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 | 王洪章
我們正處在一個創新的時代,大家都在談論科技金融在服務新質生產力所應發揮的作用。
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
總書記講的科技創新與新質生產力之間的關系,從金融角度理解,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社會經濟和自然科學方面,通過科技創新產生的新的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人力資源,二是作為社會經濟活動的重要推動者,金融行業通過自身的創新而形成新的服務能力,在支持和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方面,成為重要推動力量。
科技創新是國家間競爭博弈的“關鍵變量”和“最大增量”,在這個領域,金融和資本的力量將發揮作用。
2010年左右興起的科技創新,主要是以AI技術為主要標志,這種技術進步具有顛覆意義。以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開始,發展到目前的人工智能、延伸到宇航技術、生命工程、再生資源、新能源等廣闊的領域,人稱是第三次科技浪潮。從馬斯克八大公司國際高科技企業到杭州的“六小龍”、深圳、上海、合肥、北京、大灣區科技高地,科技創新推動構建和完善了現代產業體系。橫空出世眼花繚亂的科技創新成果加速從“書架”走向“貨架”,在土地、勞動、資本等傳統生產要素邊際收益遞減的形勢下,科技創新加速并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乘數效應”,極大地推動了經濟增長向“質量領先”、“結構升級”、“創新驅動”轉變。
科技發展和應用正處于歷史井噴點,前所未有地滲透和融入經濟社會各領域各環節,深刻改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我們過去在生產方式,日常生活提升中遇到的瓶頸、原材料、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健康生命、太空探索遇到的問題,通過科技創新正在得到解決,并從愿景走向現實。
科技金融成為服務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力量,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做好“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排在首位。
對于商業銀行來說,發展科技金融既是支持科技創新、加快實現國家高水平科技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金融自身轉方式、調結構、增強可持續服務能力的內在要求。金融需要通過創新,形成金融自身的新質生產力,提升科技金融服務能力。
從歷史上看,科技創新催生了金融的變革,第一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商業銀行以及信用卡、票據、匯票等金融工具,資本市場的股票、債券也開始出現。第二次工業革命引發了金融革命,特別是以現代投資銀行為特征的金融生產力,重構了資本基石,催生了中央銀行制度。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加速了金融脫媒,提升了金融資源配置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使金融服務更加便捷。創業投資體系的建立和金融科技應用,使現代商業銀行、股票市場、國債市場、保險市場、投資銀行等金融體系更加完善,風險管理的技術顯著提升。
第三次工業革命也極大地推動了金融國際化,對全球金融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全球科技創新指數排名靠前的瑞士、美國、新加坡和英國等發達國家,都具備相適應的全球金融服務能力,科技創新都有強大的金融服務.體系和金融實力作為支撐。
我們現在科技金融的服務體系和制度建設還很不完善。
從需求上看,我國高新技術企業超46萬家,十年來年均增速超20%,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超14萬家,27個科技集群躋身全球百強,再加上幾千萬個企業,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對金融服務的要求,會呈現爆發式增長,至少是十萬億元資金增長和需求的大賽道,以及商業銀行服務功能、業務發展新藍海。
從供給端看,社會直接融資占比僅30%,其中股權融資約10%;科技型中小企業獲貸率不足50%,高新技術企業貸款僅占各項貸款6%,與科技創新資金需求相差甚遠;新的科創領域,發行科創債占比較低,科技金融在信貸、股票融資、債券、投資等產品、工具的供給很不充分,同時,也意味著未來增長空間廣闊。
科技創新的大趨勢,需要商業銀行創新變革,在信貸結構、融資制度、組織架構做出改變,形成與科技創新相匹配的科技金融新質生產力和服務關系。
調整結構
科技創新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設計、研發到中試,工業化生產,這個周期與目前信貸的管理期限有矛盾。目前銀行貸款260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近70-80萬億元,從科技創新長周期的客觀需求看,把部分短期貸款轉成長期融資,用于支持科技創新,有研究的余地。
另外,主要以信貸融資的間接融資方式,可做做適度調整,國外銀行融資經驗表明,單純的信貸方式,一是時間短,二是帶來很多道德弊端,面對幾百萬億元的貸款規模,其經營的難度,非常之大,銀行有不可承受之重。單純的借貸關系,缺乏市場檢驗,借貸不透明、監督滯后等等,弊病突出。針對科技創新特點,將信貸模式更多的轉為企業發債方式,企業的還債能力通過市場檢驗,企業融資通過市場競爭方式取得,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信貸資金管理難問題,也使企業珍惜債務市場融資的不易。
增加功能
科技創新和科技金融將成為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利益共同體,這種關系需要靠利益關系的調整方可維系,靠借貸關系是難以維系和持續的。
國外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金融功能的創新經驗值得借鑒,其金融體系主要是以投資銀行為主,市值排名前幾名基本上是大型投資銀行,大量的投行而非商業信貸支撐起美國成為全球最成功的創新型國家。馬斯克在2022年收購推特公司時,摩根士丹利等投行融資130億美元,使其公司市值從800億美元躍升至1130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三大人工智能獨角獸企業。另一家獨角獸企業open AI不甘示弱,進行3000億美元估值的新一輪融資,領投的是日本的軟銀集團,這是一家風險投資公司,這在中國,單獨一家商業銀行做這種事情是比較困難的。
金融服務重大科技創新,需要通過市場化方式,打造與科技創新相適應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投資銀行,支持在人工智能、宇航技術、生命工程、新能源等新的領域形成規模和優勢,培養一批在國際上技術領先的大型企業或科研機構。同時,轉變商業銀行融資方式,增加直接融資功能。
擴充服務
商業銀行從2005年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金融科技的興起,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關于銀行改革的精神,國有商業銀行綜合化經營正成為事實。
綜合化經營、多功能服務為科技創新提供一攬子金融服務,成為可能。
在現有商業銀行綜合化經營機制下,一個方向是發揮綜合化銀行集團優勢,提供“商行+投行”、“融資+投資”、“股權+債權”、“資金+資本”、“融資+融智”集成式服務,優化“股、貸、債、基、保、顧”一站式綜合服務模式,探索“認股權+貸款”、“貸款+外部直投”等聯動服務,成為科技企業全生命周期合作伙伴。第二個方向是內部機構設置和與外部深度合作,補充自身短板,科技是技術性很強的服務領域,現有的銀行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難以滿足需要,有必要單設科技金融服務中心或專司機構,培育專業化科技金融服務人員。深化與PE/VC合作,.借助市場力量,擴大合作領域,以自身資金和綜合化以及信息優勢,共同提供業務和資源撮合等各類金融服務。
銀行科技金融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科創企業核心競爭力在于無形資產與未來價值,1985年中央召開全國科技工作會議,會議決定推動科技體制改蘋,要求銀行開辦科技開發貸款業務,自此銀行開始介入科技貸款領域,但是,由于科技屬性的特點,銀行至今尚未掌握科技金融的技術性難題,對科技企業、科技項目仍存在“看不懂”“難評估”問題,知識產權融資評估難的問題也尚未完全解決,這些都阻礙科技金融的快速發展。有的商業銀行開始使用數智技術來解決難題,有的借用第三方評估來實現融資可能性,但是還沒有成為普遍意義。
科技金融針對科技項目周期不同,資金需求不同的多元化融資的制度尚未建立,商業銀行的功能轉型還未破題,這些需要監管政策的支持。
再有,針對科技金融風險,還需要構造適配的風險防控體系和風控工具。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建設銀行原董事長)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