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 | 李庚南
橫空出世的DeepSeek像一股旋風,正吹度著現代生活的角角落落。DeepSeek以其卓越的性能、顯著的成本優勢、開源精神以及廣泛的市場影響力和行業應用前景,在全球AI界引起巨大反響,也被視為中國在 AI 領域崛起的重要標志。
盡管deepseek以極低的成本媲美AI行業巨頭,但研發通用大模型需要耗費巨資,在算力、數據、研發與工程化、人才、商業化推廣以及政策與生態建設等方面均需強大的資金支撐(總投入可能高達數十億甚至上百億元人民幣),這是毋庸置疑的。換言之,DeepSeek作為一款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其成功離不開雄厚的資金支持。這表明,在科技創新領域,充足的資金支持是取得突破的前提和關鍵因素之一。
deepseek是如何解決資金問題的?
據“DeepSeek”介紹,在融資渠道方面,DeepSeek以內源性融資為主,采用的是自給自足的研發模式,迄今尚未接受外部融資。DeepSeek主要依靠自身的技術優勢和高效的成本控制能力來支撐研發和運營。其母公司幻方量化在量化投資領域的成功為DeepSeek提供了穩定的資金支持,為DeepSeek的崛起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資金要素保障。在此基礎上,DeepSeek主要通過以下途徑補充解決運營資金:一是開源生態與低成本優勢。DeepSeek以其開源、低成本的特性吸引了大量開發者和企業用戶。其模型訓練成本顯著低于市場主流大模型(如OpenAI的GPT系列),這使得其在初期能夠以較低的成本快速擴展市場。二是技術合作與商業化落地。DeepSeek通過與金融機構、科技公司等合作,快速實現了商業化落地。三是私有化部署需求。DeepSeek的低成本解決方案催生了大量企業和金融機構的私有化部署需求,這種模式不僅降低了用戶的使用門檻,也為DeepSeek帶來了穩定的收入來源。
在科創企業成長中金融應該發揮什么作用?
邏輯上,deepseek的融資之道或恰符合創新型企業融資的基本規律和范式,但現實中未必可以復制。作為一家初創型企業,背后有像幻方量化這樣的基金巨頭做支撐,或者更通俗地說,用量化投資的成果來搞科研,既難能可貴,也難以復制。也就是說,絕大多數初創型企業面臨創業初期的資金困擾,大都需要通過外部融資來解決,——畢竟AI時代創新的步伐或許很難忍受資本積累的步伐,而外部融資可以為初創型企業快速實現研發突破和成果轉化提供資金“催化劑”。
這就需要構建適應科技創新步伐的資金要素的金融供給體系,以滿足科創型企業研發初期乃至全生命周期的資金需求。要從頂層設計出發,建立完善多元化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優化資金分配機制,引導社會資本流向科技創新領域,為科技創新注入源源不斷的資金要素支撐。
目前的情況是,雖然金融業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但科創型企業融資難等問題仍不同程度存在,資金流入科技創新領域仍存在諸多瓶頸。許多具有潛力的創新項目因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而無法開展大規模的實驗和研究,導致創新成果難以落地。
科創領域何以出現金融供需錯配?
實際上,在DeepSeek類成功企業的背后,還有不少企業因為資金要素的匱乏、斷流而偃旗息鼓,失去發展機會。其根本癥結在于金融要素供給與科創領域對金融的需求存在明顯錯配。這種錯配或表現為兩方面:
一是直接融資領域的錯配。由于科創型企業面臨的不確定性較大,作為資金供給方的金融機構面臨較大的風險。邏輯上,唯有收益覆蓋成本和風險,資金供給方才會有意愿和動力。要實現這一點,即要讓資金供給方能夠分享企業成長的紅利以彌補其成本(包括作為耐心資本的時間成本)和承擔的風險,以股權方式進行投資無疑是順理成章的選擇。但作為創業企業而言,要其以讓渡股權、讓渡未來收益分配權甚至部分管理權的方式獲取初期的資金支持,往往非其所愿(畢竟,資本有資本的目標)。實際上,股權融資本身就是代價最高的融資方式。
二是間接融資領域的錯配。對于科創型企業而言,除了通過內源性融資(包括親友間借款)外,通過銀行渠道進行間接融資特別是獲得低息貸款,顯然是比較理想的,也符合企業融資優序安排。但是,因其高風險、高成本性,且受現行監管規則約束,無法通過收益權等方式來平衡收益與風險,作為資金供給方的銀行機構往往也因此缺乏供給的驅動。
如何糾偏科創領域的金融供需錯配?
科創領域客觀存在的金融供需錯配無疑成為科技創新的關鍵要素約束。因為這一約束的存在,許多科創型企業需要在要素約束的荊棘中跋涉更遠的路、花費更多的時間。這種要素約束的存在,顯然不是靠個體的力量可以打破的,而是需要通過頂層設計,通過制度創新來突破的。因此,從推動科技創新、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角度出發,需要從推動金融制度創新、重構金融供求格局出發,加快頂層設計改革。
這意味著,金融在支持科技創新方面的理念、機制和模式都需要有革命性突破。關鍵是要聚焦科技金融的難點、堵點問題,以先立后破的創新精神推動科技金融體制機制的優化,構建與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要求相匹配的科創融資創新模式。要聚焦有效覆蓋科技創新全鏈條、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著力打破金融供給存在的短板與資源錯配現象,增強金融供給與科技企業需求的適配性;要拓寬創新型企業融資渠道,加強銀、證、保的協同,構建直接融資、間接融資和保險組成的多層次、多元化科技金融綜合服務體系。
一方面,要糾正直接融資領域的供需錯配。
首先要進一步完善資本市場運行機制。要從制度、融資工具、投資者保護、國際合作等多方面入手,形成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推動科創企業持續創新和成長。要進一步降低上市門檻,簡化流程,提升審批效率,同時強化信息披露和退市機制,確保市場優勝劣汰。特別是要完善科創板制度,積極發展新三板和區域股權市場,為中小科創企業提供更多融資渠道,推動新三板與主板、創業板的轉板機制,增強流動性。同時,要積極支持科創企業在境外上市,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
其次是探索推廣股權融資模式。要大力發展瞄準科創型企業的創業股權投資。通過鼓勵直接股權投資、設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發起或者管理母基金、產業基金等方式,引導、撬動更多的社會資本流入科技創新領域,支持制造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等企業發展壯大。關鍵是要找準資本市場與科技創新的結合點,為科創型企業特別是新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創新型企業提供多元化接力式融資方案。
第三,要豐富債券市場工具,鼓勵和推動科創企業通過發行高收益債券、可轉債等方式緩解資金困難。此外,還要通過放寬外資準入,鼓勵外資通過QFII、RQFII等渠道投資中國科創企業。推動金融機構以DeepSeek為代表的大模型發展為契機,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升資本市場效率,為風險定價和投資決策。
另一方面,要糾正間接融資領域的供需錯配。
要引導和推動金融機構創新思維,圍繞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加快體制、機制、模式、技術和產品創新,構建可持續的科技金融服務機制,為科創型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要根據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等不同發展階段科技型企業需求,提供針對性、多元化金融服務。除了進一步引導金融機構創新風險管理理念、打破唯抵押擔保的信貸理念的束縛、探索針對科技金融的風險管理模式外,關鍵是要針對金融機構服務科技創新的瓶頸即收益與風險不匹配,加快推進制度創新,探索面向科創型企業的股權投資試點。此前,上海已將科技企業“員工持股貸”試點從臨港新片區、張江科學城等區域全面擴大到上海全域。這一試點業務為科技企業高管以及核心員工提供了規范的員工持股融資通道,相當于為企業發展提供了一筆新資金,實現了資金+人才“雙向奔赴”,在金融支持科技創新方面具有開創性的意義。
值得探討的是,按照現行監管制度規定(《貸款通則》),銀行機構“不得用貸款從事股本權益性投資,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上海的探索顯然屬于“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此前央行創設的股票回購增持專項再貸款顯然也屬于“除外”之列。上述種種創新的實質上已經是對既有制度的突破。既然如此,何不再進一步?實際上,有關監管規制正一次次通過“除外”的方式被突破,反映的恰恰是固有監管制度與金融運行現實特別是科技金融創新矛盾的凸顯。沿用至今已近30年的《貸款通則》,其中不少條款已難以適應金融創新的步伐,制度創新或已勢在必行。
(本文作者介紹:先后供職于工商銀行、人民銀行,現為銀行監管部門人士,長期負責小企業金融服務推進工作,潛心研究小企業金融服務問題。)
責任編輯:秦藝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