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專欄作家 曹中銘
對于北交所可能出現的IPO彎道超車潮,既有必要保持一份謹慎心態,與此同時也須采取措施進行應對。
步入2024年以來,滬深兩市IPO節奏明顯放緩,這不僅體現在發行的新股數量上,也表現在掛牌的新股數量上。滬深市場IPO節奏放緩,也讓北交所受到更多的關注。許多擬上市企業紛紛將目光投向北交所。通過掛牌全國中小企業股轉系統,然后在北交所上市,進而實現IPO彎道超車。個人以為,對于北交所可能出現的IPO彎道超車潮,監管部門不可不防。
北交所脫胎于全國中小企業股轉系統,于2021年9月3日成立。兩年多時間以來,北交所的發展成果有目共睹。比如僅僅從掛牌企業數量上看,截至目前已達245家,平均每年掛牌新股100家左右。雖然與滬深市場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但由于成立時間短,且處于發展初期,如此成績顯然也是值得肯定的。
目前的北交所已建立相應的規章制度,與滬深市場一樣,北交所也實行注冊制。從滬深市場的情形看,與核準制相比,注冊制下,企業上市的條件更加包容,也更加容易,且許多原來不能在滬深市場掛牌的企業,如今都有實現上市的可能。客觀上,這也為更多企業上市提供了可能。這一點,對于擬在北交所掛牌的企業同樣適用。
盡管滬深市場與北交所都實行注冊制,但相對而言,同一家企業,在滬深市場掛牌,顯然比在北交所掛牌難度上要大得多。而且,與北交所相比,同一企業在滬深市場掛牌,無論是個股估值、市場流動性,還是在再融資、高位套現,以及對于企業品牌、聲譽、市場形象、影響力等方面,相關企業都能夠享受到更多的紅利。但盡管如此,某些企業仍然選擇在北交所上市,既有滬深市場上市難、上市時間跨度長等方面的因素,也有通過在新三板掛牌,進而能夠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在北交所上市,從而實現IPO彎道超車等方面的考量。
比如某企業2023年1月12日在全國股轉系統基礎層掛牌,同年6月14日調入創新層,今年1月19日迎來北交所上市委審議并獲通過,1月24日提交注冊。從掛牌到審議,前后只用了1年零7天。這速度,顯然是那些在滬深市場上市的企業不能比擬的。畢竟,在滬深市場上市,從遞交IPO申請材料,到上市委審議通過,由于排隊企業眾多的因素,某些企業所耗費的時間或遠遠不止如此。
也正因為如此,不僅在全國股轉系統掛牌企業發布的目標直指在北交所上市的董事會決議、券商輔導上市協議,以及相關公告如雪片般飛向市場,而且,今年以來北交所IPO主動撤回的數量同比也大幅上漲。比如今年以來截至3月20日,北交所IPO主動撤單數量為20家次,且同比增長100%。而2013年全年,這一數量也不過29家次。這一數據也從側面說明,相關企業對于在北交所上市的熱衷程度。而其中,不乏欲IPO實現彎道超車者。
企業無論是在滬深市場還是在北交所上市,都是其自身的訴求。但某些企業欲通過在全國股轉系統掛牌,進而實現彎道超車在北交所上市,個中則不無“投機”的成分在內。而且,彎道超車的負面效應也是不容忽視的。比如企業在北交所掛牌,需要經歷基礎層,再到創新層,然后再到北交所這一過程。從基礎層到創新層,由于存在時間跨度,也是檢驗一家企業成色的時候。業績持續性、成長性如何,時間才能給出答案,如果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彎道超車,并不利于實現對一家企業的“考察”,而且也不利于保護北交所投資者的利益。
基于此,對于北交所可能出現的IPO彎道超車潮,既有必要保持一份謹慎心態,與此同時也須采取措施進行應對。一方面,要堅守北交所的板塊定位。北交所定位于創新型中小企業,重點支持“專(專業化)精(精細化)特(特色化)新(新穎化)”型中小企業的發展。不符合板塊定位的企業,要擋在北交所大門之外。另一方面,對擬在北交所掛牌的企業,同樣要從嚴審核,且審核標準要與滬深市場等同。此外,對北交所的相關制度進行修訂與完善。比如此前規定擬在北交所上市的企業,須在創新層掛牌滿12個月,后來被改為“交易所上市委審議時已掛牌滿12個月”,其掛牌時間既包括基礎層,也包含創新層,門檻明顯降低,值得商榷。
(本文作者介紹:獨立財經撰稿人 在三大證券報等多家媒體發表文章數百篇)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