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總數達到16所 深圳憑什么跑出高教加速度

大學總數達到16所 深圳憑什么跑出高教加速度
2024年03月28日 02:02 第一財經

  作者: 秦新安

  [ 才16所大學,對一個經濟總量僅次于上海、北京的一線城市來說,簡直“寒磣”。即便跟國內許多二、三線城市相比,也拿不出手。然而對深圳而言,這已經是近十來年大力發展高等教育的一個不俗成績。每新增一所大學,都是這座城市的一件大喜事。 ]

  [ 在全國人口總量步入下降通道、城市化進程總體放緩的當下,僅從數量上增加高校對許多地方已經不是當務之急。更重要的是優化高校布局和院系、專業設置,提升辦學質量。唯有深圳,不僅希望提高“質”,更急需增加“量”,以滿足城市發展的迫切需要。 ]

  GDP一線,大學數量四線,這一巨大反差已令深圳尷尬好多年。

  上周,一條在全國并不起眼的新聞被許多深圳人轉發——教育部辦公廳于3月22日公布2024年度第一批共12所新設專科高校備案名單,深圳城市職業學院榜上有名。這意味著深圳新增一所大學,全市大學總數達到16所。

  才16所大學,對一個經濟總量僅次于上海、北京的一線城市來說,簡直“寒磣”。即便跟國內許多二、三線城市相比,也拿不出手。然而對深圳而言,這已經是近十來年大力發展高等教育的一個不俗成績。每新增一所大學,都是這座城市的一件大喜事。

  在全國人口總量步入下降通道、城市化進程總體放緩的當下,僅從數量上增加高校對許多地方已經不是當務之急。更重要的是優化高校布局和院系、專業設置,提升辦學質量。唯有深圳,不僅希望提高“質”,更急需增加“量”,以滿足城市發展的迫切需要。

  近年來,憑借堅定的決心和巨額資金投入,深圳在“建設新大學,提質老大學”的道路上快馬加鞭,跑出了壯大高等教育實力的“深圳速度”。這一過程仍在持續——根據202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今年將推動深圳理工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音樂學院和深圳創新創意設計學院建成招生。接下來,還有深圳海洋大學、深圳師范大學、香港大學(深圳)等也將陸續建成,或列入建設規劃。

  深圳的“阿喀琉斯之踵”

  大學對現代城市的意義毋庸贅言。無論中外,絕大多數大城市同時是各類大學薈萃之地,許多著名大學成了所在城市的名片。

  在中國,深圳的經濟實力高居一線城市之列,大學數量卻只能“屈尊”于三、四線城市。大學在基礎科研中的作用不可取代,近年來,深圳走出了一條主要通過企業和新型研究機構搞科研的獨特道路,這固然是一項創舉,但從某種角度而言,何嘗不是缺少大學的“無奈”之舉。

  最新數據顯示,在四大一線城市中,北京有92所高校,位居全國第一,廣州84所位列第二,上海69所排在全國第六。二線城市中,武漢、鄭州、重慶、西安等,也是高校眾多。武漢有83所大學,位居全國第三;鄭州72所列第四;重慶71所列第五;西安63所居第七。

  據第一財經記者統計,截至2023年底,國內共有至少30個城市的大學數量在20所以上,其中至少14個城市在50所以上。就連經濟總量只有深圳11%左右的呼和浩特也有24所大學,大幅超過深圳。

  再看在校大學生數量。根據各地政府發布的統計公報,截至2022年底,國內共有7個城市的在校大學生數量超過100萬人,分別是廣州、鄭州、武漢、重慶、成都、北京和西安。其中,廣州、鄭州、武漢分別以165.1萬、139.6萬、133.3萬人排名前三,幾乎每10個常住人口中就有一個在校大學生。

  此外,還有至少16個城市的在校大學生總數超過50萬人,除了上海、天津、南京、杭州這些經濟強市,還包括南昌、昆明、太原、蘭州這種在省會城市中經濟總量相對靠后的城市。

  與之對比,作為GDP總量超過3萬億元、常住人口接近1800萬人的超大城市,深圳市在2022年底僅有15所高校,在校大學生約19萬人,兩項排名均在全國30名之外。在萬億級經濟強市中,深圳的在校大學生數量排在GDP比自己少一半多的寧波之后,僅比佛山、無錫、南通、東莞多,后四個都是地級市。

  對一座以高新技術和現代制造業立市的城市來說,缺少數量足夠多、實力足夠強的大學群落,始終是發展中的“阿喀琉斯之踵”。為了補上這一明顯短板,近十幾年來,深圳通過自主興辦與合作辦學“兩條腿走路”的模式,加快建設國際化開放式創新型高等教育體系,不斷壯大自己的大學隊伍。

  “兩條腿走路”辦大學

  深圳的高等學歷教育事業始于1983年深圳大學創辦。此后長達近20年里,深圳的大學數量最多時僅為4所,包括深圳大學、深圳師范專科學校(后并入深圳大學)、暨南大學中旅學院(現暨南大學深圳校區)、深圳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現深圳職業技術大學)。另有一所非學歷教育性質的深圳廣播電視大學(現深圳開放大學)。

  進入新世紀,越來越感受到大學不足對人才培養掣肘的深圳,開始千方百計尋求擴大高等教育規模。由于新設立全日制大學需要經過重重審批,難度巨大,求“校”若渴的深圳決定先嘗試引進內地一流名校開展研究生教育,再爭取同境內外高校合作辦學,共建深圳校區。

  2000年,深圳市政府首先開啟了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合作,洽談建立深圳研究生院。深圳市在風景秀麗的塘朗山麓、西麗湖畔規劃了一座大學城,斥重金支持三所學校建設校舍與共享圖書館、食堂。2001年4月,教育部正式發文,批準成立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和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2002年2月,教育部批準設立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

  出乎許多人意料的是,這一舉措,不僅成就了這三所名校的發展新傳奇,也拉開了深圳高等教育超常規跨越式發展的大幕。2014年,在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的基礎上,深圳市政府、清華大學與加州伯克利大學聯合成立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TBSI)。2016年,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開始招收本科生,生源質量連年攀升,錄取分數線在廣東省內趕上甚至超過中山大學。北京大學在設立深圳研究生院之后,又創辦了如今已聲名隆盛的北大匯豐商學院。

  哈工大(深圳)是深圳引進的第一所985高校,它是在深圳完成產業高科技轉型,開始邁向高質量發展的起步之時來到深圳的。“哈工大深圳校區引進哈工大優勢學科,對于提升深圳的產業創新能力,補充高層次人才,助推產業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同時對于哈工大自身發展也有利。”深圳市前副市長、曾經獲聘為哈工大(深圳)經管學院教授的唐杰,在一次采訪中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在與境外大學合作辦學方面,港中大(深圳)是其中最成功的例子。不久前,該校迎來了十周年校慶。目前,該校有9000多名在校生,師資隊伍中包括諾貝爾獎得主5名,圖靈獎得主2名,菲爾茲獎得主1名,各國院士近30名。錄取高考生中,絕大多數省市的文科/歷史類最低錄取分排位居前1%以內,理科/選考/物理類最低錄取分排位在前2%以內。

  值得一提的是,內地大學跨區域辦學一事曾遭遇政策“叫停”,深圳市也因此受到影響。2017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基本建設管理的通知(教發廳函〔2017〕12號)》,原則上不支持、不鼓勵跨城市、跨省辦學。2021年教育部辦公廳下發文件,再次要求各地認真落實2017年12號文要求,暫停審批新的高校異地辦學。在此期間,籌劃中的“深圳吉大昆士蘭大學”項目(深圳市政府與吉林大學、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合辦)終止。更早之前,“武漢大學深圳校區”也因類似原因停辦。不過,港澳地區高校不在上述辦學要求約束之列,深圳也得以繼續引進包括香港大學在內的港澳名校。

  在引進、合作辦學的同時,自主舉辦大學始終是深圳不愿放棄的追求。2007年,深圳市政府正式決定籌建南方科技大學(下稱“南科大”)。之前一年(2006年),深圳市的GDP已連續七年穩居全國第四,高新技術企業群產值高達6306.38億元,占到全市工業總產值的一半以上。2007年高新技術產業繼續快速發展,其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全部高新技術產品產值比重達58.6%。整個城市對高技能、高層次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招人難現象也越來越凸顯。

  2010年12月,南科大獲批籌建,2012年4月“去籌”轉正,2018年5月新增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成為全國最快晉級博士學位授權單位的高校。2022年,南科大入選“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在2023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建校僅11年的南科大排名第166,位列內地高校第八、廣東省內第一。另一所深圳本土高校、馬化騰的母校深圳大學排名進入401~500名,并列內地第19名。深圳兩所大學綜合實力提升之快令同行驚嘆。

  2016年10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出臺《關于加快高等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爭取到2025年,全市高校達到20所左右,全日制在校生約20萬人,3~5所高校排名進入全國前50,進入教育部學科評估前10%的學科達到50個以上,進入世界ESI排名前1%的學科達到30個以上。經過10年左右的努力,將深圳建設成為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

  在此之后,深圳引進了第二所985高校——中山大學(深圳)。為了引進中山大學,深圳市可謂“不惜血本”,在光明區劃撥了4700多畝土地,總投資超過500億元。從簽約到啟用,不到5年時間,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就從一片荒郊野地,蛻變為一個承載1萬多名學生的“網紅校區”,再次詮釋了新建大學的“深圳速度”。

  此外,2016年以來,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深圳技術大學、天津大學佐治亞理工深圳學院、深圳城市職業學院相繼獲批設立,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深圳海洋大學、深圳創新創意設計學院、香港大學(深圳)等啟動籌建。截至目前,短短23年間,深圳市就從僅有5所大學增加到16所,平均每兩年增加1所,在校生及規劃在校生規模擴大數倍,創造了高等教育超常規跨越式發展的“深圳奇跡”。

  這些短時間內快速崛起的新大學,為何批量誕生在深圳?對此,南方科技大學創校校長朱清時和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時任院長海聞,都曾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談到深圳不甘平庸、敢闖敢試的城市品質。近日,港中大(深圳)首任校長徐揚生在回顧港中深的首個10年時也對媒體表示:“當年我明確地跟大家說,要在國內辦一所大學,要么在深圳,要么不辦,10年過來的經驗告訴我們,這個地方是選對了。”

  一位教育專家對記者表示,深圳具備雄厚的經濟實力和良好的創新合作氛圍,通過自主興辦與合作辦學并舉的方式做大做強高等教育,探索出了符合自身實際的高水平大學建設新模式,也為國家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作出了貢獻。

  要規模更要質量

  3月15日,知名數據分析服務公司科睿唯安公布了ESI從2013年1月1日到2023年12月31日的統計數據。深圳共有5所高校39個學科進入全球前1%,分別是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港中大(深圳)、深圳職業技術大學、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其中,深圳大學進入全國前50名,深圳大學4個學科和南方科技大學1個學科進入全球前1%。

  從全球排名來看,深圳高校進步明顯。深圳大學位居全球第363,比上期進步10名;南方科技大學位居全球第589,比上期進步22名;港中大(深圳)居全球2003位,進步48名;深圳職業技術大學位居第4600名,進步57名;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位居第5918名,進步21名。

  對于名下大多數大學僅成立10年左右的深圳來說,上述成績并不簡單。取得這一成績跟深圳市新建大學的初衷和目標密不可分。前述《關于加快高等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在繼續擴大規模的同時,堅持現有高校和新建高校協調發展,普通高等教育和職業高等教育同步推進,辦出質量特色,高標準高起點建設新高校,重點發展經濟社會急需的學科和專業。

  這在新建大學的專業設置上體現鮮明。例如,以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為主的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學科建設與深圳重點產業緊密結合,主要涉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等10個一級學科;哈工大深圳校區重點發展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海洋工程等學科;中山大學深圳校區的臨床醫學、環境與生態學、工程學、計算機科學、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等15個學科領域均為ESI前1%;港中大(深圳)在2014年正式成立時,首批設置了市場營銷、國際商務和經濟學等三個深圳社會急需的本科專業,后續又應市場需求開設了經管學院、理工學院、人文社科學院、數據科學學院、醫學院、音樂學院以及一所研究生院。

  計劃于2024年正式開始招生的深圳理工大學,首批招生專業包括神經科學、生物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生物醫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等;籌建中的香港大學(深圳)將先期在理學、醫學、法學、工程、建筑、智慧城市、生命科學、數據與智能、先進材料、金融科技等領域設立學科專業或研究機構,以促進深圳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教育鏈“四鏈”深度融合。

  精心的專業設置對應的是高質量培養成果。拿港中大(深圳)來說,該校《2023屆本科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顯示,畢業生整體去向落實率為95.13%,居于國內高校前列,其中,升學比例達80.92%;就業畢業生的平均年薪為17.08萬元,其中,超過一半選擇留在深圳。另外,深圳目前唯一公立應用型本科院校深圳技術大學,其畢業生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今年的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出,加快建設高水平大學,支持深圳大學建設高水平綜合性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建設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圍繞服務國家戰略和產業發展,高標準打造西麗湖國際科教城、光明科學城、大運深港國際科教城,推動“科教研產用”協同融合發展;深化高水平合作辦學,擴大研究生、留學生規模。

  此外,今年深圳還將優化高校學科專業布局,打造人工智能、集成電路、先進制造、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學科,高效統籌醫學、法學等學科建設,力爭新增14個學科進入ESI排名前1%,推動國產原創技術進教材、進課堂;支持深圳職業技術大學創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職業學校,推動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獲批升本。

  做大做強高等教育,深圳遠未到滿足之時。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王許寧

VIP課程推薦

加載中...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7X24小時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
  • 03-29 燦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無錫鼎邦 872931 6.2
  • 03-25 中瑞股份 301587 21.73
  • 03-22 廣合科技 001389 17.43
  •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