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瀚 星
來源:雪豹財經社(ID:xuebaocaijingshe)
封面來源 | 攝圖網
“ESG是個騙局”,馬斯克大戰ESG的戲碼還在上演。
特斯拉被標普500 ESG指數移除后,憤怒的馬斯克在推特上直呼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是“偽君子的武器”。5月25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出新的監管改革方案,意在規范ESG基金市場。
ESG投資在全球正處于野蠻生長狀態。據晨星數據,截至今年一季度,全球關注ESG因子的基金管理規模,已達到2.78萬億美元,而這個數字在兩年前還不到1萬億美元。
即便如此,作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的領軍企業,本應受到ESG指數偏愛的特斯拉,卻因出現多起ESG爭議事件被剔除出指數成份公司行列。
無獨有偶,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勁敵、國內新能源汽車龍頭比亞迪在5月初也因環境污染爭議登上熱搜。
5月9日,比亞迪長沙工廠被曝出“污染門”,之后首個交易日,比亞迪收報232.73元/股,跌3.86%。
但隨后,伴隨著4月中國新能源廠商銷量榜單的公布,銷冠比亞迪股價一路走高,在5月23日收報295.20元/股,10個交易日內累計大漲26.84%。即便是在新能源板塊普漲的背景下,比亞迪的表現也顯得尤為突出。
同是出現環境污染等ESG爭議事件,特斯拉被剔除出標普500 ESG指數,而比亞迪在A股市場的地位卻一路高歌、逼進寧德時代。
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公司“MSCI ESG評級”的掌舵人吳佳青曾說,“在中國提出‘碳達峰’‘碳中和’承諾后,投資者對于ESG主題的熱情達到了一個高峰。不過,重視和怎么做是兩碼事?!?/p>
陷入ESG爭議的特斯拉與比亞迪這對難兄難弟,一個“被踢”,一個暴漲。ESG投資在國內資本市場上真的是“只說不做”?
割裂和卸甲
“踢掉”特斯拉的標普500 ESG指數是何方神圣?
據申萬宏源統計,截至2022年4月29日,標普500 ESG指數相對母指數標普500,在近1年、3年、5年、10年的超額收益率分別達到2.22%、1.95%、1.34%、0.45%,穩定跑贏母指數。
正因為ESG指數的超額收益,全球的ESG投資近年來才有了野蠻生長的熱度。
關于將特斯拉剔出標普500 ESG指數的原因,相關負責人表示:特斯拉因缺少低碳發展戰略和違反商業行為準則,導致評分跌進了最差25%的行列。此外,特斯拉汽車發生的多起死亡事件以及惡劣工作條件事件,都對ESG整體評分產生較大負面影響。
上圖是國際權威ESG評級機構Sustainalytics在5月26日對特斯拉的最新ESG評分。可以看到,特斯拉的ESG風險評分為28.5分,處于中等風險區間。在82家參與評級的車企中排名41,在全球14732家參與評級的企業中排名8263,均處于中游水平。
隨著ESG風險評分的提升,企業會被評級機構認為更有可能暴露在結構性經營風險之中。爭議事件存在的本身,無疑會加劇這一風險。
Sustainalytics給特斯拉的評分也一定程度上印證了標普500 ESG的判斷:雖然特斯拉在推動綠色能源發展方面發揮了作用,但整體的ESG評分結果仍然落后于同行業平均水平。
而被剔除出標普500 ESG指數的特斯拉股票,按ESG基金操作規則,也將有大量資金從中抽離。
從特斯拉事件中可以看到三個關鍵詞:爭議事件、評分、收益。三者相輔相成,形成一個簡單的邏輯鏈條:爭議事件導致潛在風險提升,涉事企業ESG風險評分隨之升高,進而影響投資者行為與股價。
反觀比亞迪長沙工廠“污染門”,在特斯拉身上應驗的投資邏輯,在同是新能源車企的比亞迪身上卻“失效”了。
ESG“失效”已經成為A股的一個常態現象。不僅是比亞迪,對于實際受到環境、治理問題處罰的A股上市公司,資本市場的負反饋普遍不夠明顯。
據證券時報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統計,自2006年以來,A股制造業上市公司及其重要子公司共計發生超3800次環境處罰事件,在環境處罰事件發布后的首個交易日,相較于滬深300指數,上市公司股價僅平均下跌約0.14%,此后3個交易日內累計平均下跌約0.1%。
而美股的標普500 ESG之所以能取得較為穩定的超額收益,其本質是對于上市公司潛在風險的規避。資本市場普遍認為,在傳統的DCF(現金流折現法)估值模型中,ESG投資能夠通過盈利改善機制與風險控制機制,來篩選出盈利能力更強,風險更低的上市公司。
因此,通過合理的機制對ESG潛在風險進行量化,在投資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
但在A股,當ESG爭議事件與收益之間的邏輯鏈條出現割裂時,意味著ESG評分對投資者的保護“卸甲”了。
問題出在了哪里?
失效的背后
5月23日,銘利達全資子公司因部分生產車間未設置相關安全生產防護設施,被責令停產,并罰款40余萬元。而隨后兩個交易日股價漲幅分別為1.27%、2.27%。
4月25日,中原股份因下屬污水處理廠存在污泥處置存放不規范、污水出水水質指標超標情況,被罰款80余萬元。隨后兩個交易日股價變動分別為-3.04%、1.57%。
包括比亞迪在內,近期出現環境污染爭議的A股上市公司,負面事件都基本未傳導到ESG基金的減倉操作中。
“ESG綜合得分=ESG得分+ESG爭議得分”
這是海外權威ESG評級機構之一湯森路透的評分公式。截至2021年年末,湯森路透ESG評分已經涵蓋全球超過7000家企業,ESG評分指標個數多達178個。從評分公式中可以看出,出現重大爭議事件被賦予了很高的權重。
國內方面,根據光大證券研報,國內大多數ESG體系納入爭議數據的方式是,在原有指標體系內增加設立個別二級甚至三級爭議指標,去衡量爭議事件的影響。而在單薄的權重下,國內對于爭議事件給ESG最終評分帶來的影響,體現得不盡如人意,進而讓投資人對損失的預期很小。
趨利避害是投資者和企業的行為動機,這一原則在ESG投資中同樣適用。
雖然大量A股上市公司每年都精心制作自己的ESG報告,但是報告期之外的爭議事件,對ESG評分影響微弱且不及時,造成了國內ESG投資原則在實際交易中頻頻“失效”的現象。
但從投資規模來看,A股ESG投資并非空中樓閣。
據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中國ESG發展白皮書》數據,截至2021年底,A股年內已成立的ESG主題基金達200支(不同份額未合并),總規模合計超2578.4億元,新成立的ESG主題基金數量連續3年翻倍增長。
不僅已初具規模,而且增速極快。
據頭豹研究院測算,在2016至2021年期間,全球ESG公募基金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26%。預計2022年至2026年,中國ESG公募基金規模的增速略高于全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29.2%。
除產品外,機構對于ESG投資策略也愈發重視。負責任投資原則組織(簡稱 PRI)是聯合國在2006年起支持的國際投資者網絡,促進簽署方將ESG納入成員投資決策。截至2022年3月15日,中國內地共有93家機構簽署PRI,包括4家資產所有者與61家資產管理者,其中公募基金20家,占我國公募基金公司總數的15%。
中國資本市場的各方參與者都在用真金白銀推動ESG投資的發展。
從企業角度來看,在近來港股一季度財報披露期,騰訊、京東、阿里、小鵬汽車等陸續披露了ESG報告。其中不乏“首份”“第二份”ESG報告的身影。
據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的統計,在滬市主板有770余家公司披露了2021年ESG報告、可持續發展報告或社會責任報告,創歷史新高;全部科創板公司在2021年年度報告中專節披露了ESG相關信息,超過90家公司單獨編制并發布了社會責任報告或ESG報告;深市有550家公司披露了獨立的社會責任報告或ESG報告,與2020年相比增加了100余家。
滬深300指數的上市企業ESG報告披露率,由2011年的50.7%逐步上升至2021年的83.3%,遠高于A股上市公司整體的25.3%披露率。由此可以看出,國內頭部上市公司已經具備了較強的ESG披露意識。
從監管層面來看,2021年上交所發布《關于做好科創板上市公司2021年年度報告披露工作的通知》,明確科創板公司應當在年度報告中披露ESG相關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除明確了信息披露要求外,監管層也加大了對違規企業的處罰力度。
根據新修訂的《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辦法》,其中第九條規定,在環保方面受到行政處罰且情節嚴重,視作重大違約行為,將直接影響企業公開發行證券的資質。
可以看到,近年來投資者、企業、監管部門,對于ESG的重視程度都在不斷加碼。
只是,當“人人都在談ESG”的時候,如何讓“人人都相信ESG”?優化ESG評分體系,讓爭議事件對ESG評分影響權重加大,進而影響上市公司和投資者的“奶酪”,已經成了A股ESG投資越來越突出的新瓶頸。
只有當踐行ESG理念可以同時讓企業規避經營風險、投資者有利可圖、監管部門順利落實政策之時,也即三者形成利益閉環時,ESG投資才能真正成為價值投資的一種。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