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企業的原料價格與創新投入博弈

中藥企業的原料價格與創新投入博弈
2025年04月16日 00:04 市場資訊

  轉自:北京商報

  年報季接近尾聲,中藥企業陸續披露2024年財報,北京商報記者梳理15家典型中藥企業財報數據發現,整體業績呈現出分化態勢。在市場競爭加劇、原材料價格波動以及政策環境變化等多重因素影響下,中藥企業的營收和利潤表現各有不同。與此同時,各企業也在積極探尋第二增長曲線,以謀求更長遠的發展。

  核心產品影響營收

  從營業收入來看,白云山以749.93億元的規模在15家中藥企業中名列前茅,盡管營收規模領先,但白云山營業收入較之前略有下滑,同比下降0.69%,顯示出行業龍頭在市場拓展和業務維持上也面臨一定的挑戰。

  云南白藥緊隨其后,營業收入達到400.33億元,但增速不高,保持了穩健的發展勢頭。其多年來在中藥日化等領域的多元化布局,如云南白藥牙膏等產品,為營收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

  然而,太極集團康緣藥業等企業的營業收入出現了明顯下滑。太極集團2024年營業收入123.86億元,同比銳減20.72%。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太極集團近十年以來幾乎少有新藥問世,業績基本由歷史上形成的幾款產品貢獻。藿香正氣口服液作為太極集團的明星大單品,市場份額正在逐步被其他品牌蠶食。據國家藥監局官網信息,國內獲得“藿香正氣”相關批文的產品已多達628項,生產單位也逾百家。2024年,太極藿香正氣口服液10ml×10支×70盒的銷量同比下滑35.34%,產量更是腰斬。同時,復方對乙酰氨基酚片銷量也暴跌54.74%,庫存量同比增長163.88%。主打產品的銷量下滑,加劇了太極集團的業績壓力。

  核心產品影響營收,幾乎成了中藥企業的共性問題。白云山2024年營收規模雖超700億元,但卻出現下滑趨勢,背后原因也是核心產品有一定減量。2024年,白云山大健康業務營收同比下降12.7%,比上年少賣了14億元,王老吉涼茶沒能守住百億大單品的基本盤。藥物中收入最高的大單品枸櫞酸西地那非片,在2024年也出現明顯下滑,營收10.34億元,同比下降19.81%,且庫存量激增49.78%。這再次印證了核心產品對中藥企業營收的重要性,以及在新藥研發和市場開拓方面所面臨的挑戰。

  同樣面臨營收困境的還有達仁堂,營業收入73.07億元,同比下降11.14%;天士力營業收入84.98億元,同比下降2.03%。這些企業均存在產品老化、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

  醫藥行業分析師朱明軍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在消費者需求日益多樣化的當下,若不能及時推出滿足市場需求的新產品,就難以在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多家中藥企業出現不同程度的營收下滑,這反映出整個行業在市場拓展方面遭遇的瓶頸。

  原材料價格帶來的利潤考驗

  在歸母凈利潤方面,分化現象同樣顯著。云南白藥以47.49億元的歸母凈利潤領先,且實現了16.02%的增長;華潤三九2024年歸母凈利潤為33.68億元,同比增長18.05%。佐力藥業、東阿阿膠等企業也實現了歸母凈利潤的增長,這些企業在實現營收增長的同時,較好地平衡了成本和收益的關系。

  但也有利潤表現較差的企業。15家典型中藥企業中,有6家企業歸母凈利潤出現同比下滑,占比四成,企業的盈利能力受到嚴峻考驗。其中,天士力、康緣藥業、白云山和太極集團是為數不多營收和利潤雙降的企業。

  太極集團再次成為“重災區”,歸母凈利潤僅0.27億元,同比暴跌96.76%。這一業績表現創下了太極集團近年來的最低水平,而背后是太極集團稅務管理上的漏洞。在年報發布前夕,太極集團發布了一則補繳稅款的公告,子公司西南藥業和中藥材公司補繳稅款及滯納金共計1億元。西南藥業需補繳所得稅8000萬元,中藥材公司需補繳增值稅及滯納金2000萬元。這一巨額補稅直接計入2024年當期損益。

  同仁堂2024年歸母凈利潤15.26億元,同比下降8.54%,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康緣藥業歸母凈利潤3.92億元,同比下降26.99%,營收凈利雙雙下滑;健民集團歸母凈利潤3.62億元,同比下降30.54%,這也是其近六年來年度業績首次出現下滑;白云山歸母凈利潤28.35億元,同比下降30.09%,創七年新低。

  2024年,同仁堂營業成本達到104.21億元,同比增長10.7%,銷售費用35.95億元,同比增長4.62%。成本擠壓下,同期同仁堂主營產品毛利率為43.77%,同比減少3.34個百分點,創下了五年來的最低水平。

  朱明軍稱,這些中藥企業歸母凈利潤下滑的原因較為復雜,除了營收下滑的因素外,原材料價格上漲導致的生產成本增加、研發投入加大但短期內未能轉化為收益、市場推廣費用增加等都是重要原因。中藥原材料的質量和價格對中藥企業的生產和盈利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原材料價格上漲直接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利潤空間就會被壓縮。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同仁堂核心產品如安宮牛黃丸依賴的天然牛黃價格從2023年初的65萬元/公斤漲至2024年中的165萬元/公斤,漲幅超150%。這也導致同仁堂心腦血管產品毛利率同比下降8.31個百分點至49.31%,首次跌破50%。

  健民集團在2023年年報中也曾指出,醫藥工業板塊正面臨著下行壓力,部分中成藥產品營收上升但利潤卻出現下滑,主要系其相關中藥材漲價。2023年,有部分常用藥材受市場因素影響導致短期需求猛增,價格上漲超過一倍,如貓爪草、白術、鴉肥子、遼細辛、白芍、刺五加、冬瓜子、百合、胖大海等。

  研發投入“貧血”

  除中藥原材料價格上漲外,研發與創新不足同樣制約著中藥企業的發展。醫療戰略咨詢公司LatitudeHealth創始人趙衡表示,雖然中藥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經驗,但在現代醫學快速發展的今天,部分中藥企業仍然依賴傳統的經典方劑,缺乏對新藥的研發和對中藥現代化技術的應用。一些企業的研發投入主要集中在對現有產品的改良上,真正具有創新性和突破性的新藥研發較少。研發投入不足使得企業難以推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新產品,無法滿足市場對高品質、創新型中藥產品的需求。

  在中藥領域,研發投入低、銷售費用高的現象依舊限制部分中藥企業發展。此次統計的15家上市中藥企業中,有四成企業的研發費用不足2億元,7家企業的研發費用出現同比下滑。

  有業內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中藥企業研發投入不高,這主要是由于中藥企業多依賴傳統產品和銷售渠道,對創新投入重視不足。雖然近年來國家大力推動中醫藥現代化、國際化,但部分中藥企業在研發方面的投入仍顯滯后,這不僅影響了企業的長期發展,也制約了中醫藥行業的整體進步。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對比研發投入,很多中藥企業的銷售費用水漲船高。15家中藥上市企業中,有12家2024年銷售費用超過10億元,5家2024年銷售費用超過30億元。

  不過,受行業下行壓力的倒逼,近幾年眾多中藥企業積極探尋出路,紛紛布局第二增長曲線。例如,東阿阿膠圍繞男士滋補領域打造第二增長曲線,2023年推出男士健康滋補品牌“皇家圍場1619”,開發健腦補腎口服液、海龍膠口服液等男科產品;2024年發布“壯本”品牌及阿膠肉蓯蓉原漿、肉蓯蓉原漿等新產品。

  濟川藥業則在近幾年不斷加大BD布局,與天境生物、恒翼生物等達成合作,優質項目持續落地,憑借銷售能力和渠道優勢,有望圍繞BD管線打造新的增長點。除藥品業務外,濟川藥業還涉足中藥日化領域,開發蒲地藍牙膏等產品,拓展大健康事業。

  還有一些中藥企業另辟蹊徑,以人工智能作為轉型發力點。例如,云南白藥明確將“AI+醫療”定位為戰略轉型的核心方向,將人工智能、大數據及云計算等AI技術深度融入種植、加工、研發、生產、營銷等各個環節,加速實現數智化轉型,重點聚焦于中藥現代化與健康產品的智能化升級。

  北京商報記者 王寅浩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何松琳

VIP課程推薦

加載中...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7X24小時

  • 04-15 眾捷汽車 301560 16.5
  • 04-15 江順科技 001400 37.36
  • 04-14 天有為 603202 93.5
  • 04-08 宏工科技 301662 26.6
  • 04-07 肯特催化 603120 15
  •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