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陳植????每經編輯|張益銘
近日,有網民在社交媒體反映自己在銀行購買的金條內部有雜質,引發市場關注。
5月9日晚,工行上海市嘉定支行表示,該行高度重視此事,已與客戶取得聯系,安排相關金條生產廠家進行了現場核實,未發現明顯異常情況。此后,經與客戶協商一致,上述兩款金條送至上海市計量測試技術研究院國家金銀制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上海)進行質量檢測。送檢、領取檢測報告環節,均由上海市嘉定公證處辦理證據保全公證。
“經檢測,兩款金條檢測報告均記載檢測結論:金含量為99.99%,無質量問題。經上述質檢機構以專業方式清洗,疑似雜質已脫落,應為金條售出后的外部附著物。以上結論均獲客戶認可。”工行上海嘉定支行表示。
一位金飾加工企業負責人通過微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金條之所以出現疑似雜質,很可能是金條剪開過火檢測時,相關焊藥燃燒不充分,導致金條沾上殘留的碳末,令金條看起來發黑。此外,在金條出售后,消費者剪開金條時所用的剪刀若存在一些鐵銹被金條沾上,也會令金條內部看起來存在“疑似雜質”。但通過專業清洗,這些碳末或鐵銹得到清除,金條就會恢復原有色調與品質,不會對金條克重產生影響。
他還表示,目前銀行銷售的金條都是委托上海黃金交易所指定的大型黃金精煉廠加工生產,這些精煉廠都獲得倫敦金銀市場協會(LBMA)的“可提供標準金錠企業認證”,不會存在金條摻假問題。
“但是,廣大投資者仍不能對金飾摻假現象掉以輕心。”這位金飾加工企業負責人指出。若消費者發現某些賣家給出的金飾品黃金每克價格低于上海黃金交易所的黃金交易價格(即黃金原料成本),就要留意相關金飾品是否存在摻假風險。尤其是在金飾品電商銷售日益興起的趨勢下,若個別電商賣家打著促銷導流等名義以低于黃金原料成本的價格銷售金飾品,民眾務必要提高警惕。
世界黃金協會中國區CEO王立新此前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盡管近年金價迭創新高,但民眾切莫“貪小便宜”——前往一些未必靠譜的渠道采購金飾品,因為這些渠道的金飾品品質未必可靠。所以投資者還需前往正規的、具有市場可信度的品牌金店或銀行購買實物黃金。
記者獲悉,黃金飾品的制作工藝,主要包括四大流程:首先是精煉,即通過化學或物理方法,去除金礦的雜質,得到純度較高的金;其次是鑄造,即將純凈的黃金液體倒入特定的模具,冷卻后形成各種形狀的金制品;第三是拉絲,將金制品制成細絲,用于制作黃金首飾的鏈條等部分;第四是鑲嵌,即將黃金與寶石、珍珠等結合,制成精美的珠寶飾品。
如今,隨著古法金、硬足金與3D硬金等金飾品興起,黃金飾品的制作工藝日益多樣化。不過,金條的制作工藝,主要以精煉與鑄造兩道工序為主。
上述金飾加工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通常情況下,銀行銷售的金條,都是委托上海黃金交易所指定的大型黃金精煉廠加工生產。因此相關金條的鑄造過程相當合規,不會出現所謂摻假狀況。
他告訴記者,所謂黃金摻假,主要是個別中小型金飾加工企業會在金飾品摻入鎢、銥等廉價金屬,由于鎢、銥的密度與黃金相近,因此它們被摻入金飾品后,不易被察覺。但此舉令這些金飾加工企業獲得額外的不當利潤。
他表示,要甄別金飾品或金條是否摻假,并非難事。目前市場已有多項甄別金飾品是否摻假的辦法。比如肉眼觀察,比如高純度的金飾品色調偏深,呈現明亮的金黃色,具有良好的金屬光澤;但摻假的金飾品色調顯得暗淡無光,或過度呈現不自然的鮮艷;若消費者覺得肉眼觀察難度較大,可以找到專業的金銀制品質量檢驗檢測機構,使用硝酸測試黃金,即在金飾品某些部位滴上一滴硝酸,若黃金沒有發生任何變化,表明黃金貨真價實,反之若金飾品表面出現變色現象,很可能是摻入其他金屬物質。
此外,消費者還可以將金飾品交給專業機構,通過X射線熒光光譜儀等專業儀器,快速準確鑒定金飾品的黃金含量與純度。
“據我所知,目前銀行銷售的金條幾乎很難摻假。因為金條銷售前,需通過多道質檢工序,包括交易所質檢,第三方專業機構抽檢與銀行復檢三道工序,任何一道工序發現金條品質出現問題,相關金條加工生產企業就可能面臨重罰或吊銷資質。”這位金飾加工企業負責人表示。
在他看來,某些金條之所以出現“疑似雜質”,往往是因為金條在銷售后,有人會將剪開金條進行過火,作為檢驗黃金純度的一種方式。但在這個過程,若焊藥燃燒不充分導致碳末被金條沾上,就可能出現金條內部“發黑”現象,容易被誤以為金條摻入疑似雜質。與此同時,消費者將金條剪開時,若使用的剪刀存在鐵銹,一旦被金條沾上,也會令金條內部看起來存在“異物”。但它們都不會影響金條品質,且通過專業清洗,相關碳末與鐵銹去除后,金條就會恢復原有色調與品質。
記者多方了解到,隨著金價持續走高,若消費者發現購買的黃金飾品每克黃金價格低于“黃金原料成本”,就要留意金飾品摻假風險。
上述金飾加工企業負責人向記者透露,5月12日當天,上海黃金交易所的黃金午盤價格為766.27元/克,若消費者在當天所購買的金飾品每克黃金價格低于這個數字,就要警惕金飾品品質。尤其是在黃金電商銷售日益興起的情況下,部分電商賣家會以促銷引流為名,以低于黃金原料價格出售金飾品;此外部分四五線城市中小金店也會以“各類促銷”名義,將金飾品每克黃金售價壓低至黃金原料成本以下。但這背后,不排除是一些中小金飾加工企業在金飾品摻入鎢、銥等廉價金屬謀取不當利益。
他表示,若消費者遇到這類狀況,不妨將相關金飾品拿到專業鑒定機構檢測金飾品成色與純度。但規避金飾品摻假風險的最好辦法,是不要“貪小便宜”。
記者注意到,隨著去年金價持續上漲,“金包銀”產品悄然增多,受到部分消費者的關注。
世界黃金協會中國區CEO王立新向記者表示:“首先,我們不認為金包銀產品屬于金飾品,它存在一些信息混淆;其次,盡管市場有人認為金包銀產品可以平替金飾品,但我們覺得這完全是不沾邊的事。第三,國家相關部門無法對金包銀產品進行質量檢測,難以證明黃金的厚度。”
在他看來,盡管金價高企影響部分消費者的金飾品購買意愿,但金飾加工企業可以推廣硬足金產品,因為2克重的硬足金看起來像是6克重的金飾,既能解決民眾的購金預算問題,又令金飾在設計和質感上看起來具有更好的展現力,而且嚴格按照國家相關標準制造。
“金飾品市場良性穩健發展的前提,是金飾品制造企業要給消費者提供真正的好產品,而不是使用模棱兩可、說不清楚、容易引發巨大爭議的產品。目前,大部分正規經營的金飾品行業經營者都不認為金包銀產品是合適的解決辦法。”王立新強調說。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111554773562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