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劉珊珊
編輯/楊銘
從華為分拆,獨立運營已滿560天的榮耀,仍然沒有徹底擺脫華為“影子”。
5月30日晚,榮耀正式發布70系列三款機型——榮耀70、榮耀70 Pro、榮耀70 Pro+,售價分別為2699元起、3699元起、4299元起。
“全新換代的升級產品。”榮耀CEO趙明在微博稱。
這種升級并未讓所有用戶感覺驚喜——早在預熱期間,因為榮耀70系列外觀和華為P50過于相像,就被部分數碼博主、網友吐槽為“東施效顰”、“抄作業”。
“真機的確與華為P50外觀非常相似,除了沒有RYYB(傳感器)。”一位全程觀看線上直播的網友對“極點商業”表示,這可能讓更多有“華為情結”的消費者認可,但也反映榮耀設計語言上缺乏創新。

此前,Magic3、榮耀50發布時,外界不少人也認為和華為Mate50、P50外觀上是“親兄弟”。去年8月發布Magic3系列后,面對外界疑問,趙明在采訪中如此表示:“我要強調,不管從時間點上,還是整個研發過程,榮耀Magic3系列跟Mate50系列都是毫無關系。”
徹底撕掉華為標簽,擺脫華為影子,對榮耀的確很重要,這不僅有助于榮耀進一步加強自身品牌形象,杜絕可能帶來的相關風險,更證明榮耀的獨立“行走”能力。
從多家咨詢調研機構數據看,2022年第一季度榮耀排在國內手機市場份額前列,Canalys甚至認為榮耀以20%的市場份額,坐上了頭把交椅。這意味著,榮耀經歷一路下滑到3%的至暗時刻后,完成了漂亮的U字曲線反攻,成功搶下華為留下的市場空白。
“未來3到5年,榮耀不存在天花板的問題。”趙明說。他的野心從不在眼前,在各種場合,這位榮耀當家人頻繁提及“高端化、比肩甚至超越蘋果”豪言壯語。
在沒有自研芯片以及操作系統,外觀無法擺脫華為“影子”情況下,這也讓外界充滿疑問:榮耀真能打通對標蘋果的路徑嗎?在風云變幻、銷量下滑的手機市場,當前“寶座”是曇花一現,還是穩坐江山的開始?
決定70系列命運幾大因素
從配置看,作為榮耀新一代旗艦產品,70系列重點是70 Pro和Pro+兩款機型,前者是天璣8000,后者是天璣9000處理器。榮耀70搭載的則是驍龍778G+芯片——和榮耀50、榮耀60處理器規格幾乎一樣,“性價比”并不算高。
從網友反饋看,目前對70系列配置不滿地方并不少,主要集中在三四千元價位的手機,還在用Z軸馬達、塑料邊框和短焦指紋,沒有OIS夜拍,也沒2K屏幕,更沒有紅外和光學防抖等“吐槽”上。

“配置中規中矩。”數碼觀察人士林暉認為,從定位來看,70系列不會有太大改變,依然是中端或者中高端,搶答今年618期中考試。
受疫情反復、經濟下行、換機周期變長等大環境影響,今年手機市場承壓明顯。中國信通院最新統計顯示,今年1-4月國內市場手機總體出貨量累計8742.5萬部,同比下降30.3%。多家統計機構認為,今年國內手機出貨量或將跌破3億臺大關。
這讓今年的618大促,直接影響手機廠商下半年走勢。榮耀發布70系列之前,vivo、OPPO、小米等手機廠商都相繼發布各自新品,陸續開啟618促銷方案。盡管榮耀現在是唯一一家保持正增長的手機品牌,但在大環境不樂觀情況下,市場地位并不夯實。
業內人士認為,70系列能否在期中考試給榮耀帶來滿意答卷,取決于幾大因素。
一是供應鏈是否穩定。疫情之下,電子供應鏈韌性受極大考驗,雖然芯片供貨短缺有所緩解,但存儲、顯示、攝像、SOC等依然是“攔路虎”。同時,為應對物流延遲等問題,許多廠商備貨策略更加謹慎,很可能影響今年618的出貨量。
二是競爭對手不比70系列性能弱。4000元左右價位機型眾多,是競爭最為激烈的段位,眾多對手中,市場普遍認為最直接的競爭者是vivo X80——vivo X80今年4月25日發布,搭載天璣9000處理器,自研芯片V1+,從市場反饋看目前表現不錯,被視為填補了天璣旗艦的空缺。
三是獨立以來,榮耀一直玩的是“機海戰術”策略,但外界對其效應能維持多久仍有疑問。
自獨立以來,榮耀已發布近30款機型,機海戰術策略明顯,形成Magic系列、數字系列、V系列與X系列四大產品體系,覆蓋2000元到10000元價位段。但并非每一款都表現讓人滿意,哪怕是外觀和華為相似,命運也是大相徑庭——比如榮耀50成為爆款,Magic3卻未達預期。

四是榮耀高端市場有待突破。“目前榮耀最受歡迎的機型,集中在中低端價位,比如去年走量的榮耀50系列,定價2399元到3999元,沒有突破4000元進入高端價位,這是表現不錯的關鍵因素。”林暉認為。
價格相對中低端外,“華為光環”是另一大重要助力。有手機經銷商表示,購買榮耀50系列的很多是華為換機用戶,“在不少用戶眼中,華為榮耀依然未分家。”
問題是,榮耀70系列配置、價格都沒有太大驚喜,以及大環境復雜、消費疲軟情況下,“華為”標簽又能吸引多少消費者買單?
撕不掉的華為標簽
作為最初狙擊小米而衍生的附屬品牌,華為曾是榮耀最驕傲的標簽。
榮耀發展初期,榮耀3C、3X機身外觀保留華為標志,后來榮耀成為與華為手機并列品牌,華為Logo從榮耀手機消失,但華為仍然給予榮耀技術、產品、渠道等方面的大力支持——比如,榮耀6和榮耀6 Plus,就分別采用華為海思旗下的麒麟920和麒麟925芯片。
華為全面支持下,榮耀成功完成了對決小米任務。2017 年12月,趙明在發布會上稱,榮耀超越小米成為中國互聯網手機份額第一品牌。

2020年9月15日,華為芯片被技術限制。2020年11月17日,榮耀正式獨立自謀生路。
和其他新生品牌不同,榮耀獨立背后,是華為人才、技術、產品力、部分線下渠道的余蔭。榮耀最初8000多人團隊,全部來自華為,其中研發人員占比超過一半。其中,包括原華為深圳、北京、西安研發團隊,全國4個研發中心、100多個業界實驗室,以及中高端手機原班研發團隊。
獨立后,榮耀與華為關系一直是外界關注焦點。去年8月榮耀Magic3發布會專訪上,趙明解釋稱,從公司角度看,自獨立之后,榮耀與華為就是兩家獨立的公司,雙方都各自沿著自己的業務發展戰略,進行業務的拓展、研發等相關的工作。
“簡單來說,榮耀與華為目前屬于一個各自安好的狀態。”趙明稱。后來,他又多次提及與華為“主動競爭”的話題。
站在華為與榮耀戰略安全角度,這種品牌形象的“劃清界限”很有必要:眾所周知復雜大環境下,可以降低榮耀各種風險。
因此,除了獨立前的老款機型,從V40、V40輕奢、榮耀50、榮耀60,到Magic3、Magic4、70系列,采用的都是安卓系統,而不是鴻蒙。“未來也不可能升級成為華為鴻蒙操作系統。”林暉就認為,這是榮耀徹底撕掉華為標簽的一種體現。
但在營銷渠道、產品設計等與“消費者心理”緊密相連方面,實際上截至目前榮耀仍然難以擺脫華為影子。

比如在多款產品設計理念上,無論是Magic3、榮耀50,還是70系列,都可以明顯看出其設計風格和華為某些系列如出一轍,這甚至讓數碼博主感嘆“每次都將榮耀看成華為。”
線下渠道,許多經銷商的銷售、售后更是糾纏不清,一些銷售商時至今日同時開賣榮耀、華為。“雷鋒網”最近就報道稱,線下導購員為了促進銷量,都會有意識主動強調華為、榮耀之間的各種關系,“買榮耀就是支持華為”,營造一種兩個品牌仍在同一體系感覺,由此產生大量購買行為。
“榮耀手機短短兩年內能從一度被人遺忘,到強勢反彈,肯定離不開華為光環助力。”多位業內人士就表示。

從幾家主要研究機構Counterpoint、IDC、Canalys今年一季度市場數據來看,榮耀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份額分別排第四、第二和第一位——盡管各家統計數據不同,但榮耀增長速度令外界矚目。
對趙明來說,這相當于證明榮耀獨立戰略的行之有效,以及榮耀正在成長為任正非當初所期望的樣子:“成為華為的競爭對手,甚至可以喊打倒華為。”
難以解決的自研瓶頸
華為手機業務雖然滑落谷底,但并未放棄這個戰場——鼎橋等多款華為智選手機,就被業界視為華為5G手機替代方案之一。
華為智選手機未搭載麒麟5G芯片,搭載的是聯發科和高通的5G芯片,但采用了華為ID設計、質量管控標準,以及鋪設到華為營銷渠道——華為大量線下門店特設了智選專區,并成為力推主打機型。
除了和合作伙伴開發機型,華為本身也未放棄手機業務。今年4月底,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表態稱,華為手機供應鏈得到極大緩解。5月30日,網絡上也有疑似華為nova 10 系列真機實拍圖流出,據稱將會在今年618之前發布。

來自市場的直接競爭,榮耀與華為關系變得微妙。“雪豹財經社”就表示,華為已在一些核心技術上有所保留,比如Magic V上并未搭載華為“水滴鉸鏈”這一核心技術,而是在安費諾公版方案基礎上改進。
可以肯定,隨著時間推移、市場環境變化,“華為光環”對榮耀的助力將會越來越小。但榮耀想在高端戰場獲得勝利,真正打通對標蘋果路徑,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還有天花板需要突破。
那就是迄今為止,榮耀過于依賴對外采購半導體芯片——去年12月,日調查公司Fomalhaut Technology Solutions拆解榮耀X30就發現,其中39%的零部件都是來自美國,國產零部件則只占了10%。
在業界,一個共識是:如果沒有自研,那么手機廠商無異于攢機,永遠不可能有和蘋果、三星的比肩能力。
從國產手機行業來看,發力自研已成為絕大部分廠商“補課”共同選擇。華為之所以被卡脖子,很大程度是因為強大的研發實力;小米、vivo、OPPO也推出了NPU或影像自研芯片,并且大部分得到量產使用——主流品牌手機廠商中,只有榮耀遲遲沒有任何自研動靜。

這是外界目前對榮耀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榮耀70系列發布會后,趙明接受媒體采訪時回應稱:“客觀上來講,做一顆外掛的芯片,在今天的挑戰和技術難度不是特別的大。”
“榮耀有這樣的芯片,無論是面向未來設計的產品,還是正在研發的產品,或者已經上市的產品,都用到了這樣的芯片。”趙明透露稱:“對榮耀來說,覺得不值得對外宣傳。”
不過,從榮耀營銷策略,以及趙明發布會頻頻摔手機性格看,很難相信“自研芯片已用上不值得宣傳”說法。因此,外界難以知道哪款型號榮耀手機用的是自研芯片,更不清楚是NPU還是影像芯片——當然更不清楚,榮耀是否真有自研芯片,已經用到了上市的產品中。
在知乎“榮耀是否有能力自研芯片”話題下,諸多人士回答認為,盡管榮耀帶走了華為不少研發團隊,卻很可能沒有處理器芯片(AP)和基帶芯片BB等自研能力。
“華為芯片研發一向是由海思半導體主要負責,除了技術積累,還得益于對海思長期的,動輒幾百億的研發資金投入,這一投入過程可能是上十年。”有業內人士稱,榮耀獨立時并未帶走海思研發團隊,除了自研芯片資金鏈承壓外,還缺少必要的技術沉淀。
造芯的確是回報周期太長的艱苦事。不過業內也有人認為,以今日榮耀資金、技術儲備而言,研發相對簡單的ISP芯片,其實完全有能力,但相比小米、OV,榮耀有著更多考慮:“榮耀當初獨立,就是為了獲得高通和聯發科的芯片,倘若榮耀發力自研芯片,那么很可能擔心重蹈華為覆轍。”

無論苦衷如何,如同趙明此前表態:“手機行業不是一個登頂游戲,還是需要回到商業的基本面”。華為“光環”終究有散去那一天,該如何確定未來成長性?
畢竟,即便榮耀已躋身手機市場銷量前二,但顯然沒有做到華為麒麟990時期的“絕對領先”。而且,超越蘋果可以只是營銷話術,面對銷量不斷下滑的市場,如何夯實國內基礎,突破幾乎沒什么出貨量的海外市場,才真正關系到榮耀的未來。
事實上,如今就連余承東,都在后悔早點沒有搞半導體。“我如果早些年搞半導體制造,也不會有今天這么糟糕的結局。”出席2022粵港澳車展時,余承東如此表示,以前太相信全球化分工,沒有進軍半導體制造領域,然而現實被打臉了。“世界上賣什么藥都有,就是沒有后悔藥!”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