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時報
近日,多家銀行或理財子公司發布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下調公告,部分產品調整幅度超過100個基點,業績比較基準下限低于2%。
受訪專家認為,這是降準降息消息釋放后,銀行理財市場迎來的又一輪新的調整浪潮。
從理財規模來看,相比去年底,近30萬億元存續規模的銀行理財市場在一季度縮減了0.81萬億元。
面對持續下調的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和存款利率,投資者該如何應對?如何調整理財、儲蓄理念?多家機構下調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
5月12日,興銀理財發布了四款產品業績比較基準調整公告。
例如,天天萬利寶穩利1號凈值型理財產品B款業績比較基準調整的公告顯示,原業績比較標準(年化2.10%—4.05%)現調整為年化1.50%—2.50%。變更后的業績比較基準生效日為5月14日。
再如,興銀理財穩添利日盈增利1號日開固收類理財產品(穩添利日盈增利1號A)的業績比較基準從年化2.05%—2.75%調整為年化2.00%—2.70%。
此外,招銀理財、廣銀理財、杭銀理財、平安理財、東莞農商行、唐山銀行等機構的近30只產品在近日調整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
“銀行理財產品下調業績比較基準,其實是快速響應市場利率的變化?!敝袊]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面對市場利率下調,銀行理財產品及時下調業績比較基準,既是為了更好順應外部環境變化,更真實地反映理財業績,也是更好地引導投資者理性開展投資。低波理財能否成為存款替代品
實際上,下調業績比較基準并非新鮮事物。2025年開年以來,已有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下調部分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據記者粗略統計,僅從5月7日至今,就有約150只銀行理財產品調整了業績比較基準。
需要強調的是,業績比較基準是銀行根據產品往期業績表現,或同類型產品歷史業績,而計算出來的投資者可能獲得的預估收益。它并不代表產品未來表現和實際收益,也不構成產品收益的承諾。
而理財市場承壓也受到市場普遍關注。
近日,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季度報告(2025年一季度)》(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行業理財產品存續規模29.14萬億元,較2024年末下降0.81萬億元。
有業內專家坦言,眼下,銀行理財機構存在著規模擴大而收入收縮的盈利模式困局。由于存款利率的持續下調,不少低波理財產品定位于存款替代品,雖然滿足了客戶需要,穩住了市場規模,但同時也進一步強化了產品低風險屬性,導致產品短期化明顯,采取“類攤余成本法估值”才能實現凈值平穩。
不少理財機構打出降費“誠意牌”
那么,投資者該如何應對?
“對投資者來說,在利率下降的環境下,需要適應市場環境變化及時調整投資收益預期。同時,也要充分考慮自身投資能力、投資經驗、收益預期等,合理開展多元化投資,在風險和收益之間綜合平衡。”婁飛鵬建議。
值得一提的是,在下調業績比較基準之后,不少銀行理財機構掀起一輪“降費潮”。
近日,交銀理財、招銀理財、民生理財、光大理財、華夏理財等多家理財公司相繼發布費率優惠公告,對旗下多款產品進行階段性降費。例如,5月12日,交銀理財宣布旗下交銀理財穩享智選日開14號(90天持有期)理財產品銷售手續費率自本月20日從0.20%/年調整為0.10%/年,為期3個月。
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研究員楊海平表示,銀行理財調降費用,一方面可增加產品吸引力,另一方面,在業績比較基準下調時,能夠傳達與客戶共進退的信號。婁飛鵬認為,盡管降低費率是增加理財產品對投資者吸引力的一個方式,但盲目降低費率并不可行。銀行理財公司應強化投研能力、做好資產配置來提高收益。

責任編輯:秦藝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