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夢澤
3月28日,一場關注度空前的發布會,一次誠意十足的報價,讓汽車行業迎來了小米這位跨界巨頭的正面沖擊。對于小米汽車是否有機會在未來的汽車戰場中占有一席之地,業界議論紛紛,支持者眾多,反對聲亦不少。對此,筆者想以指揮打仗為例,從一個不同的視角分析小米汽車的綜合戰力,作為跨界者其到底勝算幾何?
以作戰流程類比,作為進攻方首先要有一位制定戰略、指揮作戰的軍事將領。從小米汽車來看,這位作戰將領自然非雷軍莫屬。猶記得在小米官宣造車的那一天,雷軍站在臺上堅定地說:“這是我人生最后一次創業,我愿意押上我全部的聲譽,為小米汽車而戰。”過去這三年,雷軍的確身體力行地深度參與了小米汽車項目,以超強的用戶洞察和智力體力陪同小米汽車一路向前。可以說,雷軍既是創始人,也是小米SU7的產品經理兼用戶體驗官,這種三位一體的融合定位成為了小米汽車有望拔群的必要條件。
戰局拉開之后,前期的轟炸清障可以看作是搶占消費者心智高地的關鍵。
在當下的汽車行業中,競爭正在從供給側轉向需求側,在“以產品為中心”向“以用戶為中心”過渡的大背景下,消費“主權”也回歸到用戶端,搶占消費者心智資源將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而在這方面,小米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事實上,小米巨量的用戶基數號召力,已經讓業內多次領教。比如,一場技術發布會,便占據熱搜榜前列;僅是關于產品定價的猜想,便成為常刷常新的流量話題。
如果說爭奪消費者心智是戰前的炮擊和轟炸,那么產品定位和供應鏈整合可謂是正面沖鋒的短兵相接。
目前來看,小米汽車并不打算以極致性價比的模式復制其在手機行業的成功。畢竟汽車行業的通識是:技術下放易,品牌向上難。作為小米汽車開山之作,小米SU7承擔著打開高端化品牌市場的重任。據悉,小米汽車第一款車型SU7就投入了3400名工程師。種種跡象表明,小米正在通過技術加持和精工細料全力打造SU7,這是小米汽車對自身產品定位的重新厘定和考驗。
產品定位是對外的用戶洞察能力,供應鏈整合能力則是企業的內功。早在2014年,小米就開啟了生態鏈模式。而自宣布造車至今,小米系資本更是投資了智能座艙、傳感器、自動駕駛、鋰電池等公司,覆蓋汽車上下游產業鏈。憑借在智能手機等領域積累的客戶資源和產業鏈整合能力,確保供應鏈的穩定和高效。
綜上,憑借創始人熱忱、消費者心智競爭和產品定位與供應鏈整合,對于小米來說,在汽車市場立足的第一戰似乎準備充足。然而,面對競爭激烈的國內車市,未來戰局走向如何,恐怕還要等待市場給出最終答案。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