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上觀新聞


進入5月,小洋山北作業區建設迎來新進展,西1區陸域吹填工作完成,碼頭建設正式開工,站在高處看去,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小洋山北側已經“吹”出了一塊土地。未來,小洋山北側這片區域將建成上海港最大的單體自動化碼頭,也是新一代智能化集裝箱碼頭和生態綠色港區。

小洋山北側項目,最左邊一塊延升至海面接岸工程的土地就是西1區的陸域堆場區域。
上海港的未來
2024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達到5150.63萬標準箱,成為全球首個集裝箱年吞吐量超過5000萬標準箱的世界大港,已連續15年排名世界第一。
然而,上海港岸線資源緊缺,最近幾年,除了羅涇集裝箱港區一期項目外,上海港的岸線資源沒有任何增長,箱量增長基本都依靠螺螄殼里做道場,向效率要增量。
與此同時,集裝箱吞吐量排名全球第二的新加坡港則持續推進大士港的建設,岸線資源不斷增長。2024年,新加坡港集裝箱吞吐量突破4000萬標箱,緊跟上海港之后。到2040年大士港全部建成并投用后,新加坡港的集裝箱年吞吐量預計將提升至6500萬標箱。
在現有的岸線資源的基礎上,上海港想要用效率推動箱量突破6500萬箱太難了。要維持“連冠”,上海港必須建設新的港區。而小洋山北作業區,正是著眼于上海港未來發展的關鍵工程。
小洋山北作業區建成后,將為上海港帶來6100米的新岸線。其中集裝箱碼頭岸線長5500米,包含7個7萬噸級和15個2萬噸級集裝箱泊位,設計年通過能力為1160萬標準箱。該項目將采用最新的自動化碼頭技術,從工程建設到未來運營都嚴格遵循生態綠色港口的要求,將成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基礎設施“數字化”“智慧化”“綠色化”轉型的新標桿,為上海港以及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打開全新空間。
該項目不僅是上海市的重大工程,更是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部水運“十四五”發展規劃確定的重點工程,以及長三角深化合作的典型案例。
“未來,小洋山北作業區可服務于江海聯運、沿海支線和近洋航線,在發揮長江、內河、沿海水運優勢的同時,緩解上海市陸路運輸的緊張局面,提高節能、綠色、環保運輸水平,進一步鞏固上海港全球集裝箱吞吐量第一的地位。”上港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

整個洋山港區的規劃圖,東海大道以北就是小洋山北側,建設中的小洋山北側項目工程則是右上方小格子區域。
史上最大的水運工程
6100米的新岸線是什么概念?上港集團工程指揮部副總指揮吳慶飛介紹,小洋山北作業區的岸線比南側洋山一二三期碼頭的岸線加在一起還長,相當于再造一個洋山港區。
“小洋山北作業區是一次立項的,從投資額和岸線長度來看,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水運工程之一,涉及的圍填海渣土達1億立方米。”吳慶飛說,截至2024年年底,小洋山北作業區已累計完成投資60余億元,2025年度計劃完成投資超40億元。
從地圖上看,小洋山北側是指小洋山島東海大道以北的區域,新建的小洋山北作業區要先在北側陸地的基礎上填海造地,圍填出碼頭堆場的土地,然后再向前建設碼頭。

小洋山北側項目從西到東又被劃分為西1區、西2區、中區、東區四個部分。
由于工程量巨大,小洋山北作業區項目從西到東又被劃分為西1區、西2區、中區、東區四個部分,并采取“整體立項、連續建設、逐段運營”方案。目前西1區建設進度最快,預計將于2026年年底建成,隨后開展驗收和試運行工作;西2區陸域吹填工作預計今年年內完成50%左右;東區今年將啟動東護岸、東接岸建設;中區則因為涉及海底液化天然氣管線的遷移,需等遷移工作結束,目前仍處于前期準備階段。
記者在現場看到,小洋山北側的東海海面上,近百條工作船正在忙碌地作業。吳慶飛說,高峰期時,這片狹小海域會有超過一百艘船同步作業,算上路上的運輸船等,同時有300余艘船舶服務于小洋山北作業區建設。

現場實景圖。
世界級工程的挑戰
吳慶飛參加過上海港外高橋港區、洋山四期、羅涇港區等多個港口項目的建設,見慣大場面的他表示,小洋山北作業區這樣的超大型項目依然充滿挑戰。
首先是一次立項,分階段交付并無先例,需要在制度上進行新的探索。其次,該項目8個水工標段同步開工,作業面范圍狹小,而現場參與施工的船舶數量多,各種工種交叉作業,管理難度極大。此外,現場的風浪和最新的環保要求也是不小的挑戰。
面對管理難題,小洋山北作業區建設專門成立聯合調度指揮中心,提升聯調聯動職能。面對氣象和環保挑戰,項目組采用小洋山北精細化氣象預報系統,并完成小洋山北作業區臺風、寒潮天氣各類船舶處置方案專家咨詢會,同時加強工程結構的動態監測、建立網格分區、強化生態環境保護。
上港集團工程指揮部工程管理部副經理倪立土介紹,在建設小洋山南側港區時,由于外側有大洋山島作為天然屏障,建港的施工條件比較好。但北側沒有天然屏障,受冬季寒潮和東北風天氣影響,現場風浪較大,常有數米高的大浪。因此,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每個月的有效施工期僅有10天。為此,小洋山北側作業區施工團隊在圍填海建設碼頭堆場的同時,將同步在海上建設一個平行于碼頭的、7500米長的防波堤。
“防波堤建成后將改善現場施工環境,并成為未來小洋山北作業區的一道屏障。”倪立土說,在建造防波堤時,項目團隊創新采用了“大圓桶”作為防波堤的基礎,這也是桶式基礎裝置首次在外海碼頭和駁岸結構中應用。

桶式基礎裝置圖示。
“大圓桶”預制高度超過30米,總重超過5000噸。其下部是個橢圓形的柱體,上部則是中空墻體的設計,并且墻上有消浪孔和魚礁孔,方便小魚自由穿行。
如果采用過去拋石建防波堤的方案,就需要在海里堆填一座小山,這在大風浪的條件下不僅難度較大,而且需要的資源也更多,最底下的拋石寬度要達到200米。現在采用桶式基礎裝置,只需占海40米,并且中空的設計使海洋生態不會被人造的防波堤分割開。

中空的設計使海洋生態不會被人造的防波堤分割開。
目前,2828米長的西防波堤工程已累計完成桶式基礎預制55個,累計完成安裝45個。這些“大圓桶”通過北斗定位系統,在水底精準地一字排開,形成防波堤的主體部分。
“這樣的龐然大物,一旦翻倒便不可逆轉,因此我們前期進行了充分的模擬試驗,確保實戰次次都能一次到位。”倪立土說,在首次模擬試驗中,“大圓桶”就在入水那一刻側翻了,施工團隊總結了失敗的原因并改進了作業方式,使用吊機輔助“大圓桶”水平移動。
記者了解到,在工程項目緊鑼密鼓推進的同時,相關方面也正在研究小洋山南北兩側整體一體化運營方案。“這是一個需要多部門聯合研究的重大課題,通過資源的統籌和聯動,將實現1+1大于2的效果。”上港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
原標題:《東海“吹”出一塊土地,將建上海港最大單體自動化碼頭》
欄目主編:李曄 題圖來源:上港集團提供 圖片來源:作者攝、上港集團提供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王力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