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
新浪財經北美站 康路
2025年3月30日,第十一屆耶魯中美峰會舉行。本屆峰會以“匯聚岸邊:未來之橋”(Gathering on the Shore: The Bridge to the Future)為主題,吸引了眾多中美兩國在學術、商界和科技領域的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全球未來發展的關鍵議題。新浪財經作為合作伙伴出席報道。
論壇期間,碳生萬物公司執行董事、特斯拉前全球副總裁任宇翔與耶魯大學能源研究學院客座教授、可持續金融研究所所長 Cary Krosinsky 展開了一場深入的對話,圍繞全球能源轉型、碳材料替代、產業邏輯等議題展開探討。
任宇翔指出,在當前全球碳中和語境中,“碳源”問題被嚴重低估。現代社會并不僅僅依賴煤、油、天然氣作為能源,更依賴它們提供碳原子構建基礎材料。他強調:“從地板、建筑材料到衣服、塑料、藥品,我們所依賴的一切,都或多或少源于化石碳。如果它們明天消失,現代生活將難以為繼。”
他認為,真正可持續且規模足夠的替代碳源是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而解決路徑在于“直接空氣捕集”(Direct Air Capture, DAC)。碳生萬物正致力于將 CO? 直接轉化為化學品、合成燃料等可用產品,為現代工業提供綠色碳原料。
“我們不只是把二氧化碳封存到地底換碳信用,而是要將它轉化為構建現代化學工業的基礎原料。二氧化碳是新的石油。”任宇翔同時表示,企業應跳出碳信用和補貼路徑,真正通過商業邏輯實現閉環。
Cary Krosinsky 指出,這一趨勢恰恰是全球氣候科技風險投資所聚焦的核心之一。過去幾年間,全球已向各類氣候科技初創企業投入了約 1500–2000 億美元,涵蓋農業、交通、制造、能源等多個領域。他指出,雖然技術創新多發生于美國,但應該面向全球。
“我們看到很多初創公司只關心如何獲取美國本土的政策補貼,根本沒考慮如何將技術在全球落地。”Krosinsky 表示,在參與美國能源部關于氫能的研討中,他注意到在 70 人的會議中,居然沒有人關注中國在氫能上的進展,“這太不可思議了”。
兩位嘉賓還不約而同對當前全球治理結構表達了失望。Krosinsky直言,現行的氣候多邊機制效率低下,“聯合國氣候大會(COP)依賴一致決議,而一致從未真正發生。我們年復一年在浪費時間。”
他主張應建立由國家、企業與機構組成的“愿意者聯盟(Coalition of the Willing)”,以共識先行、行動導向方式替代僵化的全球機制。“我們需要底層共建,而非自上而下的形式主義。”
他表示自己已不再等待政策或政府資金,而是用自己的資源推動技術落地。他說:“作為工程師,我更愿意腳踏實地去構建一個真實的解決方案,而不是再參與沒有實效的討論。”
附部分對話實錄(有刪減):
任宇翔:除了尋找替代能源,更緊迫的是要找到替代碳源。當人們提到煤炭、石油和天然氣時,通常是將它們視作能源來源,但它們遠不止于此。它們同時也是現代社會中絕大多數碳材料的來源。 你環顧四周,從地板、建筑材料,到衣服、包裝甚至食品,這一切幾乎都依賴化石能源直接或間接提供的碳。如果煤和油明天從地球上消失,我們的生活方式將根本無法維持。
所以,在我們說要“徹底擺脫煤炭和石油”之前,我們必須先找到一個可持續、足夠大的替代碳源,并開發出能夠把這種碳轉化為現代工業材料的技術。
這正是我們碳生萬物所基于的核心理念。我們相信,唯一可持續且足夠規模的替代碳源,就是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以及與其相連的海洋中的碳。但我們聚焦于空氣中的直接捕碳,因為相對容易部署。而我們不選擇把捕獲的 CO?簡單地封存到地下換取碳信用,而是要把它轉化為可用的碳原料,用于支撐整個化工行業。這聽起來非常宏大,但它是現實而且迫切的任務。
Cary Krosinsky:其實這正是過去幾年我們所看到的一個更廣泛的趨勢——有時被稱作氣候科技風險投資(Climate Tech VC)。你可能并不完全認為自己是在做 VC 支持的項目,但事實上,你完全是這個潮流中的一部分。
我們估算有 1500 到 2000 億美元 投入了從可持續農業、電動交通、綠色制造到碳管理等各類初創企業當中,其中很多都是美國主導的技術和創新。
但我們始終面臨一個缺口:供需的缺口。這些技術如何真正走向世界?這個問題不只是最近幾年存在,早在前一屆政府時期就已經非常明顯。
我們現在致力于打造一個有助于全球部署創新技術的環境,包括研究私募股權如何更積極地參與氣候解決方案。我們也和很多資產所有人合作,比如紐約州政府養老基金,他們已經承諾投資 400 億美元到可持續金融中,重要的是,他們并沒有因為政策的不確定性而放緩步伐。
任宇翔:我非常認同你剛才的判斷。整個行業不能再依賴政策驅動。如果你現在想創辦一家碳科技公司,你必須要有不依賴補貼也能跑通的商業模型。否則,在接下來的幾年里你根本撐不下去。
我想鼓勵新一代學生和創業者,認清現實,機會是有的,但確實會非常難。你需要拼盡全力,把財務模型真正跑通。我始終相信,這事能做成。
我的目標就是把空氣中的 CO? 轉化成我們可以使用的產品——比如航空燃料、船運燃料、化工原料——成本和性能都能與傳統化石燃料競爭。
Cary Krosinsky:這很關鍵。我想分享一個個人經驗。我們曾與美國能源部合作,參與直接空氣捕碳、氫能和先進制造的評估。氫能的研究非常前沿,但目前來看,非常貴、非常難,要到 2030 年代才可能規模化。
更讓我震驚的是,在一個有 70 人參加的會議室里,沒有人提及中國在氫能領域的進展。沒有人愿意看看別的國家在干什么。這太奇怪了。
《通脹削減法案》雖然是一項重大政策,但它完全專注于國內問題。我們接觸的很多初創企業唯一關心的是怎么拿到補貼。全球市場根本不在他們視野里。
即便到了今天,美國能源部的高級官員還在發推,說美國“必須主導技術”。完全沒有全球協作的視角。所以問題是:我們如何走到那一步?如何鼓勵彼此,創造真正的雙贏合作機制?
任宇翔:如果我們能有一個全球統一的市場機制,讓市場邏輯成為主導,那整個產業才有可能真正走向理性發展。
Cary Krosinsky:這也就是我們現在最該做的:把討論變成現實,把創新部署起來。
觀眾提問:現在看起來每個國家都在做自己的事情。有沒有什么真正的共同使命感?在這些越來越緊迫的問題面前,我們是否還有協作的可能性?
Cary Krosinsky:你提得很好。其實我在類似場合已經說了很多年了。我們去年底在 NYU 舉辦了一個有 200 人參與的論壇,討論的結論也是:目前的國際合作機制是完全失效的。聯合國系統,比如 COP 大會,需要所有國家一致同意才能推動事項,這是根本不現實的。我們反而被這些形式主義分散了注意力。我認為我們應該停止那種頂層設計的全球治理嘗試,轉而采用“愿意行動者聯盟”的方式,從下往上推動。
我們需要的是:找一批國家、機構、企業,達成共識,共同投入資金,直接做事。像 SDG 可持續發展目標其實是好的,但沒有任何執行路徑。另外,也需要跳出以西方為主導的視角。
任宇翔:我完全同意。
過去幾年太多空談,實干太少。我作為一個工程師,已經受夠了。我決定自己投錢,親自去做。我們團隊現在進展非常快,目標是在未來幾年實現 CO? 捕集制品的商業化。我們不能再指望政策去解決所有問題,尤其是在時間緊迫的當下。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