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1秒,氣動數控沖床按壓一下,第四次時,一件孔數均勻的端板便可成型。車間里,操作工黃曉莉在機床前利落地挑揀成品。
“設備更新后,省心不少。”辜曉林說。
辜曉林2016年開始琢磨數字化轉型,“市場競爭激烈,要想生存,必須轉型。”在前往東部省份參觀一家智慧紡紗工廠后,這個念頭愈發強烈。
轉型過程卻充滿挑戰。從外地高薪聘請的技術人員,對企業產品不夠了解,改造設備時顧頭不顧尾;投入資金升級生產線,卻無法量產,20多萬元打了水漂……“有的專家建議整合設備,單款產品生產效率是上來了,可我們還有其他100多種產品。有的主張機械聯動,萬一后續設備故障,生產線全得停。”辜曉林說。
意識到不能當“甩手掌柜”,辜曉林開始精打細算。憑借物理專業基礎,他深入研究生產線,結合企業需求,尋找能改進的地方。“頭一件事就是改設備!不是上新,而是給老機器加新功能,設備添了傳感器,模具整合成一副,從而節省成本。”在辜曉林看來,中小企業資金有限,數字化轉型,錢要花在刀刃上。
投入不大,改造后的8臺氣動數控沖床卻能整合傳統生產工序。“過去腳踩一下,機器才動一下。現在全自動,生產效率高,我們也輕松了。”黃曉莉說。
車間一側,放料、打孔、切割,一氣呵成。在4個紅色機械臂操作下,空調零配件批量產出。與舊機械臂相比,這組今年3月上新的設備,能對機床進行雙臂同步操作。
缺人缺技術,是轉型中最大的“攔路虎”。“多虧政府幫忙,助企專員協調,這才解決了難題。”辜曉林說。
為推動企業更好實現“智改數轉”,永明鎮組織專家團隊“一對一”上門巡診和指導。建立轄區13戶重點企業鎮級領導聯系清單,全力提供政策支持。專門對接朝育機械的,是永明鎮人大副主席王晶。
聽說企業的困難后,王晶和三臺縣工信局專員一道趕往企業。協作機械臂安裝時出現問題,容易出現撞機風險,王晶和專員找來編程人員助力,設備調試好后,效率翻番。智能設備若是故障,廠里缺少維修人員,專員又幫忙對接智能設備維修團隊,提供解決方案。
7月1日,企業物聯網系統上線。打開手機,輕點軟件,原料、庫存、產量等信息一目了然。“每個員工、每臺設備、每天生產多少產品,全都一清二楚。”指著手機上的設備狀態信息,辜曉林說。
過去,紙質清單數據更新不及時,人工統計疏漏難免。如今,物聯網系統自動抓取設備數據,準確管控產品質量,成為整個生產環節的“中樞神經”。設備檢測后,會對不合格產品報警,人工立即查找原因并第一時間將問題反饋給后臺,產品合格率大幅提升。
物聯網要穩定運行,還得解決機房網絡通信問題。在王晶的協調下,原本半個月才能架設好的接口網絡專線,只花了一周便解決了。

圖為新建的鉆攻切銑專用加工車間。
梁小菊 攝
如今,朝育機械的車間里,處處可見數字化設備。數字化轉型后,企業產品能耗降低30%,成本節約35%,產品合格率提升至98%。
前陣子,辜曉林接到綿陽市經信局帶來的好消息:企業“金屬制品精品制造智能生產線數字化建設”項目被列入綿陽市2023年度企業數字化改造典型案例。“會有50萬元獎金呢!10月以前,我們打算再投入改造30臺機械設備,繼續提高生產效率,這筆錢正好派上用場。”辜曉林充滿期待。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等
設備更新投入500多萬元,成本節約35%、效率提升25%——朝育機械這筆數字化轉型的收支賬,看得見、摸得著。
數字化設備、數字化車間、工業互聯網平臺……“數字變量”對傳統制造業降本提質增效的作用不斷顯現,企業擁抱轉型的積極性逐步提高:上半年,我國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同比增長17.3%,拉動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1個百分點,貢獻率達54.8%;制造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10%,高于制造業投資0.5個百分點。
當然,像曾經的辜曉林一樣,仍有不少企業對數字化轉型望而生畏,不是“不愿轉”,而是囿于經驗、技術、資金不足等因素“不敢轉”“不會轉”。工信部賽迪研究院今年對約300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調研顯示,超過半數的企業認為自身轉型能力不足,轉型成本高。
從“20多萬元打了水漂”到車間里數字化設備隨處可見,辜曉林的企業轉型故事帶來哪些啟示?
轉型小步快走,統籌算好收益。企業需仔細研究各類支持政策和措施,算好短期收益和長期收益兩筆賬,接下來勇敢踏出第一步,先解決生產經營中的最大痛點,把錢花在刀刃上。再根據場景排序,由小到大逐步轉型,進而通過設備的數字化升級,倒逼企業管理體系升級。
政策真金白銀,提升企業信心。四川綿陽經信局給辜曉林帶來的好消息和50萬元獎金,緩解了企業資金困難,堅定了改造升級信心。支持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實招接連出臺:中央財政支持擴大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范圍,中國人民銀行設立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地方政策跟進,重慶渝北區協調金融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數字化轉型信用貸,浙江柯橋對實施數字化改造且投入額在30萬元以上的印染企業給予獎勵,各方舉措形成合力。
服務小輕快準,精準解決痛點。除了龍頭企業帶動,數字化轉型服務商也正在發揮作用,專門針對中小企業,以小輕快準的方式提供菜單式服務。輕量化、小型化的數字化產品,在精準解決企業生產經營痛點的同時,還可減輕資金壓力。
我們相信,中小企業主動邁出數字化轉型腳步,政府部門、龍頭企業、金融機構、服務商等協力支持,“不敢轉”“不會轉”等難題會迎刃而解。

刊于《人民日報》2024.7.21 第2版
人民日報記者 游儀
本期統籌:盧濤、婁霄霄
0

責任編輯:張俊 SF065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