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時代,金融消費者權益如何保護?機構接連出招

數字時代,金融消費者權益如何保護?機構接連出招
2025年03月14日 17:12 券商中國

  原標題:【聚焦“3·15”】數字時代,金融消費者權益如何保護?機構接連出招

  隨著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與金融市場的日益繁榮,消費者權益保護與反詐騙宣傳教育的重要性愈發顯著。

  在2025年“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到來之際,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結合實地走訪發現,眾多商業銀行和消費金融公司已積極行動起來,采取多樣化手段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內容的宣傳。

  這些宣教活動不僅利用線上平臺和社交媒體等廣泛渠道發布圖文、短視頻等豐富內容,還結合線下展板等形式全方位普及金融知識,提升消費者的金融素養。特別是在今年,針對不法中介代理維權、AI新型技術詐騙等熱點問題,銀行業更是將之作為消保宣教的重點方向,加大了宣傳力度。

  消保宣教持續進行時

  步入3月,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觀察發現,多家商業銀行以及消費金融公司已紛紛行動起來,啟動了一系列旨在保障金融消費者權益的教育宣傳活動。這些活動形式多樣,內容涵蓋反詐情景短劇、圖文并茂的案例展示、寓教于樂的互動游戲以及社交平臺的專題欄目,全方位地在線上平臺及線下活動中展開。

  例如,3月12日,交通銀行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姣姣說消保丨“假維權,真詐騙”警惕非法代理維權陷阱》,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呈現典型詐騙案例;浦發銀行官方微信公眾號“遇見浦發”則是從3月初開始,持續推送“3·15靠‘浦’說”金融消保宣教欄目,圍繞拒絕非法金融、警惕不法中介等層面進行科普。

  消費金融公司方面,3月上旬,馬上消費金融聯合重慶市第一社會福利院,開展了針對老年群體的金融教育互動問答活動。多日來,南銀法巴消費金融在官方微信公眾號上推出“3·15保障金融權益”專項欄目,重點聚焦AI新型技術詐騙、非法集資等熱點問題,為消費者提供實用的維權指南。

  此前,中銀消費金融于2月1日至28日期間,通過進社區、進機構、集團聯動的形式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投資看準‘三適當’,守住錢袋要穩當”專項教育宣傳活動。

(中銀消費金融專項教育宣傳活動現場  )(中銀消費金融專項教育宣傳活動現場  )

  外資行方面,匯豐中國、渣打中國分別推出警惕非法代理維權、提高反詐騙意識的相關推送內容;花旗中國則攜手佰特公益推出“花young財商”項目,以提升青年財經素養為核心目標,融入了金融消保八項權益內容,首期活動計劃落地上海、北京、廣州三城,預計吸引超6000名青年及家庭參與。

  此外,記者走訪上海浦東發現,一些社區已與警方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定期開展防詐騙教育活動。同時,眾多金融機構及金融科技企業的展示板上也時常可見防詐騙宣傳材料,以期進一步增強公眾的防騙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上海市浦東新區世博地區某商場反詐展牌 李穎超/攝)(上海市浦東新區世博地區某商場反詐展牌 李穎超/攝)

  通過梳理不難看出,在今年,銀行業重點圍繞警惕“非法中介”騙局、遠離非法代理維權以及警惕利用AI新型技術實施詐騙的風險提示等層面,呼吁消費者提高反詐意識和樹立理性維權思路來保障金融安全。 

  金融消費亂象不止

  稍早前,中國消費者協會(簡稱“中消協”)發文指出,金融消費領域亂象的根源在于部分機構利用信息不對稱牟取不當利益。一方面,消費者應當加強金融消費知識學習,強化防騙意識,特別是對貸款、投資等金融產品的風險認知,防范各類金融消費陷阱。另一方面,監管部門應當加大監督管理力度。

  根據中消協2月6日發布的2024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顯示,金融消費亂象不止,違規薦股與隱性收費問題突出。這不僅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更破壞了金融市場的公平秩序。

  具體來看,消費者投訴 【下載黑貓投訴客戶端】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違規薦股現象多發。部分證券投資咨詢機構通過虛假宣傳、暗示或保證收益等手段,誘導消費者支付高額“服務費”,違規向消費者提供股票推薦服務。

  二是隱性收費抬高貸款成本。一些消費金融機構以擔保費、會員費、咨詢費、服務費等名目收取隱性費用,實際貸款利率遠超國家規定。

  三是提前還款難和不合理收費。消費者向消費金融機構申請提前還款時遭遇推諉或收取不合理費用。

  四是不正當催收行為屢禁不止。部分催收機構冒充執法人員,或通過騷擾通訊錄親友等手段進行“暴力”催收,對消費者名譽和精神造成損害。

  “相關監管部門應當嚴格落實辦法規定,對違反規定的金融機構依法實施責令限期整改、責令暫停部分業務、限制股東權利等監管措施。”中消協強調。

  謹防AI等新技術潛藏新風險

  近段時間以來,隨著DeepSeek的驚艷亮相,也讓各行各業看到了人工智能(AI)技術落地應用的更多可能性。數字化轉型步伐的加速,使得金融機構也日益將業務模式構建于大數據的基礎之上,諸如用戶畫像繪制、精準營銷等實踐已成為常態。

  然而,個人信息泄露引發的詐騙手段不斷翻新,特別是AI技術的濫用給消費者帶來新隱患。已經有實際案例顯示,詐騙分子也盯上AI技術,利用人臉信息“以假亂真”進行違法犯罪。

  浙江網信網曾發文指出, 隨著人工智能(AI)技術的普及應用,不法分子實施詐騙的精準性、迷惑性、隱蔽性增強,公安、檢察等政法機關辦案將面臨偵查破案難、電子證據調取難、認定處理難等現實困難。

  “如何在利用數據資源的同時,確保個人信息的安全與隱私不受侵犯,已躍升為金融業乃至整個社會發展進程中亟待各方共同努力的議題。”有華東區支付機構風控人士表示,很多機構在追求原始信息數據的過程中,有時被質疑存在過度收集個人信息的行為,合規性風險也隨之上升。

  面對日益復雜的金融產品和不斷更新的詐騙手段,金融業的消費者保護工作仍面臨諸多挑戰。同時,人們對于信息安全的擔憂從未消減。

  實際上,近年來,央行針對涉及“個人金融信息”的違法違規行為已開出上百張行政處罰罰單,涉及銀行、券商、支付機構、消費金融公司等多類機構。

  盡管監管部門與行業內部對個人信息保護及數據安全性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分析人士仍向記者強調,普通民眾對于自身生物識別信息,特別是人臉信息等敏感數據的保護意識尚需進一步加強,“考慮到消費者在信息泄露后維權之難,從信息采集環節就加強個人信息的保護顯得尤為關鍵,多方也需要持續形成合力,共同‘圍剿’涉及信息泄漏的萌芽。”

  在實踐層面,銀行及金融科技集團正不斷加強風控技術手段的創新與應用。監管部門也頻繁發布有關消費者保護及反詐宣傳內容,積極指導銀行等金融機構提升理財防騙意識,切實保護公民的財產安全。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王馨茹

VIP課程推薦

加載中...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7X24小時

  • 03-26 中國瑞林 603257 --
  • 03-24 首航新能 301658 --
  • 03-17 浙江華業 301616 20.87
  • 03-14 浙江華遠 301535 4.92
  • 03-14 勝科納米 688757 9.08
  •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