到合肥與他共同啟動發電裝置,點亮第一盞燈。當前,可控核聚變已接近技術突破的臨界點,商業化應用也越來越近,全球聚變商業公司數量、產業投融資金額大幅增長。據《2023年全球聚變產業》報告顯示,全球聚變公司數量達43家,累計融資超過62億美元。
再如,深海蘊藏著豐富資源,世界海洋強國紛紛布局深海開發。近年來,我國深潛科技快速發展,2020年11月,由中國自主研發的萬米載人潛水器“奮斗者”號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刷新中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當前,我國已實現深海深淵科考常態化,載人深潛技術整體水平已經跨入世界先進行列。我國在實現萬米深潛的過程中,一方面突破了許多關鍵核心技術,帶動了材料、制造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也為深海資源開發開辟了新途徑。今年4月22日至5月6日,我參加了中科院深海所組織的TS2-36-2 航次科學考察,搭乘“探索二號”科考船,在菲律賓公海開展為期14 天的科考任務,我搭乘“奮斗者”號潛水器下潛到7735.9米,作業時長9個小時45分鐘。我們這個航次開展了一系列科學考察任務,包括回收鯨落著陸器,回收海底原位科學實驗基站深淵站等科學任務,還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海底探礦,尋找結核發育區并取樣,我們在海底發現了錳結核并采樣帶回。隨著世界全面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手機、計算機、電動汽車等高新技術發展迅速,對金屬鈷、鋰和稀土元素的需求持續增長,面臨局限性的陸上資源,開發利用深海金屬礦產變得格外重要,也成為科技大國關注的焦點。
截至2019年底,國際海底管理局共批準21個國家的31個勘探合同申請。我國是深海采礦先驅投資者,分別于2001年、2011年、2014年、2015年和2019年獲得多個海底開辟區,目前,已經7擁有3塊多金屬結核勘探區,1塊國際海底富鈷結殼合同區,1塊國際海底多金屬硫化物合同區。我國海底探礦的主要任務最初由大洋協會負責,后來轉至招商局等單位。
三是未來產業具有不確定性并需要持續高強度投入。
未來產業依賴于前沿科技的發展,而這些技術往往處于探索階段,存在較高的不確定性,需要持續性、高強度的投入。以人工智能為例,深度學習的基礎理論最初源于神經科學和統計學的研究,但是在大模型達到臨界規模以前在技術路線有很大爭議,但在短短幾年內實現了重大突破,已經廣泛應用于自動駕駛、醫療診斷等領域。
再如,量子計算是各國高度關注的戰略制高點,一臺操縱50個微觀粒子的量子計算機,對特定問題的處理能力可超過目前運行能力最強的超級計算機,相比經典計算機實現指數級別的加速,具有重大社會和經濟價值,如密碼破譯、大數據優化、材料設計、藥物分析等。世界主要科技大國高度重視發展量子科技,紛紛制定戰略性計劃,加大政府投入。谷歌、微軟、IBM等跨國企業也都在這方面投入巨資,國際競爭非常激烈。
如2023年12月,IBM推出了第一臺擁有1000多個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機,這相當于一臺普通計算機中的數字比特,但量子態變化無常,比較容易出錯。
12月10日,《自然》雜志報道谷歌最新一代量子芯片糾錯能力實現突破,即將錯誤抑制在一個關鍵閾值以下。這種量子糾錯功能被認為是實現未來量子計算實際應用的必要條件。該芯片的性能擴展后,或能推動大規模容錯量子計算的運算要求。這款被命名為“Willow”的芯片,有兩個重大進步。第一個重大進步是“可指數級減少錯誤”。量子計算領域的一個重大問題:處理器沒辦法在增強運力的同時又減少錯誤,這是困擾了科學家們“近30年”的一個惡性循環。谷歌團隊建立了一個可以實施糾錯的機制。通過在很多量子比特上編碼,研究人員們獲得了“邏輯量子比特”。谷歌通過可靠辦法運用了這些邏輯量子比特,“隨著量子比特數量的增加,Willow 芯片可以指數級減少錯誤”。第二個重大進展是Willow速度更快。為了能測試量子處理器的效率,研究人員將之放置在了一個基準下進行融合通信(RCS)計算。Willow的結果很有說服力。量子處理器不到5分鐘處理了一個極為復雜的運算,這需要全球最快的超級計算機10億億億年的時間才能完成。消息發布后,谷歌市值一夜暴漲8120億元,很多美國科技界大佬也紛紛送上祝賀,包括馬斯克、奧特曼等等,足見這款芯片的重要性。
當然,搞量子的人也有對這個成果持有一種懷疑的態度,覺得還需要進一步驗證。不管怎么說,這是一個新的進步,但確實大家還得努力爭取,因為量子計算機目前還沒有真正商業化,還有一段路要走。
我國的量子計算水平整體處于國際第一梯隊,中國科大與有關單位合作,構建了光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系列和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祖沖之”系列,使得我國成為目前唯一在兩種物理體系都達到“量子計算優越性”的國家,習近平總書記今年6月召開的科技三會上,專門提到了這項工作。盡管全球量子科技發展取得了顯著的進展,但是離廣泛的商業應用仍有一段距離,但是發達國家都不敢放棄對該領域的競爭,持續加大投入支持其發展。
四是未來產業是創新生態和學科融合發展中產生。
未來產業通常是多種技術和學科的交叉融合發展的結果,是多個學科領域融合、協同中發展的,既需要自身領域的重大突破,也依賴于相關領域的科技進展和突破。未來產業發展建立在完善的創新生態系統基礎之上。這些生態系統包括科研機構、大學、企業、風險投資者以及政府支持政策等多個方面的結合,是在整個創新生態中演化發展出來的。比如,腦機接口領域,既依賴于腦科學突破的重大發現,也需要信息領域的重大突破,同時還需要關鍵材料的研發進展。比如,今年1月,埃隆·馬斯克宣布Neuralink公司進行了腦機接口設備的首例人體移植,移植者可以通過“意念”移動計算機鼠標。消息一經發布就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也引發了巨大的爭議。
今年5月,Neuralink透露,在1月對患者進行手術后的幾周內,鑲嵌于患者腦組織中的一些接線脫落,影響了信息傳輸速率,丟失了部分數據,導致設備無法正常工作。Neuralink 沒有透露電極線為何會意外收縮。有專業人士認為是因為患者術后殘留在頭骨中的空氣可能導致其運動皮層回縮。也有專家認為,這一問題的出現跟植入物的連接方式有關。目前,腦機接口可以分為侵入式、非侵入式和半侵入式三種類型,三種方式各有優劣,每種大類又可細分為多個小類。Neuralink公司采用侵入式,我們國內在非侵入式和半侵入式方面有很好的研究,比如清華大學和宣武醫院合作,今年1月進行了首例無線微創腦機接口臨床試驗,一位脊髓損傷患者實現了自主喝水等腦控功能。另外,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在預組裝低侵入式柔性神經探針方面,能夠實現低損傷超柔性神經探針的長期穩定記錄,有很好的研究成果。
二、我國發展未來產業的機遇與挑戰
近年來,各國尤其是歐美發達國家加大了未來產業的總體布局,已經把孕育發展未來產業作為重要的戰略部署。美國高度重視未來產業的發展,強調要主導全球未來產業的發展,2021年美國發布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法案,到2025年每年投入100億美元支持未來產業發展,大力支持量子信息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并開出了一份未來產業的名單,包括先進計算、先進材料、先進制造、機器人、下一代通信、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網絡安全、綠色制造、量子計算、納米技術、半導體等,并在相關領域成立了專家委員會推動發展。例如,量子飛躍計劃支持大規模推進量子領域跨學科研究,促進科學、技術、教育和人才發展,17所大學、10家公司、5個國家實驗室和1個聯邦研發機構。歐盟發布加強面向未來歐盟產業報告,旨在圍繞歐洲六大戰略性產業和面向未來產業塑造全球競爭力和領導力,包括互聯網、清潔能源、自動駕駛汽車,氫技術及其系統,智能健康,工業互聯網,低碳產業和網絡安全。我國也出臺了推動未來產業發展的一系列政策。工信部等七部門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國資委在實施煥新行動計劃,這些都對未來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此外,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等省市發布未來產業政策文件,進一步集中力量推動未來產業的布局和發展,在區域層面為未來產業發展注入動力。
我國發展未來產業的機遇與挑戰。
一是具備發展未來產業的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創新擺在黨和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國科技創新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2023年,我國的研發經費支出約到3.33萬億元,研發強度約為2.64%;我國創新人才規模穩居世界首位;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和PCT專利申請量都位居世界首位,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的重要貢獻者。SCI論文數量和高被引論文數量都位居世界第2位,在衡量高質量科研產出的自然指數(Nature Index)排名中,中國位居世界第二位,中科院已連續12年在全球科教機構中位列首位。此外,未來產業依賴于先進的數字基礎設施,如高速互聯網、5G網絡、數據中心等,我國也已經具備了良好的基礎。
二是具備符合未來產業發展的體制優勢。我國新型舉國體制強調長遠規劃和系統集成能力,通過“五年規劃”以及中長期規劃等,出臺了專門未來產業發展指導意見,統籌國家發展各個領域,包括經濟、技術、社會等方面的發展布局和資源配置,保持長期耐心和投入,對未來產業的發展具有重大的價值。
三是具備市場和人才規模優勢。我國具有巨大的市場及多樣化的需求,以及最全的產業鏈,能夠迅速將成果轉化為具有成本優勢的產品。我國培育的科學技術領域的學生和工程師具有重要的規模優勢,這對滿足大規模的未來產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未來產業發展的建議
面向未來產業的發展,我提6點建議供大家探討。
一是強化未來產業總體性、前瞻性研究布局。未來產業高度依賴于前沿和整體創新生態,需要強化未來產業總體性、前瞻性研究布局,夯實創新體系的基礎,從基礎研究、技術攻關等強化布局,強化“非共識”前沿布局,構建起高效、協同和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產業創新布局。
二是強化全球未來產業發展的監測與識別。監測世界未來產業發展態勢,通過技術識別和技術預見,識別未來產業的關鍵領域,跟蹤重點領域科技發展動向,研判國際發展的進展和態勢,及時通過相關機制和手段,吸收國際未來產業能力,強化我國的布局及產業短板。
三是加強面向未來產業的基礎研究能力建設。基礎研究是未來產業技術創新的源頭,沒有基礎研究的長期儲備和雄厚積累,技術創新與突破、應用與開發就成為無源之水。持續加大對科研的投入,鼓勵高校和科研機構進行高水平上開展基礎研究,引導企業尤其是龍頭企業加強基礎研究的布局,投資并深入參與基礎研究,推動事關未來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同時,積極推動基礎性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奠定未來產業發展科學基礎。通過科教融合培育一批跨學科創新人才。
四是構建面向未來產業的產學研發展體系。探索構建未來產業的合作平臺,完善知識產權、合作協同等機制,推動研究機構、高校、龍頭企業形成發展未來產業的合力。強化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構建高效靈活的產業鏈,促進不同行業間的融合。發展耐心資本,引導形成合力,完善國有資本和社會資本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回報共享機制,進一步加強金融對未來產業的機制保障。
五是高度重視人工智能與產業的深度融合。近年來人工智能的發展日新月異,已經從一個科學研究領域演變為深刻變革和影響各個行業的賦能技術,并作為基礎設施推進經濟社會的發展。2024年的諾貝爾物理和化學獎都頒發給了人工智能相關的工作,標志著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融入科學研究,加速科學研究從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自動化和智能化的范式轉變。據報道,美國四分之一小型企業已在使用 AI,助力提升工作效率。比如,多加公司使用Microsoft 開發的AI產品Copilot來完成財務工作,原來一個由幾千人組成的財務規劃和分析團隊,每人每周需要花一到兩個小時做對賬,而如果擁有了新的Copilot,每周只需要10到20分鐘就能完成。
六是加強國際合作與風險治理。依托“一帶一路”等相關機制和平臺,鼓勵國內企業、大學、研究機構強化合作,吸收前沿發展技術,參與全球未來產業發展。圍繞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新態勢,加強倫理規范、風險管理,防范前沿技術應用風險。
以上供大家參考,就講到這兒,謝謝大家!
張燕冬:由于時間關系剛剛您沒有講,咱們國家的一些機遇,我想問一下未來產業咱們面臨著什么樣的挑戰?
白春禮:我剛才講的未來產業的幾個特征,第一個特征是一定有前沿的突破,帶來新的東西。剛才舉了幾個例子,其實最早這幾個新的突破并不是源于我們自己的基礎研究,所以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突破,我們還需要進行前瞻的布局,加強這方面的研究。
第二,希望企業能夠更多關注基礎研究。現在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其實很多可能產業化的工作在基礎研究階段都已經做了布局。比如科學院100多個研究所,在做科研,實驗室坐了在發文章之前就考慮這件事情有沒有可能產業化,有沒有可能應用,有應用把專利申請了,然后再發文章。如果專利沒申請就發文章就失去專利的保護了。比如在美國開個化學大會,都是十幾萬人,其中有一半的參會者都是企業的人,聽教授講完以后覺得有用就說能不能合作,將來可以共同申請專利,有成果以后優先給我轉讓,很積極主動。我們中國開這種會,企業很少來,只有設計一個展臺,兩萬塊錢租一個展臺,把設備展一下才來,沒有多少人來參加學術會議,企業要高度重視學術領域新的進展,加強產學研的合作,這個東西不是一個口號,還需要有實際的東西。
第三,耐心資本。我也碰到很多企業界的同志,包括香港的,現在有錢,房地產要轉型,看有沒有好的科研項目,要說一個比較長期的,有不確定性的,現在屬于孕育期的,投資人說我今天投了最多兩三年上市,然后我撤出來。如果都這么想,沒有耐心資本,這個產業的風險怎么共擔,怎么把它變成一個實際的產業,這也是問題。所以需要產學研和政府幾個部門共同發力,才有可能把它做成。
張燕冬:謝謝!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