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 | 黃奇帆
當前,科技創新已成為國家競爭力的關鍵要素,產業創新則加速讓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為生產力。二者的深入融合,是新時代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實踐方向。
在“十四五”規劃收官、“十五五”規劃謀劃布局的關鍵節點上,如何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顯得尤為關鍵。
從本質上講,創新就是通過創造新供給來催生新需求,一旦資本、資源、人力資本開始向新供給集中,老產業的生存空間就會受到擠壓,產能過剩才能根本消除,而落后產能出清后,整個經濟不僅能夠恢復平衡,能級上還會有一個大的躍升。
當時國務院反復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意義就在于此?,F在各城市、各大學、各開發區都在推進各類孵化器和小微企業發展,過程中要把準發展脈絡。如果關鍵環節把握不住,就會事倍功半。其中有三大環節很重要。
著眼創新的三個階段推動“雙創”
創新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0~1”,技術創新無中生有。這是專家、教授和各類高層次專業人才在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實驗室、工程中心、企業研發中心做出來的,需要的是國家科研經費、企業科研經費以及種子基金、天使基金的投入。
第二階段是“1~100”,創新成果變成一定的生產力,包括小試、中試,也包括技術成果轉化為產品開發,形成功能性樣機,確立生產工藝等,這是各種科創中心、孵化基地、加速器干的活,目的是形成讓人看得見、摸得著的產品。
第三階段是“100~100萬”,變成大規模生產能力。比如一個手機樣機,怎么通過量產變成幾百萬臺、幾千萬手機,最后賣到全世界去呢?首先需要有生產基地,這是各種開發區、大型企業投資的結果。
綜上所述,因為創新是有階段性的,所以要分類施策,如果“胡子眉毛一把抓”,效果就不會好。
打造集合六大功能的創新平臺
一些地方搞孵化器,熱衷于一棟樓不分青紅皂白,孵化幾十家、幾百家企業,免幾年房租,這種“撿到籃子里都是菜”的搞法,除了熱鬧,效果不會好。美國硅谷等成功的孵化器之所以孵化能力強,關鍵就在于集合了六大功能。
一是項目甄別。聚焦專業領域,把好準入環節,不能散而雜。生物醫藥孵化器,不能引進一堆機器人孵化企業。
二是培訓指導。經過培訓,創新創業者的成功率一般可從10%提高到30%。
三是共享服務。公共實驗室、專用設備或專業設施,由孵化器提供。
四是股權投資。有種子基金、天使基金、風投基金、引導基金等多層次投入體系,覆蓋企業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
五是收購轉化。通過上市、集團收購、合資合作、成果轉讓等措施將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六是資源集聚。孵化器應成為行業信息傳遞、知識交流、人才聚集的窗口。一個城市,其創新平臺的競爭力不在于大批量、排浪式地去搞幾百個、幾千個,關鍵是要集合應有的功能,一個符合要求的創新平臺可以孵化出上百家企業。如果貪大求多,最終可能很多會淪為空頭平臺,變成形象工程。
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關鍵是抓好收益分配三個1//3
有效的激勵政策和收益分配,能夠激發科技人員和機構的巨大創造活力。比如美國硅谷吸附了數千個專事成果轉化的創新型中小企業,形成了上萬億美元的獨角獸產值。之所以能夠產生這種創新成果轉化效應,很重要的原因是美國《拜杜法案》。
《拜杜法案》規定,凡是科技投入產生的成果,其獲得的收益“一分為三”:1/3歸投資者(學校、研究所或公司),1/3歸研發團隊,1/3歸把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創新企業或轉化者。
這與我國有哪些不同?
計劃經濟時期,一切專利權歸國家和單位所有;改革開放之后,成果發明人可以獲得25%~50%的專利權,其余歸投資單位;2016年以來,政策進一步放開,成果發明人可以享有70%的股權。政策的著力點主要針對研發人員。
但僅僅這樣還是不夠的。要知道,能搞出“0~1”的不一定搞得出“1~100”,成果發明人與專利轉化者、生產工藝設計者、生產制造組織者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體系。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給了發明人50%甚至70%的股權,但是好像沒看到多少千萬富翁、億萬富翁出來,因為他們的專利成果沒有變成現實生產力。我們應該參考《拜杜法案》,把科研成果的投資者、研發人員轉化人員三方積極性都調動起來,加速科研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本文作者介紹:重慶市原市長、第十二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