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華 陳輝 朱嘉樂
在今年1月召開的2025廣州市國際醫療服務推介會上,16家高水平醫院進行國際醫療服務推介。近年來,廣州多家三甲醫院大力發展國際醫療中心。千元一晚的病房長啥樣?就醫體驗和普通門診有啥不同?哪些人在這里消費?近日,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走進多家醫院的國際醫療服務中心一探究竟。
長啥樣?環境像酒店,人員配備比肩國外私家醫院
暖黃色的燈光、溫馨的布置、安靜人少的候診區和休閑區……近日,記者來到位于廣州市天河區的某三甲醫院國際醫療中心的病區看到,這里的環境與酒店公寓相差無幾,也實行酒店式管理,除醫療服務外,還提供日常生活用品、訂餐等服務。單人間面積達30平方米,頂配的套間則如同一套小公寓,面積約100平方米,包括客廳、患者房間、陪同人員休息室、廚房等。
為了讓就醫者有更好的體驗,該中心門診以預約制為主,除常駐醫護人員50余人外,還有200余名特約專家待命,基本上是全流程的一對一服務,并提供優先待檢、優先出報告解讀乃至多語種口譯筆譯等服務。
實際上,早在40年前,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就向跨境人士提供了國際醫療服務。如今的珠江醫院誼僑樓特需醫療服務中心,共有85套病房,其中一套約180平方米,兩室一廳。
除了環境好、服務細之外,這些三甲醫院國際醫療中心更為“硬核”的吸引力是優質的醫療資源。記者了解到,廣東省人民醫院國際醫療中心(協和高級醫療中心)設有涉外高端醫療門診和住院病區,目前有500名高級專家為患者提供優質醫療服務,在心腦血管疾病、腫瘤、老年病、腎病等領域尤為突出。而護理人員與病人配備比例超過1.5:1,達到國外私家醫院配置水平。
“廣東省人民醫院是一個開放的高水平醫療平臺,如有需要,我們可以請全市、全省和全國的專家會診,必要時還可以請國際專家會診。”廣東省人民醫院院長余學清表示,協和高級醫療中心不僅能提供優質的就醫體驗以及高質量的服務,在解決疑難疾病方面更可發揮巨大的能量。
誰在消費?除了高收入人群,普通人借商保也可體驗
廣州作為全省醫療資源的“頂流”,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市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已超過7000家,包括48家三甲醫院、10家全國百強醫院。在特色病種診療上,廣州高水平醫院實力雄厚,正吸引越來越多外國患者前來就醫。同時,“港澳藥械通”政策的實施,讓國際先進藥品和醫療器械加速引進,為廣州吸引國際患者再添砝碼。
“我們醫院每年成功實施600-800例減重手術,技術十分成熟。在美國做一臺減重手術費用要五六萬美元,在香港也要二三十萬港元,而我們這邊只要幾萬元人民幣。”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楊景哥告訴記者,“國內提供的醫療服務高效而且性價比高。目前澳門居民的很多心外科手術、血液疾病都是直達暨大附一院就診。”
據了解,大多數醫院國際醫療中心的門診與住院費用均不在基本醫保的覆蓋范圍,目前的支付模式以“自費+商保”為主。這些中心與數十家保險公司合作提供直付服務,患者無需墊付,由中心與簽約保險公司直接結算。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國際醫療中心的就醫者除了外籍人士、高收入人群之外,也不乏中等收入的普通人群。在看得起病、獲得及時有效治療的基礎上,如今一些人開始追求更優質的醫療資源,并且愿意通過購買商業保險的方式享受更好的醫療服務。
梁女士就是其中之一。經歷過親人在急診留觀室住了20多天無法轉入病房、另一位親人在生命最后階段不得不輾轉于不同醫院,她將自己和女兒的百萬醫療險升級為高端醫療險。蔡先生在經歷了母親一年中風三次后,也購買了中端醫療險,“看病不用排隊、住院不用求人、大病自費壓力小”是他對在國際醫療中心就醫的基本訴求。
據悉,和高端醫療險相比,中端醫療險的保費更低,但也能夠覆蓋特需門診、國際醫療中心。據不完全統計,近半年來,已有十多款中端醫療險產品上線或進行升級。
未來如何?練內功+走出去,吸引更多外籍人士就醫
“截至目前,醫院已經建立了腦血管病、前列腺疾病、泌尿系腫瘤以及肺結節等多個高端診療中心。”珠江醫院誼僑樓特需醫療服務中心副主任曹山鷹向記者介紹道,該中心至今已累計收治來自50多個國家的20余萬名患者,醫療服務水平達到國際標準。
在廣東藥科大學醫藥商學院副教授吳慶艷看來,公立醫院尤其是大型三甲醫院發展國際醫療中心是大勢所趨。“目前基本醫保藥品目錄、診療項目雖涵蓋廣泛,但仍有部分高價特效藥、進口藥以及一些高端前沿或個性化的診療項目未納入。國際醫療中心可使用非醫保目錄內的藥品,開展先進的基因檢測、高端體檢等,為患者提供更多選擇,滿足患者對高質量醫療服務的追求。此外,部分三甲醫院病房擁擠、環境陳舊,國際醫療中心可以建設更現代化、舒適的就醫環境,改善患者的就醫感受。”吳慶艷說。
近年來,公立醫院國際醫療中心的快速發展得益于政策的有力支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24年重點工作任務》提到,推動各級各類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制定規范發展特需醫療服務的政策,滿足群眾多樣化醫療服務需求。與此同時,醫保部門也在不斷優化政策,放寬醫療服務的支付渠道。目前,多地已實現商業保險數據與醫院結算平臺的數據聯通,支持實時結算。
據記者了解,2024年,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成為首批“《國際醫院評審認證標準(中國)》認證醫院”。這套標準的出臺為國內醫療機構提供了一條通向國際標準的道路,中國從此有了自己的“國際醫院評審認定標準”。
有了政策的支持、軟硬實力的底氣,各大醫院正大力發展國際醫療中心。不過,目前這些中心服務的外籍人士占比尚不高。“2024年,我們國際醫療部接診(含門診含住院)共15748人,其中接診的外籍人士1200多人,住院的外籍人士約200人。”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國際醫療部副主任王寶祥說。
“外語服務上還需進一步提升,各大醫院的網站并沒有完全配備英文服務,掛號系統也很少有外語版本,可以說整個服務系統對外籍人士不算太友好。”曹山鷹談道,國際醫療中心如果有外籍醫生的話,可能會更容易取得客戶的信任。
酒香也怕巷子深,三甲醫院正通過“走出去”的方式為自家的國際醫療中心搶占客源。2024年5月,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國際醫療中心就前往迪拜進行海外宣傳,這是公立醫院出海宣傳的探索嘗試。
“2021年,暨大附一院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衛生局、仁伯爵綜合醫院簽訂了一攬子合作計劃,成為澳門疑難重癥患者在內地接受臨床診療的定點醫療機構。幾年來,已經有750余人次的重度心血管疾病、血液腫瘤、肥胖導致的代謝性疾病等患者,在血液內科、心臟外科、骨科、腎內科神經外科等多個專科轉診順暢。”楊景哥透露,暨大附一院正擬建華僑華人國際醫療支持中心,便利港澳居民、華僑華人回內地就醫。

責任編輯:常福強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