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雁爭
2月23日發布的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在2月24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農辦主任韓文秀對中央一號文件進行了解讀,并介紹了具體的推進思路。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突出年度性、針對性、實效性。通過深入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一定能實現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不斷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韓文秀說。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韓文秀介紹,過去一年,“三農”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全年糧食產量再創新高,歷史性突破1.4萬億斤。大豆產量保持在2000萬噸以上,“米袋子”更滿了,“菜籃子”更豐富了,各類農產品供給充裕。
針對今年抓糧食的政策力度,韓文秀說,中央政策是明確的,糧食生產只能加強,不能放松。決不能因為糧食價格一時低迷,就輕言糧食生產已經過關了。近年來極端天氣等自然災害多發重發,不確定因素很多,所以必須立足于抗災奪豐收,把困難想在前面,把安全系數打得更高一些。
韓文秀說,我國糧食總體仍然處于供求緊平衡狀態。歷史經驗表明,我國糧食生產往往抓上去很費勁,掉下來比較容易,決不能因為工作松勁懈怠,造成生產大起大落。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接下來要牢牢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把飯碗端得更穩更牢。
接下來糧食生產要怎么抓?韓文秀說,穩面積、增單產兩手發力。我國的耕地、水資源就這么多,繼續擴大糧食種植面積的潛力比較有限。糧食生產要在穩定面積的基礎之上,主攻單產和品質提升,促進大面積增產。要把糧食增產的重心轉到大面積提單產上,進一步擴大糧食單產提升工程實施規模,加大高產高效模式集成推廣力度,確保今年糧食繼續穩產豐產。
同時,還要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農業的根本出路還在于科技,要害是種子。我國農業科研機構不少,科研人員也很多,創新成果也在不斷涌現,但是創新協同還不夠,研發方面同質化問題比較突出。要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提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加力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種等。
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政策傾斜力度
韓文秀表示,今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的最后一年,越是這個時候,越要扛穩責任,防止思想松懈、工作松勁,慎終如始做好監測幫扶工作。
“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的底線,不僅是今年的任務,而是必須長久守住守牢。明確告訴大家,過渡期結束之后,幫扶政策不會‘急剎車’,而是要分類加以完善,建立健全常態化幫扶的制度機制。”韓文秀說。
韓文秀說,黨中央對接續幫扶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的總要求、大方向是明確的。當前,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的總體評估工作正在進行。在評估的基礎上,將對各項幫扶政策分類優化完善。
對于農村低收入人口,要統籌開展農村低收入人口及防止返貧致貧對象的識別監測,強化對有勞動能力的農村低收入人口的開發式幫扶,加強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注重激發內生動力,增強“造血”功能;對于欠發達地區,要促進這些地區振興發展,有針對性地加大政策傾斜的力度,通過東西部協作、定點幫扶等機制給予差異化支持,讓欠發達地區在現代化進程中逐步趕上來。
韓文秀說,天有不測風云,總會有一些農戶因為疾病、自然災害等突發因素面臨返貧致貧的風險,關鍵是要早發現、早幫扶,及時紓困,避免風險積累成患。要加強工作統籌和信息共享,要提高監測效率,同時要避免加重基層負擔;要強化幫扶措施的針對性、實效性,根據困難的類型,分類落實好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政策,以及產業幫扶、就業幫扶等開發式幫扶措施,確保穩定消除返貧致貧的風險。
加大對鄉村振興領域資金投放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著力健全要素保障和優化配置體制機制。對此,韓文秀介紹,一部分農村勞動力在城鎮和鄉村之間流動,這是我國現階段、甚至更長一個歷史時期都會存在的現象。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就是要促進這一群體更好地融入城市,同時努力縮小城鄉發展差距。韓文秀表示,接下來:
首先,要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激勵機制。推動財政轉移支付、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等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要通過完善成本分擔機制,激發城市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的積極性主動性。
其次,要推行由常住地登記戶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制度。要完善全國公開統一的戶籍管理政務服務平臺,鼓勵有條件的城市逐步將穩定就業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納入城市住房保障政策范圍,進一步提高農業轉移人口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公辦學校就讀的比例,全面取消在就業地參保戶籍限制等。
然后,要保護進城落戶農民的合法權益。要依法維護進城落戶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同時要探索建立自愿有償退出的辦法。
最后,要強化鄉村振興要素保障。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與新型城鎮化有機結合,把縣鄉村作為一個整體,一體化布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實現資源要素優化配置。要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優先保障農業農村領域一般公共預算投入,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超長期特別國債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對農業農村領域重大項目建設的支持力度。完善金融支農服務方式,推動金融機構加大對鄉村振興領域資金投放,支持金融機構發行“三農”專項金融債券,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鄉村振興債券等,引導金融資源更多向農業農村領域配置,推動各種要素資源用于鄉村全面振興。

責任編輯:郝欣煜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