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覺時把手機放在枕頭邊:會得腦癌嗎

睡覺時把手機放在枕頭邊:會得腦癌嗎
2025年03月15日 01:28 快科技

打電話時,人們習慣將手機貼近頭部。然而,手機會釋放出無線電波,這是一種非電離輻射。

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手機可能誘發腦癌”的觀念,并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引發了公眾的擔憂。

但我們的日常生活早已離不開手機,更廣泛地說是手機背后的無線技術。因此,科學地解釋電子設備無線電波暴露的安全性就顯得十分重要。

多年來,科學界一致認為,手機輻射并不會導致腦癌或更廣泛的健康問題。但至今仍有零星研究指出,手機輻射對健康的潛在威脅。

最近一項發表于《國際環境》(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的研究證實了這一觀點。

在澳大利亞,自 20 世紀 80 年代初以來,手機的使用量急劇增加。圖片來源:The Conversation在澳大利亞,自 20 世紀 80 年代初以來,手機的使用量急劇增加。圖片來源:The Conversation

輻射致癌?

2011 年,世界衛生組織下設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將包括手機輻射在內的“射頻電磁波”,定義為 2B 類致癌物,即“對人可能致癌,但證據有限”。

同處這個等級的,還有大家常見的汽油、瀝青、阿斯巴甜等。

人們常常望文生義,誤解該分類的含義,加劇了對輻射的擔憂。

更重要的是,IARC 將無線電波歸為可能致癌物的主要依據是有限的觀察性研究證據。

觀察性研究通常會在醫院或診所內收集不同類型的病人數據,反映出普通大眾用藥或發病的情況,從而揭示疾病在人群中的發生率及成因,是研究某一物質對人類長期健康影響的最佳手段。

但這類研究不能像隨機臨床試驗一樣把藥物隨機分配給不同的組,因此會給研究結果帶來不可避免的干擾因素及選擇偏差,得出的結果可能與實際情況有差異。

例如,在 IARC 參考的早期觀察性研究中,腦癌患者自主報告的手機使用頻率往往高于實際情況。

不過,與 2011 年 IARC 審查的數據相比,最近這項新的觀察性研究綜合審查了更龐大的數據集,涵蓋了日期更近、更全面的研究,讓我們可以更加確信,手機輻射與癌癥風險增加無關。

新結論?

實際上,這項研究是世界衛生組織委托進行的一系列綜合審查的一部分,旨在更深入地探究手機輻射的潛在健康影響。

目前來看,這篇薈萃分析在相關研究中最全面,涵蓋了超過 5000 項研究,其中 63 項發表于 1994 年至 2022 年。

它提供了迄今最強有力的證據,證明無線技術產生的電磁輻射對人類健康無害。

研究尚未發現使用手機,包括使用時長(長達十年及以上)和頻率(通話次數、通話時長)等因素與腦癌、頸癌等癌癥相關。

這些發現與以往部分研究結論一致。實際情況是,過去幾十年里,無線技術(如手機)的使用大幅增長,但與此同時,腦癌的發病率并沒有上升。

澳大利亞腦癌發病率保持相對穩定。圖片來源:The Conversation澳大利亞腦癌發病率保持相對穩定。圖片來源:The Conversation

總的來說,結果令人安心。這意味著,雖然無線電使用增加,但國家和國際安全規范有效地保護了我們免于輻射危害。

手機輻射的強度其實很低,遠低于安全閾值,沒有證據表明這些輻射對健康有害。

不過,持續開展研究依然很重要。因為技術日新月異,隨著技術的發展,無線電波的頻率及使用方式會不斷發生變化,所以科學家需要確保新技術產生的電磁輻射一直在安全范圍內。

研究已證明,手機輻射不會導致腦癌等癌癥。現在,我們面臨的挑戰是確保這些研究能夠消除關于手機致癌的誤解和誤傳。

責任編輯:上方文Q
澳大利亞
新浪科技公眾號
新浪科技公眾號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

創事記

科學探索

科學大家

蘋果匯

眾測

專題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數碼 新浪手機 科學探索 蘋果匯 新浪眾測

公眾號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為你帶來最新鮮的科技資訊

蘋果匯

蘋果匯為你帶來最新鮮的蘋果產品新聞

新浪眾測

新酷產品第一時間免費試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學家新聞,精彩的震撼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