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16家大型銀行被指控,國際知名投行幾乎無一幸免。近年來大銀行頻頻爆出利率操縱丑聞,它們到底是如何操控體量達到5.1萬億美元之巨的外匯市場的?不止匯市,這些市場也逃不過!
據路透,貝萊德(BLK.N)和德國安聯(ALVG.DE)旗下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等大型機構投資人對16家大型銀行業者提出訴訟,指控他們在每日交易量約5.1萬億美元的外匯市場操弄匯價。
這場起訴是周三(11月7日)在美國地方法院提出的,機構投資人在訴狀中指控這些銀行違反美國反壟斷法律,在2003至2013年期間操縱WM/路透收盤報價等匯率指標,以謀自身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這些投資人就已經發起了一起集體訴訟,那場訴訟結果是與其中15家銀行達成和解,和解金達23.1億美元。但投資人不滿該結果,希望自行起訴以追回損失,因而又發起了此次訴訟。
這次被控告的16家銀行分別為:美國銀行、巴克萊、法國巴黎銀行、花旗集團、瑞士信貸、德意志銀行、高盛、匯豐控股、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三菱UFJ銀行(MUFG Bank)、加拿大皇家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法國興業銀行、渣打銀行、以及瑞銀集團(UBS)。
近年來大銀行頻頻爆出利率操縱丑聞。金十此前報道,在2014年著名的“六大國際銀行外匯操縱案”中,英國、美國和瑞士監管機構宣布對六家國際大型銀行罰款總計42.5億美元。這六家銀行包括摩根大通、花旗集團、瑞士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匯豐和美銀美林。IMF數據顯示,2009-2013年十二家大投行因操縱或不當行為被罰金額及和解費總額超過1666億英鎊(約2168億美元)。

據了解,這些投行的部分交易員主要是利用聊天室操縱交易。網絡聊天室也逐漸成為了監管部門調查的核心之一,比如名為“卡特爾”、“土匪幫”和 “黑手黨”等聊天室。在虛擬環境下,這些交易員互相交換客戶的下單信息,同時就特定時段如何交易達成一致。
不僅外匯市場,有些交易員還會通過網絡聊天室操縱貴金屬和原油市場。2016年12月,黃金生產商Minera Dayton指控瑞銀操縱倫敦定盤價,并爆出了瑞銀與其他銀行操縱金價的聊天記錄,包含“打壓”“狂拋”等詞匯,涉案金額2.874億美元。在那之前,德銀也因操縱白銀遭到起訴。披露文件顯示,德銀、匯豐和瑞銀等銀行交易員在聊天室直接討論如何操縱白銀現貨市場,并故意觸發止損交易指令
盡管在各種市場操縱案件頻發后,監管和處罰力度均有所加強,但網絡聊天室仍是投行操縱交易市場的“重災區”,且投行交易活動信息不透明也令市場十分擔憂。業內分析人士認為,監管機構的罰金不過是這些交易員通過操縱市場所得暴利的冰山一角,若不進一步加強監管,這種行為恐怕還會繼續。 (金十數據)
責任編輯:郭明煜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