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數據來源:證券時報記者獨家收集 謝忠翔/制表 圖蟲創意/供圖 |
證券時報記者 謝忠翔 劉筱攸
進入4月后,債市整體表現偏強,疊加中小銀行存款利率開啟新一輪“降息潮”等因素,理財市場又迎來增量資金。由此,銀行理財規模也迅速回升,甚至再度觸及歷史高位。
據證券時報記者獨家獲取的數據匯總,截至4月末,產品規模TOP14的理財公司合計理財規模達23.58萬億元,較3月末增長1.89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16萬億元,大幅超出此前數年同月的增幅。
理財回升國有行“打頭陣”
據證券時報記者測算,4月銀行理財公司存續產品規模的增長存在顯著的“梯隊分化”。
具體來看,處于行業規模第二梯隊的國有行理財公司,增幅普遍超過10%;而單家規模超過2萬億元的第一梯隊,其中3家股份行理財公司——招銀理財、興銀理財和信銀理財,單月增幅在4.8%~6.6%之間。
作為貢獻4月份理財市場增量的“打頭陣”機構,6家國有行理財公司單月回升的理財規模合計約為1.13萬億元,占上述14家機構的近六成。其中,農銀理財增幅超17%,增量逾2800億元,建信理財與中銀理財的增幅均超13%,中銀理財單月增量則僅次于農銀理財,約為2200億元。
從年內累計增幅來看,多家股份行理財公司的增量也頗具看點。
截至4月末,年內光大理財存續規模的累計增量超2300億元,居于行業首位,目前在行業規模中排名第7。另外,民生理財、信銀理財的存續規模分別較年初增長超1800億元。在絕對規模上,工銀理財、中銀理財和農銀理財三家機構均超過1.9萬億元,居于行業第二梯隊,彼此之間的差距已縮小至300億元以內。
受益于連續多個月的資金凈流入,目前在行業規模中排名第14位的華夏理財,管理規模已于4月邁過9000億元大關,有望成為第14家突破1萬億元規模的理財公司。
存款搬家效應增強
4月,銀行理財市場的規模迎來季節性大幅回流,背后主要受多重因素共振所致。
當月,因美國所謂“對等關稅”影響,股市明顯波動,股債“蹺蹺板”效應也給債市帶來了積極影響。以配置債券等固收資產為主的銀行理財表現良好,產品年化收益率較此前數月出現了明顯回升。
民生證券分析師譚逸鳴在研報中表示,跨季之后,4月以來的債市整體處于順風期,利率表現為“階梯式”下行的行情。理財市場呈現“量增價跌”的特征,凈值曲線有所修復。
另據普益標準數據,截至4月末,理財公司存續開放式固收產品近1個月年化收益率平均水平為3.21%,環比上漲1.41個百分點。
另一大因素來自存款搬家效應的增強。4月,包括股份行和地方中小銀行在內,均紛紛宣布實行新一輪存款利率下調。當前,各類型銀行的掛牌三年期或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多數已跌至2%以下。相比低風險理財年化收益率的回升,二者之間的利差再度擴大,銀行理財收益率具備更強的吸引力,也造成了“搬家”存款流入銀行理財市場。
固收類理財產品和現金管理類產品是新流入資金的直接受益者。以現金管理類產品為例,據證券時報記者統計的數據,上述14家理財公司4月的現金類產品規模合計增長近5000億元。
后市或迎更多挑戰
當前,銀行理財市場規模保持了近年來的高位,但在穩健低波的市場需求下,固收資產收益率在頗為動蕩的金融市場中迎來顯著挑戰。
從資產配置角度看,一些機構人士也有類似看法,并強調了對理財負債端所呈現的資金來源短期化的擔憂。
華源證券分析師廖志明在近期研報中闡述了“債市全面防守”。他表示,明確看空超長利率債,降準降息已經落地,長債利好或已出盡,增發政府債券或關稅談成都可能導致利率債明顯調整。隨著中美階段性達成初步協議大幅降低關稅,債市可能面臨明顯的調整。
國信證券分析師孔祥等人在近期研報中也提及,后續理財行為要觀察業務轉型受監管政策的影響。如果監管政策執行較為寬松,比如承認一些估值手段創新,理財公司大概率會拉長信用債久期,加大金融“二永債”配置;如果監管政策執行尺度嚴格,理財公司大概率拉長負債久期,縮短資產久期,預計下半年收益基準顯著下降,行業規模存在一定下行壓力。
譚逸鳴也表示,由于理財凈值平滑操作逐漸收緊,理財的低波模式或將邊際弱化,“穩凈值”壓力也將加大,對應到理財投資行為上,對于久期和資質的錯配也值得更加審慎。

責任編輯:尉旖涵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