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
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承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5年年會”于3月23日-24日在北京舉行。清華大學管理實踐訪問教授、中金公司原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朱云來出席并演講。
以下為演講實錄:
朱云來:感謝邀請我來參與 “改革激發增長新動能專題研討會”這個探討,我也就此準備了一個簡短的幻燈片。
我擬定的題目,乍看或許顯得有些夸張、激進,實則并非毫無依據。接下來希望通過展示的幾張幻燈片,能夠為大家詳細解釋。
大家或許還記得,大約不到 50 年前,中國開啟了意義深遠的改革開放,其影響一直延續至今。如今,我們步入了全新的歷史階段,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關鍵還是要堅信改革的力量。倘若沒有持續改革,實際經濟增長或許難以有如此亮眼的成就。改革的本質,在于依據生產力發展的需求,對生產關系進行調整與優化,進而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更為充沛的社會活力。那么,改革的根本要點是什么呢?是系統地全面研究,找出發展進程中的卡點、堵點以及偏差之處,構建起更契合長遠發展的全新體制,個人認為這至少是經濟改革的核心要義。現在,大家可能有時會困惑,感覺需要改革的方面眾多,實則歸結起來,關鍵點或許也是很集中的。
首要的核心在于實現高效率發展。從高速發展邁向高質量發展,這一歷程中,中國過去 50 年的發展成果已令世界矚目。那么,高質量發展的內涵是什么呢?我認為就是高效發展。何為高效?我們要能夠制造出全球頂尖的機器設備,以合理的投入收獲最優的投資回報,這歸根結底是提升經濟效率的問題。如何達成這一目標呢?答案首先是創新、提效。50 年前,我們倡導改革開放;如今,改革創新依然是時代的核心主題,始終未曾改變。當然,科技創新、改革的成果最終要落實惠及社會發展。在全球老齡化的當下,養老問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當下,人們都在探討如何提升消費能力,而養老領域便是未來消費的重要方向。未來,人們退休停止工作后,養老基金將成為維持生活與消費的經濟基礎,而在這方面,也存在一套系統的解決辦法。

下面我們先一起來簡單地回顧中國經濟的發展歷程。1978年,當時中國經濟的平均人均收入也就是約200美元。彼時世界低收入國家的平均值是約300美元,我們的水平比這個值還要低。改革開放后,我國用了10年的時間穿越了第一個點,超過了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收入。再花了大概20年,到2007年我們穿越了中等收入的平均值。到2021年我們達到了世界平均值?,F在我們中國的人均產出已經超過1.3萬美元,跟世界高收入國的門檻水平,約1.4萬美元已經極其接近了,這是我們過去50年系統性的發展成果,我們還在往上趕超。

接下來,我們聚焦發展動力中的關鍵要素 —— 人力資源。在 2000 年,??萍耙陨蠈W歷(英文表述為 College Level Education)的勞動者占比僅為 6%。而時至今日,這一比例已攀升至 30%,彰顯出極為顯著的系統性人力資源質量增長?,F在,我國擁有高達約 2.3 億具備專科以上學歷的從業者。舉個例子,DeepSeek 的梁文鋒,以及昨日遇見的王興興,他們便是這龐大增長基數中涌現出的佼佼者,作為當下最具創新活力企業里的年輕高管,平均年齡僅 33 歲。再看我國科學家與工程師的總體規模,已接近 2000 萬人,與G7 國家同類人才數量的總和相當。或許有人會指出,G7 國家的相關人員經驗更為豐富,但我們的高素質人力資源規模還在以更快速度持續擴大,不斷有新鮮血液注入?;诖?,我們對未來經濟發展滿懷信心,堅信憑借日益壯大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定能為經濟騰飛提供源源不斷的強勁動力。

在此,想稍微談談 AI 的發展進程。AI 的進步與當年的 PC 變革頗為相似?;仡?PC 革命,也就是個人電腦的革新,微軟、蘋果,以及后續的谷歌等一眾公司,均受益于那一輪的發展浪潮。當年,PC 走進了大眾的生活,后來的筆記本電腦更是以其便攜性極大地提升了效率,拓展了應用場景。如今,AI 發展至當下,輕點手機即可運用,對新型人力資源的賦能作用顯著。由此可見,這一輪 AI 發展相較上一輪,或許速度會更快,沖擊也更為巨大。
方才,黃教授與肯?格里芬先生談及未來的替代問題。實際上,鑒于新生產力如此強大,我們勢必面臨經濟學中的分配問題。該如何進行分配?單純以直接勞動作為分配基礎是否已顯不足?這確實需要專家學者進行更深入、系統的共同探討,未來妥善解決。
接下來談談雙碳問題。在雙碳宏圖的 PPT 里,背景深粉色區域代表日照較強的西北地區。眾所周知,我國主要人口與經濟活動集中在東南地區。所以,在西北建設光伏基地并鋪設輸電線路到東南,成為必然之選。圖中綠色線是已建成的特高壓輸電代表線路,比如準皖線,從準噶爾東部延伸至安徽南部,單日輸電可達 2 億度。倘若全國每年 10 萬億度的用電量都由西北輸送,那么大約需要 100 條這樣的輸電線路。目前,我們已建成 30 條。在推進電網建設的進程中,雖會面臨諸如省際壁壘等現實挑戰,但在全國大市場一盤棋的統籌規劃下,各方協同合作,電網建設的腳步勢不可擋。后續仍需系統地研究、規劃與拓展,這在技術層面無疑存在更高挑戰,但我們有信心攻克。當下,特高壓已達 1000 千伏,未來能否進一步提升?輸電功率已達 800 萬千瓦,還有提升空間嗎?空中架設的線路過多,能否改為地下埋線,通過開溝鋪設?經測算,即便輸電線路建設成本因此有所增加,但由于光伏發電系統成本正快速下降,新型電力系統相較于現有的以化石能源為基礎的系統,成本仍可能降低近一半。我國用電量占全球近三分之一,若將中國的新型電力系統作為能源范例推廣至全球,以中國模式為藍本擴大三倍,世界能源、氣候變化問題有望得到解決。

最后,我們再來談談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養老問題,圖中綠線是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紅線是消費,差額即為結余。圖中是從1978年改革開放元年到今天。下面的圖則是一個簡單的模型,如以2025年為起點,第一年新員工開始參加工作,每年把結余或其中部分放到個人養老基金里面,在通脹穩定、長期平均收益合理的前提下依靠積累與投資復利,工作40年,可存364萬,再退休20年,把積攢的資金消費掉,這是一個人生的自然歷程,或也可成為一個系統性的金融機制的部分基礎。盡管現在我國的收入水平還是偏低,但是用現在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成本等數據,并對未來增長予以假設進行上面測算,可見如能及早規劃、合理規劃,在科學的制度安排下,未來還是可能滿足養老的基礎需求。所以這也是我剛才說的養老需求在未來將是一種需求,未來的消費;歷史原因它在當前的消費中還不很突出。當然,為了保證現在的人未來能有這樣的養老財富儲備,年輕在職者也不可能把現在的消費無限制地提高,還是要為自己留下這個必要的空間,但這是一個時間周期中的平衡問題,合理安排引導是可能有合理的兩全其美。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的是建立一個良好的市場管理機制,靠具有專業知識、更了解市場產品機理的專業人才為大家盡職代理,這是社會專業分工的結果,而專業分工,各盡其能、各負其責也才是我們經濟社會更高效運轉的基礎。

通過關鍵方面的系統性改革,創建完善經濟運行體制,那么未來實際的增長是絕對可以期待的。謝謝大家!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